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羲《经解入门》研究成果

宗羲《经解入门》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纠其本原之依托。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其阴阳奇偶,亦一一与《易》相应。然皆各据所见,抵其罅隙,尚未能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然不宗汉学,皆非笃信之儒。

宗羲《经解入门》研究成果

予既录治经诸儒,以明国朝经学之盛;乃复就诸儒著述之行世者,略分轩轾[一],俾学者知所率从[二]

【笺注】

[一]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

[二]率从:顺从;遵循。

国朝治《易》诸老,亦有攻王弼之注、击陈抟之图者,如黄宗羲之《易学象数论[一],虽辟陈抟[二]、康节[三]之学,而以纳甲[四]、动爻为假象[五],又称辅嗣注简当无浮词,失之。

【笺注】

[一]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纠其本原之依托。

[二]陈抟(871—989),字图南,亳州真源人。事迹见《宋史》本传。陈抟之图,即太极图。

[三]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

[四]纳甲: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于何时,予尝考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于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恽敬《答姚秋农书》:“汉人纳甲之说,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五]假象:原文作“伪象”。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三《原象》:“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吾观圣人之系辞,六爻必有总象,以为之纲纪,而后一爻有一爻之分象,以为之脉络。学《易》者详分象而略总象,则象先之旨亦晦矣。”

黄宗炎之《周易象(数)[辞]》[一]、《图书辨惑》[二],亦力辟宋人图书之说。

【笺注】

[一]《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黄宗炎撰。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于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图书辨惑》一卷,黄宗炎撰。是书专为辨定图书而作。初,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其图本准《易》而生,故以卦、爻反复研求,无不符合。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其阴阳奇偶,亦一一与《易》相应。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实则唐以前书绝无一字之符验,而突出于北宋之初。元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吴澄、归有光诸人亦相继排击,各有论述。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编》,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辨惑》,争之尤力。然皆各据所见,抵其罅隙,尚未能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谓此书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皆引据旧文,互相参证,以钳依托者之口,使学者知图书之说,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视所作《禹贡锥指》尤为有功于经学矣。《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然不宗汉学,皆非笃信之儒。毛奇龄《仲氏易》[一]、《推易始末》[二]、《春秋占筮书》[三]、《易小帖》[四]四书,颇宗旧旨,不杂芜词,然以交易为伏羲之《易》,“反易”、“对易”之外又增“移易”,为文王、周公之《易》。牵合附会,不顾义理,务求胜词。

【笺注】

[一]《仲氏易》,毛奇龄撰。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是为伏羲之《易》,犹前人之所知。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对之类。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汉、晋以来所未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推易始末》,毛奇龄撰。取汉、唐、宋以来言《易》之及于卦变者,别加综核,以为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仍《仲氏易》“移易”义也。大旨谓朱子《本义》虽载《卦变图》于卷首,而止以为孔子之《易》,未著其为文、周之《易》,因上稽干宝、荀爽、虞翻诸家,凡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具列于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于后。(《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春秋占筮书》,毛奇龄撰。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家,而数又歧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关诸家之喙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易小帖》,毛奇龄撰。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其书征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其间虽不免有强词漫衍、以博济辨之处,而自明以来,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路。其论《子夏易传》及《连山》、《归藏》,尤为详核。(《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凡此诸书,皆不取。惟胡渭《易图明辨》,惠士奇《易说》[一],惠定宇《易汉学》[二]、《易例》[三]、《周易本义辨证》[四],洪榜《易述赞》,张惠言《周易虞氏学》、《虞氏消息》[五]顾炎武《易音》[六]为善。

【笺注】

[一]惠士奇《易说》:杂释卦爻,专宗汉学,以象为主。然有意矫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故征引极博,而不免稍失之杂。(《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惠定宇《易汉学》: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惠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易例》:是书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原跋称为未成之本。(惠)栋欲镕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周易本义辨证》五卷,惠栋撰。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三十四《题惠定宇像后》:“愚十六年前题惠松厓小像云:‘紫阳旧说证如新,不独功臣又争臣。’盖因惠氏《周易本义辨证》一书为读《本义》者足资考订云尔。惠氏于诸经,硁硁守师法,其所著诸书具在也。至其《禘说》、《明堂大道录》则泥于郑说而过甚者。”(《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

[五]张惠言《周易虞氏学》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自序曰:“自汉武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而孟喜受《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变通消息,诸儒祖述之,莫能具。当汉之季年,扶凤马融作《易传》,授郑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守王朗、颍川荀爽、南阳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上之献帝。翻之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解剥,离根散叶,畅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学官,而汉世诸儒之说微,独资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言,而翻注为多。其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造为《龙图》,其徒刘牧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拔,而《易》阴阳之大义,盖尽晦矣。大清有天下元和征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郑、虞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辞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废之后,左右采获,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氏宗祢虞氏,而未能尽通,则旁征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朽壤散乳千有余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复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邃,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考其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可见者十余家,然唯郑、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说,而虞尤较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传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旨,为《消息》二卷。”

[六]顾炎武《易音》:其书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为《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易》,而《史记》载大横之兆,其繇亦然。意卜筮家别有其书,如焦赣《易林》之类,非《易》之本书。而《易》之本书,则如周、秦诸子之书,或韵、或不韵,本无定体。其韵或杂方音,亦不能尽求其读。故《彖辞》、《爻辞》不韵者多,韵者亦间有;《十翼》则韵者固多,而不韵者亦错出其间,非如《诗》三百篇协咏歌,被管弦,非韵不可以成章也。炎武于不可韵者,如《乾》之九二、九四,中隔一爻,谓义相承则韵亦相承之类,未免穿凿。又如六十四卦《彖辞》,惟四卦有韵,殆出偶合。标以为例,亦未免附会。然其考核精确者,则于古音亦多有裨,固可存为旁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国朝阎氏、惠氏出,而伪古文寖微,马、郑之学复显,其余注《尚书》者十有余家,然不知“伪古文”、“伪孔传”者,概无足取。毛西河、胡朏明虽知古文之伪,而一作《冤词》[一],一作《洪范正论》[二],《正论》辟汉学五行、灾异之说,而不知夏侯始昌[三]之《洪范五行传》亦出伏生,皆误也。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四]、胡渭《禹贡锥指》[五]、惠定宇《古文尚书考》[六]、宋鉴《尚书考辨》、王鸣盛《尚书后案》[七]、江艮庭[八]《尚书集注音疏》、《尚书经师表系》、段玉裁《尚书撰异》[九]为善。[十]

