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不能尽通,故历来经师大儒,恒有以一经名家,然专力贵在一经,而参考贵尽群经,苟第(默)[墨]守一家,则经与经有表里者,亦无从而贯串。十三经皆先圣遗言,其义本可相通者多:
《尔雅》、《毛诗》相表里也[一]。读《毛诗》而不读《尔雅》,何以知古训之是式?
【笺注】
[一]“《尔雅》、《毛诗》相表里”,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十七云:“读书须识字。读古人书,尤须识古人字。古今之字,音形多异,义训亦殊。执今世字训解古人书,譬犹操蛮粤乡音译中州华语,必不合也。……其《尔雅》所未备,又赖毛传释之。大毛公六国时人,去古未远,且源流出自子夏,传中字训皆有师授,与《尔雅》实相表里也。自汉迄唐,悉遵此为绳尺。宋人厌故喜新,各逞臆见,尽弃先儒雅训,易以俗下庸诠。《尔雅》之文既庋置高阁,毛氏传义稍不谐俗目者,亦以己意易之。近世学者溺于所闻古人字训,初未经见执而语之,反惊怪而不信,固其宜矣。夫字义之不知,何得谓之识字?读书而不识字,岂能得书之意哉!”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十《答问七》亦云:“问:‘毛公说《诗》,训诂皆取《尔雅》,而文字与今本多有异同,何故?’曰:‘毛公所见《尔雅》胜于今本,如草木虫鱼增加偏旁,多出于汉以后经师,而毛公犹多存古。夫不、桔鞠、脊令、卑居之属,皆当依毛本改正者也。丁丁、嘤嘤相切直,宪宪、泄泄制法则,见于郑笺,而毛无之,此类为叔孙通、梁文辈所增无疑也。以衣涉水为厉,由膝以上为涉,逆流而上曰泝洄,顺流而下曰泝游,以上为名,此又后人采毛义以益之,非《尔雅》本文也。阳湖孙季仇谓:周公著《尔雅》一篇,后人分为《释诂》、《释言》诸目,而以意附益之。陆德明以《释诂》一篇为周公作,盖误会张揖之旨,其实十九篇中,皆有周公正文《释诂》一篇,非无后儒增入,斯为笃论矣。’”
《仪礼》、《礼记》相表里也[一]。读《仪礼》而不读《礼记》,何以知古制之通变?
【笺注】
[一]明沈尧中《沈氏学弢》卷十一《三礼总论》:“班固有云:‘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易》、《诗》、《书》、《春秋》,世所崇尚,莫可损益。独礼有三,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王荆公废罢《仪礼》,朱文公请乞参订,补六艺之阙,而未果行,今并《周礼》废而不讲,有识者惜之。且《礼记》有与《周礼》相印证者,有与《仪礼》相表里者。读《礼记》而不读《周礼》、《仪礼》,是沿流而忘源也。况《礼记》定自戴圣,淳驳相半,乃尊之为经,而《周礼》、《仪礼》多三代以来之典,反不列于学官,不已舛乎?”
《尚书》、《周官》相表里也[一]。读《尚书》而不读《周官》,何以知三代之因革?
