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六书的起源与演变

《经解入门》:六书的起源与演变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第各有不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知“射”古音“绎”。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为名,后贤所定,非皇颉[一]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而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故以六书分为三耦论之。

《经解入门》:六书的起源与演变

《周官》:“保氏[一]教国子[二],先以六书。”郑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书·艺文志》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氏《说文解字叙》云:“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其次第各有不同。郑樵《通志》云:“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全)[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6]

【笺注】

[一]保氏: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二]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许君首指事,即以其书之例,首列“一部”之故。至解“六书”之义,诸家皆与许同,云: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字)[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和义,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然考《通志》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观乎天文,观乎人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者,人之所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寖[7]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则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为名,后贤所定,非皇颉[一]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犹之左氏释《春秋》例,皆以意逆志,比类而得其情,非孔子作《春秋》先有此例。而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事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也。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故以六书分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无形也。会意实,形声虚,合二字、三字以为意,而其义已备,形声则不能赅备,如炼、鍊一字,所炼者金,鍊之者火;镘[二]、槾[三]一字,其器兼用金、木,而皆分为两体,此尤不能赅备之明验也。转注实,假借虚,“考”自成为“考”,“老”自成为“老”,其训互通,而各有专义,即如桷[四]、榱[五],挹[六]、抒[七],同为一物一事,而名从主人,各有所谓而不可改也。若夫“令”为号令而借为令善,长为久长而借为君长,须于上下文法求之,不能据字而直说之,故为虚也。凡变乱班书之次者,皆不察其虚实者也。

【笺注】

[一]皇颉:对仓颉的尊称。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制造者。郑樵《通志·总序》:“皇颉制字,使字与义合。”曾国藩《祭韩文公祠文》:“皇颉造文,万物咸秩。”

[二]镘:瓦工抹墙用的抹子。《尔雅·释宫》:“镘,谓之杇。”邢昺疏:“镘者,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

[三]槾:抹子。泥工的抹墙工具。《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何晏《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杇,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槾,或作镘,涂工之器。”

[四]桷:方形的椽子。

[五]榱:屋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急就篇》卷三:“榱椽欂栌瓦屋梁。”颜师古注:“榱即椽也,亦名为桷。”王应麟补注引《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六]挹:酌,以瓢舀取。

[七]抒:舀出,汲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毛传:“揄,抒臼也。”孔颖达疏:“谓抒米以出臼也。”

且一字之蕴,形、声、义尽之,即六书之名,亦可以形、声、义统之,如“天”字,一、大,其形也;“颠”,其义也;“他前切”,其声也。兼明之,而一字之蕴尽矣。象形,形也;指事、会意,义也;形声、转注、假借,皆声也。

夫转注、假借,在形、事、意、声四者之中,而可专属之声者,假借固无不以声借也。有去形存声者,《石鼓文》:“其鱼隹可。”即“维何”也,是谓省借;有字外加形者,《檀弓》:“子盖言之志于公乎?然则盖行乎?”郑注:“盖当作盇。”《商颂》:“百禄是何。”儋荷[8]其本义也。《左·隐三年》引作“荷”是也。是谓增借;有省之、增之其声无不同者,故亦借及偏旁不同而声同之字,如《礼》云:“射之为言绎也。”知“射”古音“绎”。绎、斁同从“睪”声。《振鹭》:“在此无斁。”《中庸》引之作“射”也。

许君首指事,即以其书之例,首列“一部”之故。至解“六书”之义,诸家皆与许同,云: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字)[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和义,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然考《通志》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观乎天文,观乎人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者,人之所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寖[7]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则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为名,后贤所定,非皇颉[一]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犹之左氏释《春秋》例,皆以意逆志,比类而得其情,非孔子作《春秋》先有此例。而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事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也。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故以六书分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无形也。会意实,形声虚,合二字、三字以为意,而其义已备,形声则不能赅备,如炼、鍊一字,所炼者金,鍊之者火;镘[二]、槾[三]一字,其器兼用金、木,而皆分为两体,此尤不能赅备之明验也。转注实,假借虚,“考”自成为“考”,“老”自成为“老”,其训互通,而各有专义,即如桷[四]、榱[五],挹[六]、抒[七],同为一物一事,而名从主人,各有所谓而不可改也。若夫“令”为号令而借为令善,长为久长而借为君长,须于上下文法求之,不能据字而直说之,故为虚也。凡变乱班书之次者,皆不察其虚实者也。