【笺注】

[一]《冤词》,即《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毛奇龄撰。《古文尚书》自吴棫、朱子以来皆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毛奇龄又力辨以为真。知孔安国传中有安国以后地名,必不可掩,于是别遁其辞,摭《隋书·经籍志》之文,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其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五曰古文之冤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考《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其叙述偶未分明,故为奇龄所假借。然《隋志》作于《尚书正义》之后,其时古文方盛行而云无有传者,知东晋古文非指今本。且先云古文不传,而后云始得安国之传,知今本古文与安国传俱出,非即东晋之古文,奇龄安得离析其文以就己说乎!至若璩所引马融《书序》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又引郑玄所注十六篇之名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明与古文二十五篇截然不同,奇龄不以今本不合马、郑为伪作古文之征,反以马、郑不合今本为未见古文之征,亦颇巧于颠倒。然考《伪孔传序》,未及献者,乃其传,若其经,则史云安国献之,故《艺文志》著录。贾逵尝校理秘书,不应不见。又司马迁为安国弟子,刘歆尝校《七略》,班固亦为兰台令史,典校艺文,而迁《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多十余篇,歆《移太常博士书》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书十六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则孔壁古文有十六篇,无二十五篇,凿凿显证,安得以晋人所上之古文合之孔壁欤?且奇龄所借口者,不过以《隋志》称马、郑所注二十九篇,乃杜林西州古文,非孔壁古文,不知杜林所传实孔氏之本,故马、郑等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正得二十九篇。《经典释文》所引,尚可复验,徒以修《隋志》时梅赜之书已行,故《志》据后出伪本,谓其不尽孔氏之书。奇龄舍《史记·汉书》不据,而据唐人之误说,岂长孙无忌等所见反确于司马迁、班固、刘歆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二]《洪范正论》五卷,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平于九畴,故首言鲧堙洪水,继言禹乃嗣兴,终言天乃锡禹,则《洪范》为体,而《禹贡》为用,互相推阐,其义乃彰。然主于发明奉若天道之理,非郑樵“《禹贡》、《洪》范相为表里”之说,惟以九州次序分配五行者比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三]夏侯始昌: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汉书》卷二七中之上)

[一]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纠其本原之依托。

[二]陈抟(871—989),字图南,亳州真源人。事迹见《宋史》本传。陈抟之图,即太极图。

[三]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

[四]纳甲: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于何时,予尝考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于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恽敬《答姚秋农书》:“汉人纳甲之说,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五]假象:原文作“伪象”。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三《原象》:“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吾观圣人之系辞,六爻必有总象,以为之纲纪,而后一爻有一爻之分象,以为之脉络。学《易》者详分象而略总象,则象先之旨亦晦矣。”

黄宗炎之《周易象(数)[辞]》[一]、《图书辨惑》[二],亦力辟宋人图书之说。

【笺注】

[一]《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黄宗炎撰。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于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图书辨惑》一卷,黄宗炎撰。是书专为辨定图书而作。初,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其图本准《易》而生,故以卦、爻反复研求,无不符合。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其阴阳奇偶,亦一一与《易》相应。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实则唐以前书绝无一字之符验,而突出于北宋之初。元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吴澄、归有光诸人亦相继排击,各有论述。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编》,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辨惑》,争之尤力。然皆各据所见,抵其罅隙,尚未能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谓此书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皆引据旧文,互相参证,以钳依托者之口,使学者知图书之说,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视所作《禹贡锥指》尤为有功于经学矣。《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然不宗汉学,皆非笃信之儒。毛奇龄《仲氏易》[一]、《推易始末》[二]、《春秋占筮书》[三]、《易小帖》[四]四书,颇宗旧旨,不杂芜词,然以交易为伏羲之《易》,“反易”、“对易”之外又增“移易”,为文王、周公之《易》。牵合附会,不顾义理,务求胜词。

【笺注】

[一]《仲氏易》,毛奇龄撰。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是为伏羲之《易》,犹前人之所知。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对之类。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汉、晋以来所未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推易始末》,毛奇龄撰。取汉、唐、宋以来言《易》之及于卦变者,别加综核,以为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仍《仲氏易》“移易”义也。大旨谓朱子《本义》虽载《卦变图》于卷首,而止以为孔子之《易》,未著其为文、周之《易》,因上稽干宝、荀爽、虞翻诸家,凡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具列于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于后。(《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春秋占筮书》,毛奇龄撰。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家,而数又歧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关诸家之喙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易小帖》,毛奇龄撰。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其书征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其间虽不免有强词漫衍、以博济辨之处,而自明以来,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路。其论《子夏易传》及《连山》、《归藏》,尤为详核。(《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凡此诸书,皆不取。惟胡渭《易图明辨》,惠士奇《易说》[一],惠定宇《易汉学》[二]、《易例》[三]、《周易本义辨证》[四],洪榜《易述赞》,张惠言《周易虞氏学》、《虞氏消息》[五],顾炎武《易音》[六]为善。

【笺注】

[一]惠士奇《易说》:杂释卦爻,专宗汉学,以象为主。然有意矫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故征引极博,而不免稍失之杂。(《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惠定宇《易汉学》: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惠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易例》:是书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原跋称为未成之本。(惠)栋欲镕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周易本义辨证》五卷,惠栋撰。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三十四《题惠定宇像后》:“愚十六年前题惠松厓小像云:‘紫阳旧说证如新,不独功臣又争臣。’盖因惠氏《周易本义辨证》一书为读《本义》者足资考订云尔。惠氏于诸经,硁硁守师法,其所著诸书具在也。至其《禘说》、《明堂大道录》则泥于郑说而过甚者。”(《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

[五]张惠言《周易虞氏学》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自序曰:“自汉武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而孟喜受《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变通消息,诸儒祖述之,莫能具。当汉之季年,扶凤马融作《易传》,授郑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守王朗、颍川荀爽、南阳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上之献帝。翻之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解剥,离根散叶,畅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学官,而汉世诸儒之说微,独资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言,而翻注为多。其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造为《龙图》,其徒刘牧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拔,而《易》阴阳之大义,盖尽晦矣。大清有天下元和征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郑、虞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辞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废之后,左右采获,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氏宗祢虞氏,而未能尽通,则旁征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朽壤散乳千有余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复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邃,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考其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可见者十余家,然唯郑、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说,而虞尤较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传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旨,为《消息》二卷。”

[六]顾炎武《易音》:其书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为《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易》,而《史记》载大横之兆,其繇亦然。意卜筮家别有其书,如焦赣《易林》之类,非《易》之本书。而《易》之本书,则如周、秦诸子之书,或韵、或不韵,本无定体。其韵或杂方音,亦不能尽求其读。故《彖辞》、《爻辞》不韵者多,韵者亦间有;《十翼》则韵者固多,而不韵者亦错出其间,非如《诗》三百篇协咏歌,被管弦,非韵不可以成章也。炎武于不可韵者,如《乾》之九二、九四,中隔一爻,谓义相承则韵亦相承之类,未免穿凿。又如六十四卦《彖辞》,惟四卦有韵,殆出偶合。标以为例,亦未免附会。然其考核精确者,则于古音亦多有裨,固可存为旁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国朝阎氏、惠氏出,而伪古文寖微,马、郑之学复显,其余注《尚书》者十有余家,然不知“伪古文”、“伪孔传”者,概无足取。毛西河、胡朏明虽知古文之伪,而一作《冤词》[一],一作《洪范正论》[二],《正论》辟汉学五行、灾异之说,而不知夏侯始昌[三]之《洪范五行传》亦出伏生,皆误也。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四]、胡渭《禹贡锥指》[五]、惠定宇《古文尚书考》[六]、宋鉴《尚书考辨》、王鸣盛《尚书后案》[七]、江艮庭[八]《尚书集注音疏》、《尚书经师表系》、段玉裁《尚书撰异》[九]为善。[十]