【笺注】
[一]清凌扬藻《蠡勺编》卷五《周礼未言之旨》云:“北平黄少宰叔琳曰:‘《尚书》《立政》《周官》二篇与《周礼》相表里。《立政》是周公未定《周礼》时作,故常伯、常任、准人等名与《周礼》参差不合。《周官》是已定《周礼》时作,故六卿率属一一相符。’”(《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
又况《春秋》、“三传”相表里[一],《论语》、《孟子》相表里[二],《孝经》、《论语》相表里[三],《易》与《诗》相表里[四],
【笺注】
[一]宋吕陶《净德集》卷十七《君子思礼义论》:“仲尼之经、左氏之传相表里。”
[二]吕留良《四书讲义》卷二十《论语》十七“子曰性相近也章”:“此章论性习,是从人切近易明处言之,盖与孟子性善之说相表里也。”
[三]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二《孝经解》云:“《孝经纬》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八字,实为至圣之微言,实有传授,非纬书家所能撰托。盖《春秋》以帝王大法治之于已事之后,《孝经》以帝王大道顺之于未事之前,皆所以维持君臣,安辑家邦者也。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于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而属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属之天子,上下相安,君臣不乱,则世无祸患,民无伤危矣。即如百乘之家不敢上僭千乘,千乘之国不敢上僭万乘,则天下永安矣。且千乘之国不降为百乘,百乘之家不降为庶人,则天下更永安矣。《论语》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此章,即《孝经》之义也。不孝则不仁,不仁则犯上作乱,无父无君,天下乱兆民危矣。《春秋》所以诛乱臣贼子者,即此义也。《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千乘之国,百乘之家皆弑其君,不夺不厌。’此首章亦即《孝经》之义。孔、孟正传在此,战国以后,纵横兼并,秦祚不永,由于不仁。不仁本于不孝,故至于此也。贾谊知秦之不施仁义,而不知秦之本于不知《孝经》之道也。”(下略)
[四]明郑鄤《峚阳草堂诗文集》文集卷四《孙宗伯唐诗选序》云:“《诗》与《礼》、《乐》并学,吾夫子之教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也。《诗》与《书》并学,孟子之教也。诵其《诗》,读其《书》,所以知人而论世也。《诗》与《春秋》并学,亦孟子之教也。《诗》亡然后《春秋》作是也。乃予独谓《诗》与《易》相表里,何也?六经垂世,先王之志,皆典要之书也。惟《易》不可为典要,而后知天心之至变;惟《诗》不可为典要,而后知人心之至变。故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吾夫子于学《礼》、学《乐》、学《书》、学《春秋》之法不甚详,而于《诗》一再言之,且举商与赐之可与言《诗》者为法,斯亦千古说《诗》之案已。继《诗》者,莫如《骚》,《骚》无一袭《诗》之语,并未尝有拟《诗》之意,而人人信为续《诗》,无异词者,此千古不亡之《诗》,亦千古不绝之《春秋》也。《春秋》明直道,《诗》实先之,故陈诗观民风,先王特采之于无意,上与下不必相求而相应,故直道行也。至唐以诗取士,利禄入乎胸中,则先王之志荒矣。然而忠臣、孝子之激昂,征夫、闺妇之寄托,不能已于言,而不能尽之于言,无不可尽之言,而不必人知我之言者,皆于是乎在。第贞淫正邪漓于后人之手眼者多矣。”
《诗》与《书》相表里[一],
【笺注】
[一]“《诗》与《书》相表里”,见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下第九十二条:《诗》与《书》相表里。“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则”,《禹贡》之终南也。“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则《禹贡》之丰水攸同也。“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则指禹“平汝水上”,后稷“播时百谷”;“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则指禹。“敷王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则指五百里侯服等。岂“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为当日韩侯入觐之道,有不指“治梁及岐”之梁,在今韩城、合阳二县之境者哉?既在此二县,仍应属雍州,不得如晁氏改为冀州山。或曰:“奈例不合何?”余曰:“此特圣经之变例也。安国传所谓‘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是也。盖禹他日导山,由岐至荆,逾河而东,抵壶口。兹治畿内水患,由壶口渡河而西,而梁山,而岐山,正相合也。壶口在今吉州西七十里,与河津县西北三十里之龙门相连,为大河出入之道,与隔河之梁山对峙。余因悟《尸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乃是龙门未凿,吕梁未辟,何者?龙门见今犹存禹劚削之迹,梁山则无之。以梁山不过道梗塞。辟者,开也,启也。开之启之,河斯流矣。试观《公羊传》:“梁山,河上山。”《穀梁传》“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苟当日止致力壶口、龙门,而不及梁山,亦属枉然。此二山者既为连鸡之势,而经文遂连类而书,实有出于某州某山常例之外者,且于冀曰治岐,他日于其本州但曰岐既旅而已,正互见也。更考乐史《寰宇记》云:“相州安阳县有鲧堤,禹之父所筑,以捍孟门,今谓三刃城。”有不愈明禹凿之辟之之为第一功哉!
