首页 理论教育 《古无四声》源自《潜研堂文集》与《音论》对比研究

《古无四声》源自《潜研堂文集》与《音论》对比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周彦伦作《四声切韵》,梁沈约继之撰《四声》一卷,而韵谱成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云:问:“四声始于周彦伦、沈休文,魏、晋以前未有言及之者,岂三代、汉魏有韵之文皆不辨四声乎?”陆氏生于陈、隋之世,习闻此说,而亦不能坚守,且称为“旧”,则今之分别,非古音之旧审矣。此段抄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昔仓颉制字,黄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条不紊。

《古无四声》源自《潜研堂文集》与《音论》对比研究

【原文】

四声之字,倡于齐、梁。齐周彦伦作《四声切韵》,梁沈约继之撰《四声》一卷,而韵谱成矣。古无是也。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云:

问:“四声始于周彦伦、沈休文,魏、晋以前未有言及之者,岂三代、汉魏有韵之文皆不辨四声乎?”曰:“古无平、上、去、入之名……自葛洪、徐邈等创立凡例,强生分别,而休文据以定四声,习俗相沿,牢不可破,而汉、魏以前之正音遂无可考矣。”

【原文】

仓颉制字,黄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条不紊。许氏《说文》分别部居,以形定声,不闻于声之中更有轻重异读,而魏、晋以后经师强立两音,千余年来,遵守不易,唯魏华父著论非之,谓未有四声反切之前,安知不皆有平声?此何可谓先觉者矣。《离骚》“好蔽美而称恶”,与“固”、“悟”、“古”为韵。“孰云察余之美恶”,与“宇”为韵,是美恶之“恶”亦读去声。《左传》“周郑交恶”,陆元朗无音,是相恶之“恶”亦读入声。《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行满天下无善恶”,陆元朗并云:“恶,乌路反,旧如字。”盖“好”、“恶”之有两读,始于葛洪《字苑》,汉、晋诸儒并无区别。陆氏生于陈、隋之世,习闻此说,而亦不能坚守,且称为“旧”,则今之分别,非古音之旧审矣。予我之“予”,锡予之“予”,今人分平、上两音,而《三百篇》、《楚词》皆读上声。当直之“当”,允当之“当”,今人分平、去两音,而孔子赞《易》皆读平声。汉儒言读若者,正其义不必易其音,郑康成注《礼记》“仁者人也”,读若相人偶之人。自古讫今,未闻“人”有别音,可见虚实动静之分,皆六朝俗师妄生分别,古人固未之有也。颜之推讥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军曰败(补败反),此为穿凿,而《广韵》十七夬部,败有薄迈、补败二切,以自破、他破为别,即用江南学士穿凿之例。盖自韵学兴,而声音益戾于古,自谓密于审音,而龃龉不安者益多。

【辨伪】此段抄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

昔仓颉制字,黄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条不紊。许氏《说文》,分别部居,以形定声,不闻于声之中更有轻重异读。《易》观卦六爻,“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其生”,皆从卦名取义,人之观我与我之观于人,义本相因。而魏、晋以后,经师强立两音,千余年来遵守不易。唯魏华父著论非之,谓未有四声反切之前,安知不皆有平声!此可谓先觉者矣。《离骚》“好蔽美而称恶”,与“固”、“悟”、“古”为韵。“孰云察余之美恶”,与“宇”为韵,是美恶之“恶”亦读去声。《左传》隐三年“周郑交恶”,陆德明无音,是相恶之“恶”亦读入声。《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行满天下无善恶”,陆德明并云:“恶,乌路反,旧如字。”……盖“好”、“恶”之有两读,始于葛洪《字苑》,汉、魏诸儒本无区别。陆氏生于陈、隋之世,习闻此说,而亦不能坚守,且称为旧,则今之分别,非古音之旧,审矣。予我之“予”,锡予之“予”,今人分平、上两音,而《诗》三百篇、《楚词》皆读上声。当直之“当”,允当之“当”,今人分平、去两音,而孔子赞《易》皆读平声。汉儒言读若者,正其义不必易其音,如郑康成注《礼记》“仁者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自古讫今,未闻“人”有别音,可见虚实动静之分,皆六朝俗师妄生分别,古人固未之有也。颜之推讥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军曰败(补败反),此为穿凿。而《广韵》十七夬部,“败”有薄迈、补败二切,以自破、破它为别,即用江南学士穿凿之例。盖自韵书兴,而声音益戾于古,自谓密于审音,而龃龉而不安者益多矣。

【原文】

而顾氏亭林云:“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徐)[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骝是中,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邑’、‘念’四字皆入,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在一皆去声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符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不知古人何尝屑屑于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言愈杂,而学者愈迷不其本,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也。”又云:“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言《切韵序》曰:‘吴、越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词气先后之间,亦不能齐。其重其疾,则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迟)[徐]言之解,而刘勰文心雕龙》谓‘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两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顾炎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条】

而顾氏亭林云:“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徐)[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骝是中,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邑’、‘念’四字皆入,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在一皆去声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符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不知古人何尝屑屑于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言愈杂,而学者愈迷不其本,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也。”又云:“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言《切韵序》曰:‘吴、越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词气先后之间,亦不能齐。其重其疾,则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迟)[徐]言之解,而刘勰《文心雕龙》谓‘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两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顾炎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条】(www.xing528.com)

而顾氏亭林云:“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徐)[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骝是中,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邑’、‘念’四字皆入,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在一皆去声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符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不知古人何尝屑屑于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言愈杂,而学者愈迷不其本,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也。”又云:“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言《切韵序》曰:‘吴、越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词气先后之间,亦不能齐。其重其疾,则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迟)[徐]言之解,而刘勰《文心雕龙》谓‘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两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顾炎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条】

【本篇结论】

《古无四声》篇抄自《潜研堂文集》、《音论》中的相关论述,仅于末尾添加案语而已。

【本篇结论】

《古无四声》篇抄自《潜研堂文集》、《音论》中的相关论述,仅于末尾添加案语而已。

【本篇结论】

《古无四声》篇抄自《潜研堂文集》、《音论》中的相关论述,仅于末尾添加案语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