【笺注】

[一]《冤词》,即《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毛奇龄撰。《古文尚书》自吴棫、朱子以来皆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毛奇龄又力辨以为真。知孔安国传中有安国以后地名,必不可掩,于是别遁其辞,摭《隋书·经籍志》之文,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其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五曰古文之冤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考《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其叙述偶未分明,故为奇龄所假借。然《隋志》作于《尚书正义》之后,其时古文方盛行而云无有传者,知东晋古文非指今本。且先云古文不传,而后云始得安国之传,知今本古文与安国传俱出,非即东晋之古文,奇龄安得离析其文以就己说乎!至若璩所引马融《书序》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又引郑玄所注十六篇之名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明与古文二十五篇截然不同,奇龄不以今本不合马、郑为伪作古文之征,反以马、郑不合今本为未见古文之征,亦颇巧于颠倒。然考《伪孔传序》,未及献者,乃其传,若其经,则史云安国献之,故《艺文志》著录。贾逵尝校理秘书,不应不见。又司马迁为安国弟子,刘歆尝校《七略》,班固亦为兰台令史,典校艺文,而迁《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多十余篇,歆《移太常博士书》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书十六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则孔壁古文有十六篇,无二十五篇,凿凿显证,安得以晋人所上之古文合之孔壁欤?且奇龄所借口者,不过以《隋志》称马、郑所注二十九篇,乃杜林西州古文,非孔壁古文,不知杜林所传实孔氏之本,故马、郑等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正得二十九篇。《经典释文》所引,尚可复验,徒以修《隋志》时梅赜之书已行,故《志》据后出伪本,谓其不尽孔氏之书。奇龄舍《史记·汉书》不据,而据唐人之误说,岂长孙无忌等所见反确于司马迁、班固、刘歆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二]《洪范正论》五卷,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平于九畴,故首言鲧堙洪水,继言禹乃嗣兴,终言天乃锡禹,则《洪范》为体,而《禹贡》为用,互相推阐,其义乃彰。然主于发明奉若天道之理,非郑樵“《禹贡》、《洪》范相为表里”之说,惟以九州次序分配五行者比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三]夏侯始昌: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汉书》卷二七中之上)

[一]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纠其本原之依托。

[二]陈抟(871—989),字图南,亳州真源人。事迹见《宋史》本传。陈抟之图,即太极图。

[三]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

[四]纳甲: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于何时,予尝考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于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恽敬《答姚秋农书》:“汉人纳甲之说,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五]假象:原文作“伪象”。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三《原象》:“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吾观圣人之系辞,六爻必有总象,以为之纲纪,而后一爻有一爻之分象,以为之脉络。学《易》者详分象而略总象,则象先之旨亦晦矣。”

黄宗炎之《周易象(数)[辞]》[一]、《图书辨惑》[二],亦力辟宋人图书之说。

【笺注】

[一]《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黄宗炎撰。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于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图书辨惑》一卷,黄宗炎撰。是书专为辨定图书而作。初,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其图本准《易》而生,故以卦、爻反复研求,无不符合。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其阴阳奇偶,亦一一与《易》相应。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实则唐以前书绝无一字之符验,而突出于北宋之初。元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吴澄、归有光诸人亦相继排击,各有论述。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编》,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辨惑》,争之尤力。然皆各据所见,抵其罅隙,尚未能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谓此书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皆引据旧文,互相参证,以钳依托者之口,使学者知图书之说,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视所作《禹贡锥指》尤为有功于经学矣。《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然不宗汉学,皆非笃信之儒。毛奇龄《仲氏易》[一]、《推易始末》[二]、《春秋占筮书》[三]、《易小帖》[四]四书,颇宗旧旨,不杂芜词,然以交易为伏羲之《易》,“反易”、“对易”之外又增“移易”,为文王、周公之《易》。牵合附会,不顾义理,务求胜词。

【笺注】

[一]《仲氏易》,毛奇龄撰。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是为伏羲之《易》,犹前人之所知。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对之类。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汉、晋以来所未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推易始末》,毛奇龄撰。取汉、唐、宋以来言《易》之及于卦变者,别加综核,以为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仍《仲氏易》“移易”义也。大旨谓朱子《本义》虽载《卦变图》于卷首,而止以为孔子之《易》,未著其为文、周之《易》,因上稽干宝、荀爽、虞翻诸家,凡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具列于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于后。(《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春秋占筮书》,毛奇龄撰。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家,而数又歧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关诸家之喙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易小帖》,毛奇龄撰。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其书征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其间虽不免有强词漫衍、以博济辨之处,而自明以来,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路。其论《子夏易传》及《连山》、《归藏》,尤为详核。(《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凡此诸书,皆不取。惟胡渭《易图明辨》,惠士奇《易说》[一],惠定宇《易汉学》[二]、《易例》[三]、《周易本义辨证》[四],洪榜《易述赞》,张惠言《周易虞氏学》、《虞氏消息》[五],顾炎武《易音》[六]为善。

【笺注】

[一]惠士奇《易说》:杂释卦爻,专宗汉学,以象为主。然有意矫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故征引极博,而不免稍失之杂。(《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二]惠定宇《易汉学》: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惠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三]《易例》:是书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原跋称为未成之本。(惠)栋欲镕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四]《周易本义辨证》五卷,惠栋撰。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三十四《题惠定宇像后》:“愚十六年前题惠松厓小像云:‘紫阳旧说证如新,不独功臣又争臣。’盖因惠氏《周易本义辨证》一书为读《本义》者足资考订云尔。惠氏于诸经,硁硁守师法,其所著诸书具在也。至其《禘说》、《明堂大道录》则泥于郑说而过甚者。”(《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

[五]张惠言《周易虞氏学》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自序曰:“自汉武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而孟喜受《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变通消息,诸儒祖述之,莫能具。当汉之季年,扶凤马融作《易传》,授郑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守王朗、颍川荀爽、南阳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上之献帝。翻之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解剥,离根散叶,畅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学官,而汉世诸儒之说微,独资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言,而翻注为多。其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造为《龙图》,其徒刘牧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拔,而《易》阴阳之大义,盖尽晦矣。大清有天下元和征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郑、虞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辞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废之后,左右采获,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氏宗祢虞氏,而未能尽通,则旁征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朽壤散乳千有余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复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邃,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考其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可见者十余家,然唯郑、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说,而虞尤较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传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旨,为《消息》二卷。”

