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 考据研究与证明

《经解入门》: 考据研究与证明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据[一]者,考历代之名物[二]、象数[三]、典章[四]、制度[五],实而有据[六]者也。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陈澧《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周用助法,考据之学也。”象数并称,即指龟筮。古人有考一事而聚讼至数十百家,积千载而不能晰者。由是而通训诂,精考据,则经学之事尽矣,即凡为学之事亦尽矣[三]。

《经解入门》: 考据研究与证明

考据[一]者,考历代之名物[二]、象数[三]、典章[四]、制度[五],实而有据[六]者也。

【笺注】

[一]考据:研究历史语言文献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陈澧《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周用助法,考据之学也。”冯桂芬《阙里致经堂记》:“汉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诂,非汉儒不传。”朱自清《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

[二]名物:事物的名称、特征等。《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贾公彦疏:“此禽兽等皆有名号物色,故云‘辨其名物’。”

[三]象数:《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象数并称,即指龟筮。

[四]典章:制度法令等的统称。

[五]制度: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六]实而有据:与“架空立说”相对。朱熹《晦庵集》卷五十九《答赵致道》:“不曰理而曰礼者,盖言理则隐而无形,言礼则实而有据。礼者,理之显设而有节文者也。言礼则理在其中矣。故圣人之言,体用兼该,本末一贯。”沈佳《明儒言行录》卷八:“阳明先生解生知是知此义理,学知困知是学知困知此义理,不必在名物、象数上推求。不知名物、象数,无非吾心之义理所流露。若精神一味奔向书册,不向自己理会,此是向外驰求。然又不是抛弃书册,一味静坐,须知另外有个意思在,即读书静坐,著衣吃饭,随所往无非是此个,如此才不起念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亦必由择执纯熟来,才有此意。”王阳明以为考据是“向外驰求”。

此其学至博至大而至难精。古人有考一事而聚讼至数十百家,积千载而不能晰者。学者非熟读《十三经》,纵览诸子、各史及先儒传注记载之属,不足以语于此。

国朝顾炎武、阎若璩、毛奇龄、朱彝尊戴震、钱大昕、纪昀、阮元诸人,皆该贯六艺,斟酌百家,故其考据始有可信。若夫偏袒一家,得此失彼,依前人之成说,作附会之空谈,是丹非素,毫无所得,则一孔之论也。

此学切实,有益于用,凡读子、读史及言经济者,皆当讲求。但非仓猝可办,学者必积数十年之实力,乃可以言贯通。不然,则泥今非古,皆无当也。

余列目录之学[一],示人以读书之门径;列校勘之学[二],示读书之当细心。由是而通训诂,精考据,则经学之事尽矣,即凡为学之事亦尽矣[三]。由是而见诸躬行,发为经济,则视其人之善自立也。

【笺注】

[一]顾千里《思适斋集》卷十四:夫书之为物至多,人生读之难遍。以谢山之博览,而弗知北宋本之尚存。如仆者,虽知别有南宋本,而垂老始获一见,于柯溪之得,然则目录之学亦岂易言哉?

[二]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而亦往往喜援他书以改本文。不知古人同述一事,同引一书,字句多有异同,非如今之校勘家一字不敢窜易也。今人动以此律彼,专辄改订,使古书皆失真面目。此甚陋习,不可从。凡本义可通者,即有他书显证,亦不得轻改。古书词义简奥,又不当以今人文法求之。