《小戴礼》与《大戴礼》相表里[一]。
【笺注】
[一]《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此各经之大略也。此外细节阔目:
《论语》引《诗》即存《毛诗》之古义,引《书》即存《尚书》之古义,引《易》即存《易》之古义,称《礼》即存《礼》之古义。《孟子》、《戴记》皆然。则为经与经相表里之显证。
而又有一经之中,自相表里[一],如《易》“剥”之义,受之以“复”;“否”之义,受之以“泰”。
【笺注】
[一]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乾·五·文言》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故乾称圣人。庖牺以圣人而居天子之位,故谓庖牺也。《易》之《屯》,《太玄》准为《》,初一曰:“黄纯于潜。”测曰:“化在啧也。”范望注云:“阳气潜在地下,养万物之根荄,故云化在啧,由是言之,啧者,阳气之始生也。”《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故啧谓初天下之啧。”谓万物之初也。乾上坤下,以乾拟坤,故自上议下曰拟。《易》之大义,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上系终《乾》、《坤》,下系终六子,则上下经与上下系实相表里也。上经象阳,下经法阴,《复》为阳初,《姤》为阴初,六日七分之法,阳起《中孚》,阴起《咸》。乾元坤元,天地之心,为《易》之本,故上系七爻,起于《中孚》“鸣鹤在阴”,下系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来”,此传发端,言圣人见天下之啧,谓《中孚》、《咸》也。《参同契》曰:“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故形容谓阴以其在地成形,有容有可拟,故拟诸其形容。
《书·尧典》官制与夏制相损益,《夏书》官制与《周书》官制相损益。《诗》十五国之风,自相终始,风、雅、颂之音,自相离合。《周礼》五官之布置,《仪礼》冠、昏之变通,《礼记》各篇之条目,《左氏》前后之错综,《公羊》传经之义例,《穀梁》说《礼》之精微,《论语》立言之精当,《孟子》叙事之详略,《尔雅》方音之异同,皆非纵观博考,不能周知其义。(改)[故]由博而约,穷经之第一要道也。
【附录】
明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四《学诗斋记》:吴兴陈生鲁从余于云间,学经业,且曰:“某不敏,未敢学先生之《春秋》,而《诗》者实与《春秋》相表里也。愿先生学《诗》,而复及于《春秋》也。”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三十八《黔书上·甲秀楼》:如经学与理学相表里也。理学成于宋儒,韪矣!然言诚,言敬,言礼,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莫不本于经学。苟于赢氏灰烬之余,非得汉儒诸人,经各有注,传各有释,火尽薪传,以闻于后世,宋儒欲直接洙泗之渊源,讵可得乎?盖前事者,后事之藉,而绝续之交,不可无其人也。
清顾栋高《毛诗订诂》卷三:愚尝即《春秋传》反复考之,四诗俱不烦言而解,盖《诗》第据事书之,信乎《诗》与《春秋》相表里也。
清凌扬藻《蠡勺编》卷二十“老子”条:老子著书言道德,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授关尹喜,魏王弼注之,仍上下二篇,不分章目,殆古本然也。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司马光《述要》曰:“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自是宋徽宗有御注,司马光有《述要》,苏辙有《新解》,程大昌有《易老通言》,叶梦得有《老子解》。其说谓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其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盖本于韩非《解老》之说云。朱子曰:“老子之学,曰致虚极,守静笃,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尔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只是他放出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子房之术全是如此。其学多流于术数,后兵家亦祖其说。”杨升庵曰:“文子引老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汉儒取入《礼记》,遂为经矣,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惟以为经,故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长洲沈文悫谓,老子云守中,云抱一,云元德是其宗旨,云昏云辱,云退云损,云冲云啬,是其本领,中言体处,探乎天地生生之原,与《大易》、《中庸》、《太极图说》相表里也。(《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
