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三经》不能尽通,故历来经师大儒,恒有以一经名家。然专力贵在一经,而参考贵尽群经,苟第默守一家,则经与经有表里者,亦无从而贯串。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宜专治一经。
十三经岂能尽通?专精其一,即已不易。历代经师大儒,大约以一经名家者多,兼通群经,古今止有数人。今且先治其一,再及其他。但仍须参考诸经,博综群籍,方能通此一经。不然,此一经亦不能通也。
【原文】
十三经皆先圣遗言,其义本可相通者多:《尔雅》、《毛诗》相表里也。读《毛诗》而不读《尔雅》,何以知古训之是式?《仪礼》、《礼记》相表里也。读《仪礼》而不读《礼记》,何以知古制之通变?《尚书》、《周官》相表里也。读《尚书》而不读《周官》,何以知三代之因革?又况《春秋》“三传”相表里,《论语》、《孟子》相表里,《孝经》、《论语》相表里,《易》与《诗》相表里,《诗》与《书》相表里,《小戴礼》与《大戴礼》相表里,此各经之大略也。
此外细节阔目:《论语》引《诗》即存《毛诗》之古义,引《书》即存《尚书》之古义,引《易》即存《易》之古义,称《礼》即存《礼》之古义,《孟子》、《戴记》皆然。则为经与经相表里之显证。
而又有一经之中,自相表里,如《易》“剥”之义,受之以“复”;“否”之义,受之以“泰”。《书》、《尧典》官制与夏制相损益,《夏书》官制与《周书》官制相损益。《诗》十五国之风,自相终始,风、雅、颂之音,自相离合。《周礼》五官之布置,《仪礼》冠、昏之变通,《礼记》各篇之条目,《左氏》前后之错综,《公羊》传经之义例,《穀梁》说《礼》之精微,《论语》立言之精当,《孟子》叙事之详略,《尔雅》方音之异同,皆非纵观博考,不能周知其义。故由博而约,穷经之第一要道也。
【今按】此段尚未查到出处,待考。
【本篇结论】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www.xing528.com)
宜专治一经。
十三经岂能尽通?专精其一,即已不易。历代经师大儒,大约以一经名家者多,兼通群经,古今止有数人。今且先治其一,再及其他。但仍须参考诸经,博综群籍,方能通此一经。不然,此一经亦不能通也。
【原文】
十三经皆先圣遗言,其义本可相通者多:《尔雅》、《毛诗》相表里也。读《毛诗》而不读《尔雅》,何以知古训之是式?《仪礼》、《礼记》相表里也。读《仪礼》而不读《礼记》,何以知古制之通变?《尚书》、《周官》相表里也。读《尚书》而不读《周官》,何以知三代之因革?又况《春秋》“三传”相表里,《论语》、《孟子》相表里,《孝经》、《论语》相表里,《易》与《诗》相表里,《诗》与《书》相表里,《小戴礼》与《大戴礼》相表里,此各经之大略也。
此外细节阔目:《论语》引《诗》即存《毛诗》之古义,引《书》即存《尚书》之古义,引《易》即存《易》之古义,称《礼》即存《礼》之古义,《孟子》、《戴记》皆然。则为经与经相表里之显证。
而又有一经之中,自相表里,如《易》“剥”之义,受之以“复”;“否”之义,受之以“泰”。《书》、《尧典》官制与夏制相损益,《夏书》官制与《周书》官制相损益。《诗》十五国之风,自相终始,风、雅、颂之音,自相离合。《周礼》五官之布置,《仪礼》冠、昏之变通,《礼记》各篇之条目,《左氏》前后之错综,《公羊》传经之义例,《穀梁》说《礼》之精微,《论语》立言之精当,《孟子》叙事之详略,《尔雅》方音之异同,皆非纵观博考,不能周知其义。故由博而约,穷经之第一要道也。
【今按】此段尚未查到出处,待考。
【本篇结论】
《经与经相表里》篇的基本观点抄自《轩语》,但其细目尚待考证。
《经与经相表里》篇的基本观点抄自《轩语》,但其细目尚待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