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见上编。
【辨伪】此篇抄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六十:
逸经上
《易》
遗句
……天出善道,圣人得之(文在“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之下)。
右陆贾《新语》。
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右许慎《说文》。
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右桓宽《盐铁论》。
“坎为水”至“为坚多心”,下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一十九字)。
朱震曰:“水可动而动,可止而止,故为可。”项安世曰:“宫与穴同象,皆外围土,而内居人陷也,隐伏也,阳在中也。五声之宫,亦阳在中也。律者,法也,水能平准,故为法。楝字疑当为栋,栋在屋中,有阳之象焉。《大过》肖坎,故为栋逸象,多出于繇辞之文,恐取于《大过》也。”
《书》
逸篇
《汩作九共稿饫序》曰: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稿饫》。……右百篇之序。《伯禽之命》。[祝佗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掩诰》。[王应麟曰:“《大传》篇目有《九共》、《帝告》、《嘉禾》、《掩诰》之类。”右伏胜《尚书大传》]。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六十一】
逸经中
《诗》
逸篇
……狸首
《周官·乐师》:“凡射,诸侯以《狸首》为节。”
《仪礼·大射仪》:“乐正命太师曰:‘奏《狸首》,间若一。’太师不兴,许诺,乐正反位,奏《狸首》以射,三耦。”
《乐记》:“左射《狸首》,右射《驺虞》。”
《射义》:“《狸首》者,乐会时也,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
刘敞曰:“《射义》,诸侯以《狸首》为节。郑氏以《射义》所引‘曾孙侯氏’为《狸首》之诗,非也。《驺虞》、《采苹》、《采蘩》皆在二南,则《狸首》者亦必其俦矣。疑原壤所歌‘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即是其章首。或曰:‘狸首’,‘鹊巢’也,篆文‘狸’似鹊,‘首’似‘巢’,《鹊巢》之诗‘御之’、‘将之’、‘成之’,此亦时会之道。”
林光朝曰:“《狸首》,风也。”
《六经奥论》曰:“《驺虞》、《狸首》、《采蘩》、《采苹》,古之乐节也,日用之间不可阙也。今《狸首》亡,逸诗自逸,非夫子逸之也。”
熊朋来曰:“《狸首》之诗,古人以为射节,在《驺虞》之下,《采苹》、《采蘩》之上,想见孔子删《诗》之时其诗已逸,不然,则此诗未必见删于圣人也。首章必有‘狸首’二字,故以名其诗。《小戴·射义》所记,《大戴·投壶》篇所记,必第二、第三章也,不幸逸于诗家,幸而略传于礼家,《小戴》得其一,而《大戴》尤详。”
今考定《狸首》。“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食,诒女曾孙诸侯百福。……”
采荠
《周官·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
郑康成曰:“《肆夏》、《采荠》皆逸诗。”
吕叔玉曰:“《肆夏》,《时迈》也。”
熊朋来曰:“《大戴礼》:‘行以《采茨》,趋以《肆夏》。’又曰:‘步中《采茨》,趋中《肆夏》。’惟《玉藻》及《周礼》皆误作‘趋以《采荠》,行以《肆夏》’。孔疏不能引《大戴》改正,后儒反以《周礼·玉藻》为据,不知其文误,当改也。《采茨》乃堂上之歌诗,宜接武而行,《肆夏》乃堂下之金奏,宜布武而趋。如今之注疏于理舛矣,学者当依《大戴礼》改正‘趋’、‘行’二字。”
……(www.xing528.com)
畜君何尤
赵岐曰:“乐诗也。”
右《孟子》。
遗句
“雨无其极,伤我稼穑。”《雨无正》之首。
刘焘曰:“《韩诗》有《雨无极》篇,序云:‘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
“韎任朱离。”《鼓钟》之三,在“以雅以南”句下。
右《韩诗》、《齐诗》。
“素以为绚兮。”
朱子曰:“若以为《硕人》诗,此一句最有理,亦不应删去。”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右《论语》。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六十二】
逸经下
《礼》
逸篇
……
《孝经》
逸篇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熊禾曰:“开元敕议,意非不美,而司马贞浅学陋识,并以《闺门》一章去之,卒启明皇无礼无度之祸。”
右长孙氏说。
《孟子》
逸篇
《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正》。
王充曰:“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
赵岐曰:“《孟子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
遗句
……孟子曰:“诸侯有王。”右《周官·大行人注》。……
《尔雅》
遗句
瑟,二十七弦者曰洒。大琴曰离,二十弦。磬形似犁,以玉为之,大曰毊。笙,十九簧者曰巢。篪,大者尺四寸围三寸,曰沂。埙,大者曰嘂。大钟曰镛,中者曰剽,小者曰栈。悬钟磬者曰笋簴,横曰笋,纵曰簴。箫,编二十三管尺四寸者曰言,十六管长尺二寸者茭。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大者曰簥,中者曰篞,小者曰篎。籥,如笛,三孔而短小;七孔,大者曰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
【本篇结论】
《古经佚文》篇例证全部节抄自《经义考》。但其首尾两端查无出处,疑为作伪者敷衍成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