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卷一: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经相表里也。
清秦笃辉《易象通义》卷一:《大学》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篇终谆谆以聚敛为戒,与《易》实相表里也。
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公卿宴享,赋诗言志,《诗》与《乐》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一:《易》言“利建侯”者二,《豫》建侯,上震也,《屯》建侯,下震也。帝出震以莅民,先定名分,经纶之大孰急于此。自《易》有建侯之言,而后世莫不懔尊王之义。孔子之成《春秋》,固与《易》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六“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四与初应,居卦之中,不从其类,而从阳,依乎中庸以行,必慎乎独,而复道在是矣。不言吉而吉。来知德曰:“初之象曰以修身,二曰仁,四曰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修身之事。二比而近,故曰仁。四应而远,故曰道。小象之精极矣。”按:来说最确。可见《大学》、《中庸》与《复卦》相表里也。
费元禄《甲秀园集》卷四十六《周礼》: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夫治道贵因时,礼时为大事,起于时之欲流,而道得于事之不滞。事与时偕,则谓之道,而法无不弊也。周之衰也失诸侯,不独其失诸侯,并与治诸侯之法而失之,又不独共失法,周礼之所有荡然无存矣。故夫子于势已极而欲以礼挽之,去奢去泰,一复之祖宗之旧,良有深意。《春秋》一书与《周礼》相表里。其所举以绳当世者,皆明文武之事,遵周公之遗典,故其词有微而审,有直而肆,所谓损益,微旨耳,高曾之事,杳而难寻,以宗父为之语,则子弟不期而自喻。
顾广誉《学诗详说》卷五《河广》:读《诗》须识其与《礼》相表里处。如此诗,虽以宋桓已逝,襄为国君,极母子孝之至情,而黯然相望,不敢逾尺寸也。盖以祖宗父命临之,则母子孝犹为私情,一举足而不敢忘礼。范氏所谓先王之化犹有存焉故耳,后世不乏贤知之行,裁以此义,则不合者多矣。
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二十:姜氏兆锡曰:“此下二节,复总申班爵禄之意也。”论犹论秀之论,谓考详其行艺也。辨之言明,犹定也,任犹胜也,士犹仕也。此条论材爵禄,与《周礼》相表里,义见后司徒、司马诸官。
黄以周《礼书通故》第四十四:服虔云:“乐与礼相表里,行此礼则奏此乐。”祀天神则陈黄钟、大吕二县而已,祭地示则陈大蔟、应钟而已,冬至奏于圆丘,则陈圆钟、黄钟、大蔟、姑洗四县而已,夏至奏于方丘,则陈函钟、大蔟、姑洗、南吕四县而已。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八《西汉两大儒董子贾子经术孰优论》:西汉承暴泰之余习,公卿多刀笔吏,皆以簿书钱谷为事,而不知大体,即所谓学士大夫如兒宽、公孙弘者,亦不过缘饰为进身之具,曲学阿世,以自保其身家。求其沉潜经术,学贯天人,上足以匡君,下足以捄世,卓然自立,不愧为一代之大儒者,吾得二人焉,一为洛阳贾谊,一为广川董仲舒。贾子上《治安策》,述《易》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书》之“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所著《新书》,引伸诗义,如驺虞、灵台之类,皆周秦旧说。《保傅》、《容经》诸篇亦与《大戴礼》相表里。(《求恕斋丛书》本)
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卷三《汉志六艺第十三》:诗部韩婴《诗外传》,其文杂记春秋时事,与《诗》意相去甚远,盖为比兴六义博其趣也,当互见于春秋类,与虞卿铎椒之书相比次可也。《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与《诗》相表里,其旨可自得于韩氏之《外传》。史家学《春秋》者,必深于《诗》,若司马迁百三十篇是也。屈、贾、孟、荀诸传尤近诗部。又当互通于乐。
魏源《诗古微》上编之一《附考乐章节次》:《乐》与《诗》相表里。自《毛序》不能得其乐章所用,而陈启源遂力言《诗》与《乐》渺不相涉,使学者于礼乐崩坏之余,欲闻古制仿佛而不可得,岂知《诗》为《乐》草?欲明《诗》,必先明《乐》。
卢锡晋《尚志馆文述》卷三《昏礼》:娶妻不娶同姓,不曰同族,而曰同姓者,盖以姓同则族无不同耳。又恐人之忽不加察,故为之严其辞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今律与礼相表里者也,其禁之未尝不严也,而或且贸贸以犯之,岂以习俗之沿袭既久而谓其无害耶?
