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秦诸子皆与经相出入。如《管子》之治术,《司马》之兵法,《墨子》之引《书》,《荀子》之传《诗》,皆得于经之古义。而读者取其事实,可以补证经传之简略;知其旨归,可以补证经传之讹文、佚文;知其古训古音,可以订经传音注之得失。即汉、魏诸子亦然。盖汉、魏去古未远,微言大义犹未绝于人间,故其义理虽纯杂不一,而所以发明经义仍瑕不掩瑜,与唐以后所谓子部者大别。惟读之宜以细心,务在先求训诂,必使确实可解,勿徒空论其文,臆度其理,即如《庄子》寓言,多乌有、子虚之事,而其文字、名物仍凿凿可据。盖凡古人著书断未有故令其语在可解未可解之间者。况天地间人情物理、猥琐纤末之事,经史所不能尽者,子部无乎不有。其趣妙处,较之经史,尤易引人入胜。以经学家“实事求是”之法读之,斯其益无限。因取先秦以上传记(子、史及解经之书,古人通名传记)真出古人之手,及汉、魏著述中理者,约举其名于后,俾学者知所趋焉。
三代古传记,《国语》、《战国策》、《大戴礼》最要。《七经纬》,国朝人搜集,较《古微书》为备。纬与谶异,乃三代儒者说经逸文,勿以耳食而议。其余《山海经》、《世本》、《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上三书虽有假托,皆秦以前人所为。《周髀》、《素问》、《司马法》之类,皆足为考证经义之用。
周、秦间诸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最要。《庄子》、《墨子》之属,理虽悠谬,可证经传者甚多。此外,《老子》、《孙子》、《晏子春秋》、《列子》、《庄子》、《文子》、《吴子》、《韩非子》、《鹖冠子》、《孔丛子》、《楚辞》、《楚辞》集类,以其可证经者多,故附此。皆善。至于《尸子》、《商子》、《尹文子》、《关尹子》、《燕丹子》,近人均有采集校本。其余子部尚繁,或伪作,或佚存无几,不录。
汉至隋说经之书,许氏《五经异义》、郑氏《驳异义》、陆氏《经典释文》为要。注家得失篇已举之矣。其余善者:《乾凿度郑注》、《尚书大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白虎通》、《春秋释例》、陆玑《诗疏》、皇侃《论语疏》、李氏《周易集解》、《虞氏易注》、《郑氏易注》、《荀氏九家易注》、《尚书》马郑注、《左传》贾服注、蔡邕《明堂月令章句》、郑氏《箴膏肓》、《起墨守》、《发废疾》、《毛郑异同评》、刘炫《规杜》之属。《汉魏遗书》、《古经解汇函》、《古经解钩沉》等书,或原部收入,或原书亡佚,各家从他书中辑出,亦备存焉。(www.xing528.com)
汉至隋小学之书,《说文》、《玉篇》、《广雅》、《广韵》最要。而《急就篇》、《方言》、《释名》、《字林》四书亦善。《字林》久佚,近人任大椿搜集成书,名《字林考逸》。《广韵》即陆法言《切韵》,略有增修,故列入隋。此下唐人《一切经音义》为胜(东洋刻本)。其余《汗简》、《集韵》、《韵补》、《韵会》、薛尚功《钟鼎款识》之属,亦资考证,但少缓耳。《仓颉》、《凡将》诸书久亡,任大椿搜集之,名《小学钩沉》,与《小学汇函》皆宜读。
汉后隋前传记诸子,《新序》、《说苑》、《列女传》、《水经注》最要,而《吴越春秋》、《越绝书》、《家语》王肃所集,故列此。《汉官六种》、《三辅黄图》、《华阳国志》、《淮南子》、《法言》、《盐铁论》、《新论》、《潜夫论》、《论衡》、《独断》、《风俗通》、《申鉴》、《齐民要术》、《文中子》、《中说》、《颜氏家训》、《九章算术》皆宜读。算经隋以前尚有六种,乃专门之学,极有实用。(至)[自]唐至明,其书不少,后出愈善,至国朝而极精。此取其古,为通经之用。此外,子部如《太玄经》、《易林》、《物理论》、《中论》、《人物(识)志》、《高士传》、《博物志》、《古今注》、《南方草木状》、《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世(记)[说]》、《抱朴子》、《金楼子》之属,虽颇翔实雅驯,仅资词章、谈助,非其所急;《难经》、《参同契》,无关儒术;《理惑》、《拾遗》,违正害理;与其余伪作之书,咸宜辨别。
《经与子相表里》篇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完全仿照《轩语》而成。仅删去“《新序》、《说苑》、《列女传》、《水经注》最要”,“虽门人所作,体制未善,词理颇精,不可废”等语,又于书目中添加《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二种。
《经与子相表里》篇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完全仿照《轩语》而成。仅删去“《新序》、《说苑》、《列女传》、《水经注》最要”,“虽门人所作,体制未善,词理颇精,不可废”等语,又于书目中添加《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二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