[六]顾炎武《易音》:其书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为《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易》,而《史记》载大横之兆,其繇亦然。意卜筮家别有其书,如焦赣《易林》之类,非《易》之本书。而《易》之本书,则如周、秦诸子之书,或韵、或不韵,本无定体。其韵或杂方音,亦不能尽求其读。故《彖辞》、《爻辞》不韵者多,韵者亦间有;《十翼》则韵者固多,而不韵者亦错出其间,非如《诗》三百篇协咏歌,被管弦,非韵不可以成章也。炎武于不可韵者,如《乾》之九二、九四,中隔一爻,谓义相承则韵亦相承之类,未免穿凿。又如六十四卦《彖辞》,惟四卦有韵,殆出偶合。标以为例,亦未免附会。然其考核精确者,则于古音亦多有裨,固可存为旁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国朝阎氏、惠氏出,而伪古文寖微,马、郑之学复显,其余注《尚书》者十有余家,然不知“伪古文”、“伪孔传”者,概无足取。毛西河、胡朏明虽知古文之伪,而一作《冤词》[一],一作《洪范正论》[二],《正论》辟汉学五行、灾异之说,而不知夏侯始昌[三]之《洪范五行传》亦出伏生,皆误也。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四]、胡渭《禹贡锥指》[五]、惠定宇《古文尚书考》[六]、宋鉴《尚书考辨》、王鸣盛《尚书后案》[七]、江艮庭[八]《尚书集注音疏》、《尚书经师表系》、段玉裁《尚书撰异》[九]为善。[十]

【笺注】

[一]《冤词》,即《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毛奇龄撰。《古文尚书》自吴棫、朱子以来皆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毛奇龄又力辨以为真。知孔安国传中有安国以后地名,必不可掩,于是别遁其辞,摭《隋书·经籍志》之文,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其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五曰古文之冤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考《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其叙述偶未分明,故为奇龄所假借。然《隋志》作于《尚书正义》之后,其时古文方盛行而云无有传者,知东晋古文非指今本。且先云古文不传,而后云始得安国之传,知今本古文与安国传俱出,非即东晋之古文,奇龄安得离析其文以就己说乎!至若璩所引马融《书序》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又引郑玄所注十六篇之名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明与古文二十五篇截然不同,奇龄不以今本不合马、郑为伪作古文之征,反以马、郑不合今本为未见古文之征,亦颇巧于颠倒。然考《伪孔传序》,未及献者,乃其传,若其经,则史云安国献之,故《艺文志》著录。贾逵尝校理秘书,不应不见。又司马迁为安国弟子,刘歆尝校《七略》,班固亦为兰台令史,典校艺文,而迁《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多十余篇,歆《移太常博士书》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书十六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则孔壁古文有十六篇,无二十五篇,凿凿显证,安得以晋人所上之古文合之孔壁欤?且奇龄所借口者,不过以《隋志》称马、郑所注二十九篇,乃杜林西州古文,非孔壁古文,不知杜林所传实孔氏之本,故马、郑等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正得二十九篇。《经典释文》所引,尚可复验,徒以修《隋志》时梅赜之书已行,故《志》据后出伪本,谓其不尽孔氏之书。奇龄舍《史记·汉书》不据,而据唐人之误说,岂长孙无忌等所见反确于司马迁、班固、刘歆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二]《洪范正论》五卷,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平于九畴,故首言鲧堙洪水,继言禹乃嗣兴,终言天乃锡禹,则《洪范》为体,而《禹贡》为用,互相推阐,其义乃彰。然主于发明奉若天道之理,非郑樵“《禹贡》、《洪》范相为表里”之说,惟以九州次序分配五行者比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三]夏侯始昌: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五行传》,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汉书》卷二七中之上)

[四]《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搜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五]《禹贡锥指》二十卷,胡渭撰。原本标题二十卷,实共为二十六卷。其图凡四十有七,如《禹贡》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河图,尤考究精密。书中体例,亚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亚一字为辨证。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图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古今同异之故,一一讨论详明。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六]《古文尚书考》二卷,惠定宇撰。辨郑康成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清史稿》卷四八一)

[七]《尚书后案》三十卷,王鸣盛撰,专述郑康成之学,若《郑注》亡逸,采马、王注补之。《孔传》虽出东晋,其训诂犹有传授,间一取焉。又谓东晋所献之《太誓》伪,而唐人所斥之《太誓》非伪,故附书今文《太誓》一篇,存古之功,自谓不减惠氏《周易述》也。(《清史稿》卷四八一)

[四]《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搜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五]《禹贡锥指》二十卷,胡渭撰。原本标题二十卷,实共为二十六卷。其图凡四十有七,如《禹贡》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河图,尤考究精密。书中体例,亚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亚一字为辨证。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图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古今同异之故,一一讨论详明。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六]《古文尚书考》二卷,惠定宇撰。辨郑康成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清史稿》卷四八一)

[七]《尚书后案》三十卷,王鸣盛撰,专述郑康成之学,若《郑注》亡逸,采马、王注补之。《孔传》虽出东晋,其训诂犹有传授,间一取焉。又谓东晋所献之《太誓》伪,而唐人所斥之《太誓》非伪,故附书今文《太誓》一篇,存古之功,自谓不减惠氏《周易述》也。(《清史稿》卷四八一)

[四]《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搜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五]《禹贡锥指》二十卷,胡渭撰。原本标题二十卷,实共为二十六卷。其图凡四十有七,如《禹贡》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河图,尤考究精密。书中体例,亚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亚一字为辨证。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图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古今同异之故,一一讨论详明。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

[六]《古文尚书考》二卷,惠定宇撰。辨郑康成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清史稿》卷四八一)

[七]《尚书后案》三十卷,王鸣盛撰,专述郑康成之学,若《郑注》亡逸,采马、王注补之。《孔传》虽出东晋,其训诂犹有传授,间一取焉。又谓东晋所献之《太誓》伪,而唐人所斥之《太誓》非伪,故附书今文《太誓》一篇,存古之功,自谓不减惠氏《周易述》也。(《清史稿》卷四八一)

[八]江艮庭即江声。年三十五,师事同郡通儒惠栋,得读所著《古文尚书考》及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乃知古文及孔《传》皆晋时人伪,作于是集汉儒之说,以注二十九篇,汉注不备,则旁考他书。精研古训,成《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经文注疏,皆以古篆书之。疑伪古文者,始于宋之吴才老,朱子以后,吴草庐、郝京山、梅皆不能得其要领。至本朝阎、惠两征君所著之书,乃能发其作伪之迹。若刊正经文,疏明古注,则皆未之及,及江声出而集其大成。江声晚年因性不谐俗,动与时违,取《周易》艮背之义,自号艮庭,学者称为艮庭先生。江藩少从古农先生学,先生没后,江藩泛滥诸子百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艮庭先生教之读七经、三史及许氏《说文》,乃从先生受惠氏《易》,读书有疑义,质之先生,指画口授,每至漏四下犹讲论不已。事迹见《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

[九]段玉裁以诸经惟《尚书》离厄最甚,古文几亡,贾逵分别古今,刘陶是正文字,其书皆不存,乃广搜补阙,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清史稿·儒林》)