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七“壶设于东序北上二以并南陈醙黍清皆两壶”:君馔八壶,所盛者酒也。此六壶所盛者,饮也。君致酒夫人,致饮夫妇之义也。凡饮有六,《周礼》浆人掌之,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即《内则》之三醴也,四曰凉,《内则》谓之滥,五曰医,《内则》谓之醷,用郑司农说,六曰酏,即《内则》之黍酏也……此经所陈,寔与《周礼》相表里。黍,黍酏也;清,清醴也;醙,其医乎?医、醷、醙一物也,文字不同,记之者各异耳。
俞樾《湖楼笔谈》卷二:鲁无风而有颂,何也?曰:孟子称《诗》亡然后《春秋》作,则《诗》与《春秋》自相表里。(www.xing528.com)
【今按】上引诸家之说溢出《经解入门》论述之外,可补其不足,故附录于此,以备参证,以求经学之会通。
[一]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乾·五·文言》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故乾称圣人。庖牺以圣人而居天子之位,故谓庖牺也。《易》之《屯》,《太玄》准为《》,初一曰:“黄纯于潜。”测曰:“化在啧也。”范望注云:“阳气潜在地下,养万物之根荄,故云化在啧,由是言之,啧者,阳气之始生也。”《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故啧谓初天下之啧。”谓万物之初也。乾上坤下,以乾拟坤,故自上议下曰拟。《易》之大义,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上系终《乾》、《坤》,下系终六子,则上下经与上下系实相表里也。上经象阳,下经法阴,《复》为阳初,《姤》为阴初,六日七分之法,阳起《中孚》,阴起《咸》。乾元坤元,天地之心,为《易》之本,故上系七爻,起于《中孚》“鸣鹤在阴”,下系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来”,此传发端,言圣人见天下之啧,谓《中孚》、《咸》也。《参同契》曰:“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故形容谓阴以其在地成形,有容有可拟,故拟诸其形容。
《书·尧典》官制与夏制相损益,《夏书》官制与《周书》官制相损益。《诗》十五国之风,自相终始,风、雅、颂之音,自相离合。《周礼》五官之布置,《仪礼》冠、昏之变通,《礼记》各篇之条目,《左氏》前后之错综,《公羊》传经之义例,《穀梁》说《礼》之精微,《论语》立言之精当,《孟子》叙事之详略,《尔雅》方音之异同,皆非纵观博考,不能周知其义。(改)[故]由博而约,穷经之第一要道也。
【附录】
明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四《学诗斋记》:吴兴陈生鲁从余于云间,学经业,且曰:“某不敏,未敢学先生之《春秋》,而《诗》者实与《春秋》相表里也。愿先生学《诗》,而复及于《春秋》也。”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三十八《黔书上·甲秀楼》:如经学与理学相表里也。理学成于宋儒,韪矣!然言诚,言敬,言礼,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莫不本于经学。苟于赢氏灰烬之余,非得汉儒诸人,经各有注,传各有释,火尽薪传,以闻于后世,宋儒欲直接洙泗之渊源,讵可得乎?盖前事者,后事之藉,而绝续之交,不可无其人也。
清顾栋高《毛诗订诂》卷三:愚尝即《春秋传》反复考之,四诗俱不烦言而解,盖《诗》第据事书之,信乎《诗》与《春秋》相表里也。
清凌扬藻《蠡勺编》卷二十“老子”条:老子著书言道德,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授关尹喜,魏王弼注之,仍上下二篇,不分章目,殆古本然也。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司马光《述要》曰:“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自是宋徽宗有御注,司马光有《述要》,苏辙有《新解》,程大昌有《易老通言》,叶梦得有《老子解》。其说谓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其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盖本于韩非《解老》之说云。朱子曰:“老子之学,曰致虚极,守静笃,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尔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只是他放出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子房之术全是如此。其学多流于术数,后兵家亦祖其说。”杨升庵曰:“文子引老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汉儒取入《礼记》,遂为经矣,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惟以为经,故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长洲沈文悫谓,老子云守中,云抱一,云元德是其宗旨,云昏云辱,云退云损,云冲云啬,是其本领,中言体处,探乎天地生生之原,与《大易》、《中庸》、《太极图说》相表里也。(《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