[三]朱一新《佩弦斋文存》卷下《答龚菊田刺史书》:“汉、宋学术,务持其平,而于汉学家之说自天算、地舆、六书、音韵、制度、名物及校勘之学,是其专长;外其有谬托汉儒之义以诋宋儒,而实失汉儒之真者,诐淫害道,则必严辨之。九流百家之书、释迦摩西之教以及近时洋务西学,自有裨实用;外其或谬诩新奇以大害人心者,亦必严斥之。大旨学必期其有用,功必归诸实践,由训诂进求义理,而如汉学家溺于训诂、以害义理者则不取;由义理探源性道,而如讲学家空衍性天、以汩义理者则不从。言治术务求可行,而不敢为高远之论;言时务必明大势,而深鄙夫揣摩之徒。虽不敢谓百世不惑,要有异乎近时名下士之所为,诸生幸多就我绳墨,以此为教,庶鲜流弊。第使今之名士见之,必有骂我不通者。通不通,何足论?期无误诸生来学之意而已。此书与乾嘉以前儒者之言可相印证,与乾嘉以后儒者之言则多不合,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合不合,何足计?期不背圣门教人之旨而已。……近儒中惟钱竹汀若并世而生,谨当退避三舍,他如王西庄之徒,当与并驱中原,余子碌碌则事我者也。君乃扬彼而抑此,未免颠倒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为两种学派:大约官家之书,自《崇文总目》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录之学;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本旧抄,是为板本之学。然二者皆兼校雠,是又为校勘之学。本朝文治超轶宋、元,皆此三者为之根柢,固不得谓为无益之事也。昔顾涧《跋蔡中郎文集》云:‘书以弥古为弥善,可不待智者而后知矣。乃世间有一等人(其人荛翁门下士也),必谓书毋庸讲本子。噫!将自欺耶?欺人耶?敢书此以质荛翁。’跋载黄记。荛翁有此门下,亦可谓失传衣钵矣。同年友某尝与吾笑谈,谓平生不知板本,但见其书有字即读。吾戏语之曰:‘君所读书皆无字。’是亦各明一义矣。”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音韵”作“韵音”。

[2]题下原有“与《古无四声》参看”。

[3]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韶凤’误倒。”

[4]广文本刊语云:“‘之’字疑衍。”

[5]广文本刊语云:原本“谆”误在“文”下。

[6]《通志》卷三十一《六书略·六书序》。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寖”误“寝”。

[8]广文本刊语云:“原本‘何儋荷’误‘荷儋何’。”今按:百禄是何,谓当担负天之多福。

[9]广文本刊语云:“同声”疑倒。

[10]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打破”下有“人”字。

[11]见《毛诗·国风·小戎》。

[12]见《毛诗·国风·七月》。

[13]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词气”下有“出词吐气”。

[三]朱一新《佩弦斋文存》卷下《答龚菊田刺史书》:“汉、宋学术,务持其平,而于汉学家之说自天算、地舆、六书、音韵、制度、名物及校勘之学,是其专长;外其有谬托汉儒之义以诋宋儒,而实失汉儒之真者,诐淫害道,则必严辨之。九流百家之书、释迦摩西之教以及近时洋务西学,自有裨实用;外其或谬诩新奇以大害人心者,亦必严斥之。大旨学必期其有用,功必归诸实践,由训诂进求义理,而如汉学家溺于训诂、以害义理者则不取;由义理探源性道,而如讲学家空衍性天、以汩义理者则不从。言治术务求可行,而不敢为高远之论;言时务必明大势,而深鄙夫揣摩之徒。虽不敢谓百世不惑,要有异乎近时名下士之所为,诸生幸多就我绳墨,以此为教,庶鲜流弊。第使今之名士见之,必有骂我不通者。通不通,何足论?期无误诸生来学之意而已。此书与乾嘉以前儒者之言可相印证,与乾嘉以后儒者之言则多不合,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合不合,何足计?期不背圣门教人之旨而已。……近儒中惟钱竹汀若并世而生,谨当退避三舍,他如王西庄之徒,当与并驱中原,余子碌碌则事我者也。君乃扬彼而抑此,未免颠倒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为两种学派:大约官家之书,自《崇文总目》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录之学;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本旧抄,是为板本之学。然二者皆兼校雠,是又为校勘之学。本朝文治超轶宋、元,皆此三者为之根柢,固不得谓为无益之事也。昔顾涧《跋蔡中郎文集》云:‘书以弥古为弥善,可不待智者而后知矣。乃世间有一等人(其人荛翁门下士也),必谓书毋庸讲本子。噫!将自欺耶?欺人耶?敢书此以质荛翁。’跋载黄记。荛翁有此门下,亦可谓失传衣钵矣。同年友某尝与吾笑谈,谓平生不知板本,但见其书有字即读。吾戏语之曰:‘君所读书皆无字。’是亦各明一义矣。”(www.xing528.com)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音韵”作“韵音”。