[十]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按“伪孔古文书”,至阎、惠诸家书出,举世皆知已有定论。晋郑冲所得五传以授梅赜,乃奏上,列于学官。梁、隋间诸儒为作义疏,唐孔氏本之作正义,唐代大行,今所传是也。然如“若药弗瞑眩”,则谓因于《孟子》,“人心惟危”二句则据《荀子》,以为出于道经,是亦强为周内,以全抹杀之耳。至于马、郑之注存于他书者,王氏所辑《后案》,具有成书。以愚观之,岂必能得二帝三王之意乎?第以为存古书可也。

国朝治《诗》诸老,莫不黜朱子而宗毛、郑。然朱鹤龄之《通义》[一],虽力驳废《序》之非,而又采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之说,盖好博而不纯者也。鹤龄与陈启源商榷《毛诗》[二],启源著《稽古编》三十卷,惠定宇亟称之。其书宗毛、郑,训诂声音以《尔雅》为主,草木虫鱼以陆疏为则,可谓专门名家矣。然其解“西方美人”,则盛称佛教东流始于周代,至谓孔子抑藐三皇而独圣西方;解“捕鱼诸器”,谓广杀物命,绝不知怪,非大觉缘异[11]之文,莫能救之,妄下断语,谓庖牺必不作网罟,殊为诞怪。顾震沧之《毛诗类释》[三]亦多凿空之言,非专门之学。惟惠周惕《诗说》[四]戴震《毛郑诗考正》[五]、顾炎武《诗本音》[六]、钱坫《诗音表》[七]陈奂《毛诗疏》[八]、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九]为善。

【笺注】

[一]朱鹤龄之《通义》,即《诗经通义》,十二卷。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废《序》之非。所采诸家,于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其凡例九条,及考定郑氏《诗谱》,皆具有条理。惟鹤龄学问淹洽,往往嗜博好奇,爱不能割,故引据繁富,而伤于芜杂者有之,亦所谓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者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二]鹤龄与陈启源商榷《毛诗》:鹤龄与陈启源同里,据其自序,此书盖与启源商榷而成。又称启源《毛诗稽古编》专崇古义,此书则参停于今古之间,稍稍不同。然《稽古编》中屡称“已见《通义》,兹不具论”,则二书固相足而成也。鹤龄作《毛诗通义》,启源实与之参正。然《通义》兼权众说;启源此编,则训诂一准诸《尔雅》,篇义一准诸《小序》,而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而郑笺佐之,其名物则多以陆玑疏为主。题曰“毛诗”,明所宗也,曰“稽古编”,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也。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吕祖谦《读诗记》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诗集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余偶然一及,率从略焉。至于附录中“西方美人”一条,牵及杂说,盛称佛教东流始于周代,至谓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貌三皇,独归圣于西方。“捕鱼诸器”一条,称广杀物命,恬不知怪,非大觉缘果之文,莫能救之。至谓庖羲必不作网罟,是则于经义之外,横滋异学,非惟宋儒无此说,即汉儒亦岂有是论哉?白璧之瑕,固不必为之曲讳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三]《毛诗类释》二十一卷,顾震沧撰。“禘及大享明堂”一条,“司徒司空司马”一条,皆与序文不相应,未喻何故。其“邶墉卫”一条,为顾炎武说。“崧高”一条,为阎若璩说。“漆沮”一条,为许谦说。“公刘用子正”一条,为毛亨说。“古甲用革”一条,为陈祥道说。“麻有二种”一条,为蔡卞说。“桑扈二种”一条,为陆佃说。“丘甸不出车马”一条,为李廉说。惟“君子阳阳”一条,以《楚茨》之文证《小序》,自出新意耳。然诸家说诗中,名物多泛滥以炫博,此书则采录旧说,颇为谨严。又往往因以发明经义,与但征故实,体同类书者有殊,于说《诗》亦不为无裨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四]《诗说》三卷,惠周惕撰。是书于毛传、郑笺、朱传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其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公,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皆有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五]《毛郑诗考正》四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八:“是书于毛传、郑笺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或兼摘传笺考正之,或专摘一家考正之,或止摘经文考正之,大都俱本古训古义,推求其是,而仍以辅翼传笺为主。”

[六]《诗本音》,顾炎武撰。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下。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音异者,即注曰:“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隋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厥功甚巨。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七]《诗音表》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十四称其精研六书,于假借、转注尤探窔奥,因为《诗》音,创作是表。凡入声第一、出声第二、送声第三、收声第四、影喻通出声第五、晓谕通送声第六、晓影通收声第七、影喻同声第八、本类第九、来首声第十、来归声第十一,各为一篇,并为一帙。其论古音正变方语异同,颇为简要,由其说可以读经,可以读秦、汉骚赋,否则必至于谬悠紊错,求其说而不得,又将乱文字之偏旁、训诂之交第矣。前有自述,后有乾隆丁酉徐书受跋。有《音韵学丛书》本、《钱氏四种》本。

[八]《毛诗疏》,一作《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撰。剖析同异,订证阙讹,有功于毛氏,然学者亦病其失之胶固。陈奂尝言大毛公《诂训传》言简意赅,遂殚精竭虑,专攻毛传。以毛传一切礼数名物,自汉以来无人称引,韬晦不彰,乃博征古书,发明其义。大抵用西汉以前旧说,而与东汉人说《诗》者不苟同。又以毛氏之学,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郑仲师、许叔重两家,故于《周礼注》、《说文解字》多所取说,又著《郑氏笺考征》一卷、《释毛诗音》四卷、《毛诗说》一卷、《毛诗传义类》一卷。

[九]马瑞辰尝谓:“《诗》自齐、鲁、韩三家既亡,说《诗》者以《毛诗》为最古。据《郑志》答张逸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隐略,则更表明。’是郑君大旨,本以述毛,其笺《诗》改读,非尽易传。而正义或误以为毛、郑异义。郑君先从张恭祖受韩,凡笺训异毛者,多本韩说。其答张逸亦云:‘如有不同,即下己意。’而正义又或误合传、笺为一。《毛诗》周古文,其经字多假借,类皆本于双声、叠韵,而正义或有未达。”于是乃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以三家辨其异同,以全经明其义例,以古音、古义证其讹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笃守家法,义据通深。

国朝治“三礼”者,万斯大、蔡德晋、盛百二诸人皆致力甚深,然或取古注,或参妄说,吾不取焉。方苞辈更无足道。其善者:沈彤《周官禄田考》[一]、惠定宇《禘祫[二]说》、江永《周礼疑义举要》[三]、戴震《考工记图》[四]、任大椿《弁服释例》[五]、钱坫《车制考》[六]、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七]、《监本正误》、《石经正误》、沈彤《仪礼小疏》[八]、江永《仪礼释官谱增注》、胡培翚《仪礼正义》[九]、金曰追《仪礼正讹》[十]、褚寅亮《仪礼管见》[十一]、张惠言《仪礼图》[十二]、凌廷堪《礼经释例》[十三]、黄宗羲《深衣考》[十四]、惠定宇《明堂大道录》[十五]、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十六]、《深衣考误》[十七]、任大椿《深衣释例》[十八]、惠士奇《礼说》[十九]、江永《礼书纲目》[二十]、金榜《礼笺》[二十一]