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卷一: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经相表里也。
清秦笃辉《易象通义》卷一:《大学》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篇终谆谆以聚敛为戒,与《易》实相表里也。
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公卿宴享,赋诗言志,《诗》与《乐》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一:《易》言“利建侯”者二,《豫》建侯,上震也,《屯》建侯,下震也。帝出震以莅民,先定名分,经纶之大孰急于此。自《易》有建侯之言,而后世莫不懔尊王之义。孔子之成《春秋》,固与《易》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六“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四与初应,居卦之中,不从其类,而从阳,依乎中庸以行,必慎乎独,而复道在是矣。不言吉而吉。来知德曰:“初之象曰以修身,二曰仁,四曰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修身之事。二比而近,故曰仁。四应而远,故曰道。小象之精极矣。”按:来说最确。可见《大学》、《中庸》与《复卦》相表里也。
费元禄《甲秀园集》卷四十六《周礼》: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夫治道贵因时,礼时为大事,起于时之欲流,而道得于事之不滞。事与时偕,则谓之道,而法无不弊也。周之衰也失诸侯,不独其失诸侯,并与治诸侯之法而失之,又不独共失法,周礼之所有荡然无存矣。故夫子于势已极而欲以礼挽之,去奢去泰,一复之祖宗之旧,良有深意。《春秋》一书与《周礼》相表里。其所举以绳当世者,皆明文武之事,遵周公之遗典,故其词有微而审,有直而肆,所谓损益,微旨耳,高曾之事,杳而难寻,以宗父为之语,则子弟不期而自喻。
顾广誉《学诗详说》卷五《河广》:读《诗》须识其与《礼》相表里处。如此诗,虽以宋桓已逝,襄为国君,极母子孝之至情,而黯然相望,不敢逾尺寸也。盖以祖宗父命临之,则母子孝犹为私情,一举足而不敢忘礼。范氏所谓先王之化犹有存焉故耳,后世不乏贤知之行,裁以此义,则不合者多矣。
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二十:姜氏兆锡曰:“此下二节,复总申班爵禄之意也。”论犹论秀之论,谓考详其行艺也。辨之言明,犹定也,任犹胜也,士犹仕也。此条论材爵禄,与《周礼》相表里,义见后司徒、司马诸官。
黄以周《礼书通故》第四十四:服虔云:“乐与礼相表里,行此礼则奏此乐。”祀天神则陈黄钟、大吕二县而已,祭地示则陈大蔟、应钟而已,冬至奏于圆丘,则陈圆钟、黄钟、大蔟、姑洗四县而已,夏至奏于方丘,则陈函钟、大蔟、姑洗、南吕四县而已。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八《西汉两大儒董子贾子经术孰优论》:西汉承暴泰之余习,公卿多刀笔吏,皆以簿书钱谷为事,而不知大体,即所谓学士大夫如兒宽、公孙弘者,亦不过缘饰为进身之具,曲学阿世,以自保其身家。求其沉潜经术,学贯天人,上足以匡君,下足以捄世,卓然自立,不愧为一代之大儒者,吾得二人焉,一为洛阳贾谊,一为广川董仲舒。贾子上《治安策》,述《易》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书》之“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所著《新书》,引伸诗义,如驺虞、灵台之类,皆周秦旧说。《保傅》、《容经》诸篇亦与《大戴礼》相表里。(《求恕斋丛书》本)
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卷三《汉志六艺第十三》:诗部韩婴《诗外传》,其文杂记春秋时事,与《诗》意相去甚远,盖为比兴六义博其趣也,当互见于春秋类,与虞卿铎椒之书相比次可也。《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与《诗》相表里,其旨可自得于韩氏之《外传》。史家学《春秋》者,必深于《诗》,若司马迁百三十篇是也。屈、贾、孟、荀诸传尤近诗部。又当互通于乐。
魏源《诗古微》上编之一《附考乐章节次》:《乐》与《诗》相表里。自《毛序》不能得其乐章所用,而陈启源遂力言《诗》与《乐》渺不相涉,使学者于礼乐崩坏之余,欲闻古制仿佛而不可得,岂知《诗》为《乐》草?欲明《诗》,必先明《乐》。
卢锡晋《尚志馆文述》卷三《昏礼》:娶妻不娶同姓,不曰同族,而曰同姓者,盖以姓同则族无不同耳。又恐人之忽不加察,故为之严其辞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今律与礼相表里者也,其禁之未尝不严也,而或且贸贸以犯之,岂以习俗之沿袭既久而谓其无害耶?