【笺注】

[一]皇颉:对仓颉的尊称。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制造者。郑樵《通志·总序》:“皇颉制字,使字与义合。”曾国藩《祭韩文公祠文》:“皇颉造文,万物咸秩。”

[二]镘:瓦工抹墙用的抹子。《尔雅·释宫》:“镘,谓之杇。”邢昺疏:“镘者,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

[三]槾:抹子。泥工的抹墙工具。《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何晏《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杇,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槾,或作镘,涂工之器。”(www.xing528.com)

[四]桷:方形的椽子。

[五]榱:屋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急就篇》卷三:“榱椽欂栌瓦屋梁。”颜师古注:“榱即椽也,亦名为桷。”王应麟补注引《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六]挹:酌,以瓢舀取。

[七]抒:舀出,汲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毛传:“揄,抒臼也。”孔颖达疏:“谓抒米以出臼也。”

且一字之蕴,形、声、义尽之,即六书之名,亦可以形、声、义统之,如“天”字,一、大,其形也;“颠”,其义也;“他前切”,其声也。兼明之,而一字之蕴尽矣。象形,形也;指事、会意,义也;形声、转注、假借,皆声也。

夫转注、假借,在形、事、意、声四者之中,而可专属之声者,假借固无不以声借也。有去形存声者,《石鼓文》:“其鱼隹可。”即“维何”也,是谓省借;有字外加形者,《檀弓》:“子盖言之志于公乎?然则盖行乎?”郑注:“盖当作盇。”《商颂》:“百禄是何。”儋荷[8]其本义也。《左·隐三年》引作“荷”是也。是谓增借;有省之、增之其声无不同者,故亦借及偏旁不同而声同之字,如《礼》云:“射之为言绎也。”知“射”古音“绎”。绎、斁同从“睪”声。《振鹭》:“在此无斁。”《中庸》引之作“射”也。

许君首指事,即以其书之例,首列“一部”之故。至解“六书”之义,诸家皆与许同,云: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字)[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和义,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然考《通志》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观乎天文,观乎人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者,人之所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寖[7]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则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为名,后贤所定,非皇颉[一]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犹之左氏释《春秋》例,皆以意逆志,比类而得其情,非孔子作《春秋》先有此例。而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事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也。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故以六书分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无形也。会意实,形声虚,合二字、三字以为意,而其义已备,形声则不能赅备,如炼、鍊一字,所炼者金,鍊之者火;镘[二]、槾[三]一字,其器兼用金、木,而皆分为两体,此尤不能赅备之明验也。转注实,假借虚,“考”自成为“考”,“老”自成为“老”,其训互通,而各有专义,即如桷[四]、榱[五],挹[六]、抒[七],同为一物一事,而名从主人,各有所谓而不可改也。若夫“令”为号令而借为令善,长为久长而借为君长,须于上下文法求之,不能据字而直说之,故为虚也。凡变乱班书之次者,皆不察其虚实者也。

【笺注】

[一]皇颉:对仓颉的尊称。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制造者。郑樵《通志·总序》:“皇颉制字,使字与义合。”曾国藩《祭韩文公祠文》:“皇颉造文,万物咸秩。”

[二]镘:瓦工抹墙用的抹子。《尔雅·释宫》:“镘,谓之杇。”邢昺疏:“镘者,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

[三]槾:抹子。泥工的抹墙工具。《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何晏《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杇,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槾,或作镘,涂工之器。”

[四]桷:方形的椽子。

[五]榱:屋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急就篇》卷三:“榱椽欂栌瓦屋梁。”颜师古注:“榱即椽也,亦名为桷。”王应麟补注引《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六]挹:酌,以瓢舀取。

[七]抒:舀出,汲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毛传:“揄,抒臼也。”孔颖达疏:“谓抒米以出臼也。”

且一字之蕴,形、声、义尽之,即六书之名,亦可以形、声、义统之,如“天”字,一、大,其形也;“颠”,其义也;“他前切”,其声也。兼明之,而一字之蕴尽矣。象形,形也;指事、会意,义也;形声、转注、假借,皆声也。