【笺注】

[一]《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撰。自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沈彤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因撰是书,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禄之数不见于经者,或求诸注;不见于注者,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其说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云特出。(《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二]禘祫: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禘祫分称而别义,或禘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太炎以为:“禘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为禘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烝,有秋尝、冬烝。禘祫者大尝、大烝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李贤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魏书三·礼志二》:“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江永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称是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云云。

[四]《考工记图》二卷,戴震撰。东原以《考工记》非精究少广旁要,断不能推其制度,以尽文之奥曲,因取经文及郑氏注分列于前,各为之图,以翼赞郑学,择其正论,补所未逮。前后俱有自序,又有纪晓岚后序。(《郑堂读书记》卷三)

[五]《弁服释例》八卷,任大椿撰。考释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十一《任子田侍御弁服释例序》:“丁未、戊申间,元在京师见任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弟子山阳汪祭酒瑟庵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吴会宿儒,乃手校讹舛,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四库书,书之提要多出其手。兹袟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凡百四十余事,综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灿然经纬毕著矣。”今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同名提要多袭自此序。

[六]《车制考》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五十五称群书言车制者甚夥,而尚未有合,而考之归于一是者。十兰因创为之,仿《尔雅》之文,为之提纲,而系其说于下,如李如圭《仪礼释宫》之例,而援引之富,考证之精,则非李氏所可几及也。凡轮第一,盖第二,舆第三,辀第四,马第五,器第六,各为一篇,合为一帙,视阮云台《车制图解》专就《考工记》经文解释者,此则较为赅博矣。

[七]《仪礼郑注句读》,张尔岐撰。《四库提要》称是书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因其文古奥难通,故并为之句读。至于字句同异,考证尤详。

[八]《仪礼小疏》一卷,沈彤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称是书取《仪礼》、《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五篇,为之疏笺,各数十条。每篇后又各为监本刊误。卷末附《左右异尚考》一篇,考证颇为精核。《郑堂读书记》卷四云:“《四库全书》著录作十一卷,是本不分卷数,只分十一篇,凡士冠礼疏一、士冠礼笺二、士冠礼郑注监本刊误三、士昏礼疏四、士昏礼郑注监本刊误五、公食大夫礼疏六、丧服疏七、士丧礼疏八、士丧礼笺九、士丧礼郑注监本刊误十、左右异尚考十一。而总目之曰《仪礼小疏》。有疏,复有笺者,笺所以补疏之未及也。大抵援据淹通,考证精核,中多订正万充宗《仪礼商》之讹。”

[九]《仪礼正义》四十卷,胡培翚撰。培翚涵濡先泽,又学于歙凌廷堪,邃精“三礼”。既为《仪礼正义》,其旨见《与顺德罗惇衍书》,曰:“培翚撰《正义》,约有四例:一曰疏经以补注,二曰通疏以申注,三曰汇各家之说以附注,四曰采他说以订注,书凡四十卷。至贾氏公彦之疏,或解经而违经旨,或申注而失注意,不可无辨。”《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五篇未卒业而殁。门人江宁杨大堉从学《礼》,为补成之。(《清史稿》卷四八二)

[十]金曰追深于《九经正义》,每有疑讹,随条辄录,先成《仪礼注疏正伪》十七卷。阮元奉诏校勘《仪礼石经》,多采其说。

[十一]《仪礼管见》十七卷,褚寅亮撰。此书摘录《仪礼注疏》中之经文及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可疑或难懂之处,采集诸家之说,加以辨析。敖继公《集说》多巧窜经文,阴就己说。此书于敖氏洞见其症结,驱豁其雺雾。书末附有“笙诗有声无词辨”、“拜下解”、“旅酬考”、“宫室广修考”四篇论文。有《皇清经解续编》本。

[十二]《仪礼图》六卷,《读仪礼记》二卷,张惠言撰。是书以治《仪礼》者当先明宫室,故兼采唐、宋、元及清朝诸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事,案而读之,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图所不尽者,复为之表以明之。(《郑堂读书记》卷四)

[十三]《礼经释例》十三卷,凌廷堪撰。廷堪之学,尤专礼学,谓:“礼仪委曲繁重,必须会通其例。如乡饮酒、乡射、燕礼、大射不同,而其为献酢酬旅、酬无算爵之例则同;聘礼、觐礼不同,而其为郊劳执玉、行享庭实之例则同,特牲馈食、少牢馈食不同,而其为尸饭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长三献、祭毕饮酒之例则同。”乃区为八例,以明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曰通例,曰饮食例,曰宾客例,曰射例,曰变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杂例。《礼经》第十一篇,自汉以来说者虽多,由不明尊尊之旨,故罕得经意,乃为《封建尊尊服制考》一篇,附于变例之后。

[十四]黄宗羲《深衣考》: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辟其谬。其说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义。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掖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于前右之衣,外衽连于前左之衣。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二幅,则裳之属乎外右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于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盖其后四幅统于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创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宗羲经学淹贯,著述多有可传,而此书则变乱旧诂,多所乖谬。(《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十五]《明堂大道录》八卷、《禘说》二卷,惠栋撰。《湖海文传》卷二十三有诸锦《明堂大道录序》,称著述莫难于经,“三礼”尤难之难也。二书辨四庙、七庙之制。凡先秦古书、宋雕未误之本,靡不钩赜索隐,抉心执权,贯串奥博精深。

[十六]《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然持论多为精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称是书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

[十七]《深衣考误》一卷,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江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十八]《深衣释例》三卷,任大椿撰。又撰《弁服释例》八卷。

[十九]惠士奇《礼说》: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地官》三卷,《春官》四卷,《夏官》二卷,《秋官》二卷,《考工记》一卷。此书于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〇)

[二十]江永《礼书纲目》:其书虽仿《仪礼经传通解》之例,而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实多能补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二)

[二十一]金榜师事江永、友戴震,著《礼笺》十卷,刺取其大者数十事为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为词精义核。榜治《礼》最尊康成,然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断。尝援《郑志》答赵商云:“不信亦非,悉信亦非。”“斯言也,敢以为治经之大法。故郑义所未衷者必纠正之,于郑氏家法不敢诬也。”

国朝为《公羊》之学者,阮君伯元、孔君广森最深,凌曙次之,其余不名家法者不取。《穀梁》之学,钟文烝颇有得。《左氏》则吴江朱氏、无锡顾氏[一]皆为之,而鹤龄杂取邵宝、王樵之说,不采贾、服;震沧《大事表》[二]虽精,然实以马宛斯之书为蓝本,且不知著书之体,有不必表者亦表之,是其短也。