[2]题下原有“与《古无四声》参看”。

[3]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韶凤’误倒。”

[4]广文本刊语云:“‘之’字疑衍。”

[5]广文本刊语云:原本“谆”误在“文”下。

[6]《通志》卷三十一《六书略·六书序》。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寖”误“寝”。

[8]广文本刊语云:“原本‘何儋荷’误‘荷儋何’。”今按:百禄是何,谓当担负天之多福。

[9]广文本刊语云:“同声”疑倒。

[10]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打破”下有“人”字。

[11]见《毛诗·国风·小戎》。

[12]见《毛诗·国风·七月》。

[13]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词气”下有“出词吐气”。

[三]朱一新《佩弦斋文存》卷下《答龚菊田刺史书》:“汉、宋学术,务持其平,而于汉学家之说自天算、地舆、六书、音韵、制度、名物及校勘之学,是其专长;外其有谬托汉儒之义以诋宋儒,而实失汉儒之真者,诐淫害道,则必严辨之。九流百家之书、释迦摩西之教以及近时洋务西学,自有裨实用;外其或谬诩新奇以大害人心者,亦必严斥之。大旨学必期其有用,功必归诸实践,由训诂进求义理,而如汉学家溺于训诂、以害义理者则不取;由义理探源性道,而如讲学家空衍性天、以汩义理者则不从。言治术务求可行,而不敢为高远之论;言时务必明大势,而深鄙夫揣摩之徒。虽不敢谓百世不惑,要有异乎近时名下士之所为,诸生幸多就我绳墨,以此为教,庶鲜流弊。第使今之名士见之,必有骂我不通者。通不通,何足论?期无误诸生来学之意而已。此书与乾嘉以前儒者之言可相印证,与乾嘉以后儒者之言则多不合,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合不合,何足计?期不背圣门教人之旨而已。……近儒中惟钱竹汀若并世而生,谨当退避三舍,他如王西庄之徒,当与并驱中原,余子碌碌则事我者也。君乃扬彼而抑此,未免颠倒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为两种学派:大约官家之书,自《崇文总目》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录之学;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本旧抄,是为板本之学。然二者皆兼校雠,是又为校勘之学。本朝文治超轶宋、元,皆此三者为之根柢,固不得谓为无益之事也。昔顾涧《跋蔡中郎文集》云:‘书以弥古为弥善,可不待智者而后知矣。乃世间有一等人(其人荛翁门下士也),必谓书毋庸讲本子。噫!将自欺耶?欺人耶?敢书此以质荛翁。’跋载黄记。荛翁有此门下,亦可谓失传衣钵矣。同年友某尝与吾笑谈,谓平生不知板本,但见其书有字即读。吾戏语之曰:‘君所读书皆无字。’是亦各明一义矣。”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音韵”作“韵音”。

[2]题下原有“与《古无四声》参看”。

[3]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韶凤’误倒。”

[4]广文本刊语云:“‘之’字疑衍。”

[5]广文本刊语云:原本“谆”误在“文”下。

[6]《通志》卷三十一《六书略·六书序》。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寖”误“寝”。

[8]广文本刊语云:“原本‘何儋荷’误‘荷儋何’。”今按:百禄是何,谓当担负天之多福。

[9]广文本刊语云:“同声”疑倒。

[10]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打破”下有“人”字。

[11]见《毛诗·国风·小戎》。

[12]见《毛诗·国风·七月》。

[13]广文本刊语云:顾氏《音论》“词气”下有“出词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