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七“壶设于东序北上二以并南陈醙黍清皆两壶”:君馔八壶,所盛者酒也。此六壶所盛者,饮也。君致酒夫人,致饮夫妇之义也。凡饮有六,《周礼》浆人掌之,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即《内则》之三醴也,四曰凉,《内则》谓之滥,五曰医,《内则》谓之醷,用郑司农说,六曰酏,即《内则》之黍酏也……此经所陈,寔与《周礼》相表里。黍,黍酏也;清,清醴也;醙,其医乎?医、醷、醙一物也,文字不同,记之者各异耳。
俞樾《湖楼笔谈》卷二:鲁无风而有颂,何也?曰:孟子称《诗》亡然后《春秋》作,则《诗》与《春秋》自相表里。
【今按】上引诸家之说溢出《经解入门》论述之外,可补其不足,故附录于此,以备参证,以求经学之会通。
[一]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乾·五·文言》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故乾称圣人。庖牺以圣人而居天子之位,故谓庖牺也。《易》之《屯》,《太玄》准为《》,初一曰:“黄纯于潜。”测曰:“化在啧也。”范望注云:“阳气潜在地下,养万物之根荄,故云化在啧,由是言之,啧者,阳气之始生也。”《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故啧谓初天下之啧。”谓万物之初也。乾上坤下,以乾拟坤,故自上议下曰拟。《易》之大义,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上系终《乾》、《坤》,下系终六子,则上下经与上下系实相表里也。上经象阳,下经法阴,《复》为阳初,《姤》为阴初,六日七分之法,阳起《中孚》,阴起《咸》。乾元坤元,天地之心,为《易》之本,故上系七爻,起于《中孚》“鸣鹤在阴”,下系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来”,此传发端,言圣人见天下之啧,谓《中孚》、《咸》也。《参同契》曰:“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故形容谓阴以其在地成形,有容有可拟,故拟诸其形容。
《书·尧典》官制与夏制相损益,《夏书》官制与《周书》官制相损益。《诗》十五国之风,自相终始,风、雅、颂之音,自相离合。《周礼》五官之布置,《仪礼》冠、昏之变通,《礼记》各篇之条目,《左氏》前后之错综,《公羊》传经之义例,《穀梁》说《礼》之精微,《论语》立言之精当,《孟子》叙事之详略,《尔雅》方音之异同,皆非纵观博考,不能周知其义。(改)[故]由博而约,穷经之第一要道也。
【附录】
明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四《学诗斋记》:吴兴陈生鲁从余于云间,学经业,且曰:“某不敏,未敢学先生之《春秋》,而《诗》者实与《春秋》相表里也。愿先生学《诗》,而复及于《春秋》也。”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三十八《黔书上·甲秀楼》:如经学与理学相表里也。理学成于宋儒,韪矣!然言诚,言敬,言礼,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莫不本于经学。苟于赢氏灰烬之余,非得汉儒诸人,经各有注,传各有释,火尽薪传,以闻于后世,宋儒欲直接洙泗之渊源,讵可得乎?盖前事者,后事之藉,而绝续之交,不可无其人也。
清顾栋高《毛诗订诂》卷三:愚尝即《春秋传》反复考之,四诗俱不烦言而解,盖《诗》第据事书之,信乎《诗》与《春秋》相表里也。
清凌扬藻《蠡勺编》卷二十“老子”条:老子著书言道德,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授关尹喜,魏王弼注之,仍上下二篇,不分章目,殆古本然也。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司马光《述要》曰:“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自是宋徽宗有御注,司马光有《述要》,苏辙有《新解》,程大昌有《易老通言》,叶梦得有《老子解》。其说谓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其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盖本于韩非《解老》之说云。朱子曰:“老子之学,曰致虚极,守静笃,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尔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只是他放出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子房之术全是如此。其学多流于术数,后兵家亦祖其说。”杨升庵曰:“文子引老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汉儒取入《礼记》,遂为经矣,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惟以为经,故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长洲沈文悫谓,老子云守中,云抱一,云元德是其宗旨,云昏云辱,云退云损,云冲云啬,是其本领,中言体处,探乎天地生生之原,与《大易》、《中庸》、《太极图说》相表里也。(《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