【笺注】

[一]吴江朱氏指朱鹤龄,无锡顾氏指顾栋高。

[二]震沧《大事表》,即《春秋大事表》。是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曰时令、曰朔闰、曰长历拾遗、曰疆域、曰爵姓存灭、曰列国地理犬牙相错、曰都邑、曰山川、曰险要、曰官制、曰姓氏、曰世系、曰刑赏、曰田赋、曰吉礼、曰凶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王迹拾遗、曰鲁政下逮、曰晋中军、曰楚令尹、曰宋执政、曰郑执政、曰争盟、曰交兵、曰城筑、曰四裔、曰天文、曰五行、曰“三传”异同、曰阙文、曰吞灭、曰乱贼、曰兵谋、曰引据、曰杜注正讹、曰人物、曰列女。其《险要表》后附以地形口号,《五礼表》后附以五礼源流口号。《舆图》则用朱字、墨字以分别古、今地名。《附录》则皆诸表序并表中所未及者。又为《辨论》以订旧说之讹,凡百三十一篇。考宋程公说作《春秋分纪》,以传文类聚区分,极为精密,刊版久佚,抄本流传亦罕。栋高盖未见其书,故体例之间,往往互相出入。又表之为体,昉于周谱,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错者归于条贯。若其首尾一事,可以循次而书者,原可无庸立表,栋高事事表之,亦未免繁碎。至参以七言歌括,于著书之体亦乖。然条理详明,考证典核,较公说书实为过之。其《辨论》诸篇,皆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亦非公说所可及。其《朔闰》一表,用杜预“隐公元年正月起辛巳朔”之说,与陈厚耀所推《长历》退一闰者不合。盖厚耀之书,栋高亦未之见,故稍有异同云。(《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其善者:孔广森《公羊通义》[一]、凌曙《公羊礼疏》[二]、钟文烝《穀梁补注》[三]、侯康《穀梁礼征》[四]、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五]、马骕《左传事纬》[六]并附录、陈厚耀《春秋长历》[七]、《春秋世族谱》[八]、惠定宇《左传补注》[九]、沈彤《左传小疏》[十]、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十一]、惠士奇《春秋说》[十二]

【笺注】

[一]孔广森所学在《公羊春秋》,尝以《左氏》旧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汩于武子。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疾。其余啖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精,然不无承讹率臆。于是旁通诸家,兼采《左》、《穀》,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

[二]《公羊礼疏》十一卷,凌曙撰。深念《春秋》之义存于《公羊》,又病宋、元以来学者空言无补,惟实事求是,庶几近之,而事之切实无过于礼。又著《公羊礼说》一卷。事迹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二七《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

[八]江艮庭即江声。年三十五,师事同郡通儒惠栋,得读所著《古文尚书考》及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乃知古文及孔《传》皆晋时人伪,作于是集汉儒之说,以注二十九篇,汉注不备,则旁考他书。精研古训,成《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经文注疏,皆以古篆书之。疑伪古文者,始于宋之吴才老,朱子以后,吴草庐、郝京山、梅皆不能得其要领。至本朝阎、惠两征君所著之书,乃能发其作伪之迹。若刊正经文,疏明古注,则皆未之及,及江声出而集其大成。江声晚年因性不谐俗,动与时违,取《周易》艮背之义,自号艮庭,学者称为艮庭先生。江藩少从古农先生学,先生没后,江藩泛滥诸子百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艮庭先生教之读七经、三史及许氏《说文》,乃从先生受惠氏《易》,读书有疑义,质之先生,指画口授,每至漏四下犹讲论不已。事迹见《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

[八]江艮庭即江声。年三十五,师事同郡通儒惠栋,得读所著《古文尚书考》及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乃知古文及孔《传》皆晋时人伪,作于是集汉儒之说,以注二十九篇,汉注不备,则旁考他书。精研古训,成《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经文注疏,皆以古篆书之。疑伪古文者,始于宋之吴才老,朱子以后,吴草庐、郝京山、梅皆不能得其要领。至本朝阎、惠两征君所著之书,乃能发其作伪之迹。若刊正经文,疏明古注,则皆未之及,及江声出而集其大成。江声晚年因性不谐俗,动与时违,取《周易》艮背之义,自号艮庭,学者称为艮庭先生。江藩少从古农先生学,先生没后,江藩泛滥诸子百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艮庭先生教之读七经、三史及许氏《说文》,乃从先生受惠氏《易》,读书有疑义,质之先生,指画口授,每至漏四下犹讲论不已。事迹见《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

[九]段玉裁以诸经惟《尚书》离厄最甚,古文几亡,贾逵分别古今,刘陶是正文字,其书皆不存,乃广搜补阙,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清史稿·儒林》)

[九]段玉裁以诸经惟《尚书》离厄最甚,古文几亡,贾逵分别古今,刘陶是正文字,其书皆不存,乃广搜补阙,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清史稿·儒林》)

[十]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按“伪孔古文书”,至阎、惠诸家书出,举世皆知已有定论。晋郑冲所得五传以授梅赜,乃奏上,列于学官。梁、隋间诸儒为作义疏,唐孔氏本之作正义,唐代大行,今所传是也。然如“若药弗瞑眩”,则谓因于《孟子》,“人心惟危”二句则据《荀子》,以为出于道经,是亦强为周内,以全抹杀之耳。至于马、郑之注存于他书者,王氏所辑《后案》,具有成书。以愚观之,岂必能得二帝三王之意乎?第以为存古书可也。

国朝治《诗》诸老,莫不黜朱子而宗毛、郑。然朱鹤龄之《通义》[一],虽力驳废《序》之非,而又采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之说,盖好博而不纯者也。鹤龄与陈启源商榷《毛诗》[二],启源著《稽古编》三十卷,惠定宇亟称之。其书宗毛、郑,训诂声音以《尔雅》为主,草木虫鱼以陆疏为则,可谓专门名家矣。然其解“西方美人”,则盛称佛教东流始于周代,至谓孔子抑藐三皇而独圣西方;解“捕鱼诸器”,谓广杀物命,绝不知怪,非大觉缘异[11]之文,莫能救之,妄下断语,谓庖牺必不作网罟,殊为诞怪。顾震沧之《毛诗类释》[三]亦多凿空之言,非专门之学。惟惠周惕《诗说》[四]、戴震《毛郑诗考正》[五]、顾炎武《诗本音》[六]、钱坫《诗音表》[七]、陈奂《毛诗疏》[八]、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九]为善。

【笺注】

[一]朱鹤龄之《通义》,即《诗经通义》,十二卷。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废《序》之非。所采诸家,于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其凡例九条,及考定郑氏《诗谱》,皆具有条理。惟鹤龄学问淹洽,往往嗜博好奇,爱不能割,故引据繁富,而伤于芜杂者有之,亦所谓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者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ook=137,pagenumber_book=109" class="superscript">[二],启源著《稽古编》三十卷,惠定宇亟称之。其书宗毛、郑,训诂声音以《尔雅》为主,草木虫鱼以陆疏为则,可谓专门名家矣。然其解“西方美人”,则盛称佛教东流始于周代,至谓孔子抑藐三皇而独圣西方;解“捕鱼诸器”,谓广杀物命,绝不知怪,非大觉缘异 [11]之文,莫能救之,妄下断语,谓庖牺必不作网罟,殊为诞怪。顾震沧之《毛诗类释》 [三]亦多凿空之言,非专门之学。惟惠周惕《诗说》 [四]、戴震《毛郑诗考正》 [五]、顾炎武《诗本音》 [六]、钱坫《诗音表》 [七]、陈奂《毛诗疏》 [八]、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九]为善。