夫转注、假借,在形、事、意、声四者之中,而可专属之声者,假借固无不以声借也。有去形存声者,《石鼓文》:“其鱼隹可。”即“维何”也,是谓省借;有字外加形者,《檀弓》:“子盖言之志于公乎?然则盖行乎?”郑注:“盖当作盇。”《商颂》:“百禄是何。”儋荷[8]其本义也。《左·隐三年》引作“荷”是也。是谓增借;有省之、增之其声无不同者,故亦借及偏旁不同而声同之字,如《礼》云:“射之为言绎也。”知“射”古音“绎”。绎、斁同从“睪”声。《振鹭》:“在此无斁。”《中庸》引之作“射”也。

至于转注,则同一物也,而命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同一事也,而谓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古人用字,贵时不贵古,取其地之方言而制以为字,取足达其意而已。而圣人所生之地不同也。唐虞、三代递处于山西、陕西之境,孔子又生于山东,各用其地之方言,不得少转注一门矣。故同一“持”也,而县持曰挈,胁持曰拑,阅持曰揲,握持曰挚,则不同也。此然犹有“县”、“胁”、“阅”、“握”之分也。乃“揃”、“搣”、“”、“揤”皆“捽”也,“”、“媛”皆“美”也,“娱”、“媅”皆“乐”也,义无异而名不同也。以至《尔雅·释诂》一名而累数十字未已,是又兼假借而为转注者矣。盖意有轻重,则语之所施亦有轻重。是以有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同声[9]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故其始也,呼为天地,即为天地字,以寄其声;呼为人物,即造人物字,以寄其声,是声者造字之本也,及其后也,有是声即以声配形而为字,形声一门之所以广也。综四方之异,极古今之变,则转注之所以分,著其声也。无其字而取同声之字以表之,即有其字而亦取同声之字以通之,则假借之所以荟萃其声也,是声者用字之极也。此六书之旨之大略也。明乎六书之旨,又何以有难解之字哉?

至于转注,则同一物也,而命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同一事也,而谓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古人用字,贵时不贵古,取其地之方言而制以为字,取足达其意而已。而圣人所生之地不同也。唐虞、三代递处于山西、陕西之境,孔子又生于山东,各用其地之方言,不得少转注一门矣。故同一“持”也,而县持曰挈,胁持曰拑,阅持曰揲,握持曰挚,则不同也。此然犹有“县”、“胁”、“阅”、“握”之分也。乃“揃”、“搣”、“”、“揤”皆“捽”也,“”、“媛”皆“美”也,“娱”、“媅”皆“乐”也,义无异而名不同也。以至《尔雅·释诂》一名而累数十字未已,是又兼假借而为转注者矣。盖意有轻重,则语之所施亦有轻重。是以有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同声[9]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故其始也,呼为天地,即为天地字,以寄其声;呼为人物,即造人物字,以寄其声,是声者造字之本也,及其后也,有是声即以声配形而为字,形声一门之所以广也。综四方之异,极古今之变,则转注之所以分,著其声也。无其字而取同声之字以表之,即有其字而亦取同声之字以通之,则假借之所以荟萃其声也,是声者用字之极也。此六书之旨之大略也。明乎六书之旨,又何以有难解之字哉?

至于转注,则同一物也,而命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同一事也,而谓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古人用字,贵时不贵古,取其地之方言而制以为字,取足达其意而已。而圣人所生之地不同也。唐虞、三代递处于山西、陕西之境,孔子又生于山东,各用其地之方言,不得少转注一门矣。故同一“持”也,而县持曰挈,胁持曰拑,阅持曰揲,握持曰挚,则不同也。此然犹有“县”、“胁”、“阅”、“握”之分也。乃“揃”、“搣”、“”、“揤”皆“捽”也,“”、“媛”皆“美”也,“娱”、“媅”皆“乐”也,义无异而名不同也。以至《尔雅·释诂》一名而累数十字未已,是又兼假借而为转注者矣。盖意有轻重,则语之所施亦有轻重。是以有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同声[9]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故其始也,呼为天地,即为天地字,以寄其声;呼为人物,即造人物字,以寄其声,是声者造字之本也,及其后也,有是声即以声配形而为字,形声一门之所以广也。综四方之异,极古今之变,则转注之所以分,著其声也。无其字而取同声之字以表之,即有其字而亦取同声之字以通之,则假借之所以荟萃其声也,是声者用字之极也。此六书之旨之大略也。明乎六书之旨,又何以有难解之字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