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卷一: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经相表里也。
清秦笃辉《易象通义》卷一:《大学》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篇终谆谆以聚敛为戒,与《易》实相表里也。
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公卿宴享,赋诗言志,《诗》与《乐》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一:《易》言“利建侯”者二,《豫》建侯,上震也,《屯》建侯,下震也。帝出震以莅民,先定名分,经纶之大孰急于此。自《易》有建侯之言,而后世莫不懔尊王之义。孔子之成《春秋》,固与《易》相表里也。
张其淦《邵村学易》卷六“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四与初应,居卦之中,不从其类,而从阳,依乎中庸以行,必慎乎独,而复道在是矣。不言吉而吉。来知德曰:“初之象曰以修身,二曰仁,四曰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修身之事。二比而近,故曰仁。四应而远,故曰道。小象之精极矣。”按:来说最确。可见《大学》、《中庸》与《复卦》相表里也。
费元禄《甲秀园集》卷四十六《周礼》: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夫治道贵因时,礼时为大事,起于时之欲流,而道得于事之不滞。事与时偕,则谓之道,而法无不弊也。周之衰也失诸侯,不独其失诸侯,并与治诸侯之法而失之,又不独共失法,周礼之所有荡然无存矣。故夫子于势已极而欲以礼挽之,去奢去泰,一复之祖宗之旧,良有深意。《春秋》一书与《周礼》相表里。其所举以绳当世者,皆明文武之事,遵周公之遗典,故其词有微而审,有直而肆,所谓损益,微旨耳,高曾之事,杳而难寻,以宗父为之语,则子弟不期而自喻。
顾广誉《学诗详说》卷五《河广》:读《诗》须识其与《礼》相表里处。如此诗,虽以宋桓已逝,襄为国君,极母子孝之至情,而黯然相望,不敢逾尺寸也。盖以祖宗父命临之,则母子孝犹为私情,一举足而不敢忘礼。范氏所谓先王之化犹有存焉故耳,后世不乏贤知之行,裁以此义,则不合者多矣。
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二十:姜氏兆锡曰:“此下二节,复总申班爵禄之意也。”论犹论秀之论,谓考详其行艺也。辨之言明,犹定也,任犹胜也,士犹仕也。此条论材爵禄,与《周礼》相表里,义见后司徒、司马诸官。
黄以周《礼书通故》第四十四:服虔云:“乐与礼相表里,行此礼则奏此乐。”祀天神则陈黄钟、大吕二县而已,祭地示则陈大蔟、应钟而已,冬至奏于圆丘,则陈圆钟、黄钟、大蔟、姑洗四县而已,夏至奏于方丘,则陈函钟、大蔟、姑洗、南吕四县而已。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八《西汉两大儒董子贾子经术孰优论》:西汉承暴泰之余习,公卿多刀笔吏,皆以簿书钱谷为事,而不知大体,即所谓学士大夫如兒宽、公孙弘者,亦不过缘饰为进身之具,曲学阿世,以自保其身家。求其沉潜经术,学贯天人,上足以匡君,下足以捄世,卓然自立,不愧为一代之大儒者,吾得二人焉,一为洛阳贾谊,一为广川董仲舒。贾子上《治安策》,述《易》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书》之“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所著《新书》,引伸诗义,如驺虞、灵台之类,皆周秦旧说。《保傅》、《容经》诸篇亦与《大戴礼》相表里。(《求恕斋丛书》本)
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卷三《汉志六艺第十三》:诗部韩婴《诗外传》,其文杂记春秋时事,与《诗》意相去甚远,盖为比兴六义博其趣也,当互见于春秋类,与虞卿铎椒之书相比次可也。《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与《诗》相表里,其旨可自得于韩氏之《外传》。史家学《春秋》者,必深于《诗》,若司马迁百三十篇是也。屈、贾、孟、荀诸传尤近诗部。又当互通于乐。
魏源《诗古微》上编之一《附考乐章节次》:《乐》与《诗》相表里。自《毛序》不能得其乐章所用,而陈启源遂力言《诗》与《乐》渺不相涉,使学者于礼乐崩坏之余,欲闻古制仿佛而不可得,岂知《诗》为《乐》草?欲明《诗》,必先明《乐》。
卢锡晋《尚志馆文述》卷三《昏礼》:娶妻不娶同姓,不曰同族,而曰同姓者,盖以姓同则族无不同耳。又恐人之忽不加察,故为之严其辞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今律与礼相表里者也,其禁之未尝不严也,而或且贸贸以犯之,岂以习俗之沿袭既久而谓其无害耶?
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七“壶设于东序北上二以并南陈醙黍清皆两壶”:君馔八壶,所盛者酒也。此六壶所盛者,饮也。君致酒夫人,致饮夫妇之义也。凡饮有六,《周礼》浆人掌之,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即《内则》之三醴也,四曰凉,《内则》谓之滥,五曰医,《内则》谓之醷,用郑司农说,六曰酏,即《内则》之黍酏也……此经所陈,寔与《周礼》相表里。黍,黍酏也;清,清醴也;醙,其医乎?医、醷、醙一物也,文字不同,记之者各异耳。
俞樾《湖楼笔谈》卷二:鲁无风而有颂,何也?曰:孟子称《诗》亡然后《春秋》作,则《诗》与《春秋》自相表里。
【今按】上引诸家之说溢出《经解入门》论述之外,可补其不足,故附录于此,以备参证,以求经学之会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