,晚主吴中坛坫。著有《说文假借义证》、《经文广异》、《文选集释》、《小万卷斋诗文集》等。辑有《国朝古文汇抄》、《诂经文抄》。事迹见《清史稿·儒林》、《清史列传·儒林传》。清李元度《天岳山馆文抄》卷十二有《右春坊右赞善前翰林院侍讲朱兰坡先生传》。

平湖周用锡字晋园,

【笺注】

周用锡,字晋园,浙江平湖人。生活于乾嘉时期。著有《尚书证义》二十八卷。

【笺注】

[一]朱鹤龄之《通义》,即《诗经通义》,十二卷。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废《序》之非。所采诸家,于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其凡例九条,及考定郑氏《诗谱》,皆具有条理。惟鹤龄学问淹洽,往往嗜博好奇,爱不能割,故引据繁富,而伤于芜杂者有之,亦所谓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者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三]《毛诗类释》二十一卷,顾震沧撰。“禘及大享明堂”一条,“司徒司空司马”一条,皆与序文不相应,未喻何故。其“邶墉卫”一条,为顾炎武说。“崧高”一条,为阎若璩说。“漆沮”一条,为许谦说。“公刘用子正”一条,为毛亨说。“古甲用革”一条,为陈祥道说。“麻有二种”一条,为蔡卞说。“桑扈二种”一条,为陆佃说。“丘甸不出车马”一条,为李廉说。惟“君子阳阳”一条,以《楚茨》之文证《小序》,自出新意耳。然诸家说诗中,名物多泛滥以炫博,此书则采录旧说,颇为谨严。又往往因以发明经义,与但征故实,体同类书者有殊,于说《诗》亦不为无裨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四]《诗说》三卷,惠周惕撰。是书于毛传、郑笺、朱传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其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公,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皆有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五]《毛郑诗考正》四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八:“是书于毛传、郑笺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或兼摘传笺考正之,或专摘一家考正之,或止摘经文考正之,大都俱本古训古义,推求其是,而仍以辅翼传笺为主。”

[二]鹤龄与陈启源商榷《毛诗》:鹤龄与陈启源同里,据其自序,此书盖与启源商榷而成。又称启源《毛诗稽古编》专崇古义,此书则参停于今古之间,稍稍不同。然《稽古编》中屡称“已见《通义》,兹不具论”,则二书固相足而成也。鹤龄作《毛诗通义》,启源实与之参正。然《通义》兼权众说;启源此编,则训诂一准诸《尔雅》,篇义一准诸《小序》,而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而郑笺佐之,其名物则多以陆玑疏为主。题曰“毛诗”,明所宗也,曰“稽古编”,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也。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吕祖谦《读诗记》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诗集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余偶然一及,率从略焉。至于附录中“西方美人”一条,牵及杂说,盛称佛教东流始于周代,至谓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貌三皇,独归圣于西方。“捕鱼诸器”一条,称广杀物命,恬不知怪,非大觉缘果之文,莫能救之。至谓庖羲必不作网罟,是则于经义之外,横滋异学,非惟宋儒无此说,即汉儒亦岂有是论哉?白璧之瑕,固不必为之曲讳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六]《诗本音》,顾炎武撰。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下。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音异者,即注曰:“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隋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厥功甚巨。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七]《诗音表》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十四称其精研六书,于假借、转注尤探窔奥,因为《诗》音,创作是表。凡入声第一、出声第二、送声第三、收声第四、影喻通出声第五、晓谕通送声第六、晓影通收声第七、影喻同声第八、本类第九、来首声第十、来归声第十一,各为一篇,并为一帙。其论古音正变方语异同,颇为简要,由其说可以读经,可以读秦、汉骚赋,否则必至于谬悠紊错,求其说而不得,又将乱文字之偏旁、训诂之交第矣。前有自述,后有乾隆丁酉徐书受跋。有《音韵学丛书》本、《钱氏四种》本。

[三]《毛诗类释》二十一卷,顾震沧撰。“禘及大享明堂”一条,“司徒司空司马”一条,皆与序文不相应,未喻何故。其“邶墉卫”一条,为顾炎武说。“崧高”一条,为阎若璩说。“漆沮”一条,为许谦说。“公刘用子正”一条,为毛亨说。“古甲用革”一条,为陈祥道说。“麻有二种”一条,为蔡卞说。“桑扈二种”一条,为陆佃说。“丘甸不出车马”一条,为李廉说。惟“君子阳阳”一条,以《楚茨》之文证《小序》,自出新意耳。然诸家说诗中,名物多泛滥以炫博,此书则采录旧说,颇为谨严。又往往因以发明经义,与但征故实,体同类书者有殊,于说《诗》亦不为无裨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八]《毛诗疏》,一作《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撰。剖析同异,订证阙讹,有功于毛氏,然学者亦病其失之胶固。陈奂尝言大毛公《诂训传》言简意赅,遂殚精竭虑,专攻毛传。以毛传一切礼数名物,自汉以来无人称引,韬晦不彰,乃博征古书,发明其义。大抵用西汉以前旧说,而与东汉人说《诗》者不苟同。又以毛氏之学,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郑仲师、许叔重两家,故于《周礼注》、《说文解字》多所取说,又著《郑氏笺考征》一卷、《释毛诗音》四卷、《毛诗说》一卷、《毛诗传义类》一卷。

[四]《诗说》三卷,惠周惕撰。是书于毛传、郑笺、朱传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其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公,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皆有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

[九]马瑞辰尝谓:“《诗》自齐、鲁、韩三家既亡,说《诗》者以《毛诗》为最古。据《郑志》答张逸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隐略,则更表明。’是郑君大旨,本以述毛,其笺《诗》改读,非尽易传。而正义或误以为毛、郑异义。郑君先从张恭祖受韩,凡笺训异毛者,多本韩说。其答张逸亦云:‘如有不同,即下己意。’而正义又或误合传、笺为一。《毛诗》周古文,其经字多假借,类皆本于双声、叠韵,而正义或有未达。”于是乃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以三家辨其异同,以全经明其义例,以古音、古义证其讹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笃守家法,义据通深。

[五]《毛郑诗考正》四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八:“是书于毛传、郑笺无所专主,多自以己意考证,或兼摘传笺考正之,或专摘一家考正之,或止摘经文考正之,大都俱本古训古义,推求其是,而仍以辅翼传笺为主。”

[六]《诗本音》,顾炎武撰。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下。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音异者,即注曰:“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隋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厥功甚巨。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

[七]《诗音表》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十四称其精研六书,于假借、转注尤探窔奥,因为《诗》音,创作是表。凡入声第一、出声第二、送声第三、收声第四、影喻通出声第五、晓谕通送声第六、晓影通收声第七、影喻同声第八、本类第九、来首声第十、来归声第十一,各为一篇,并为一帙。其论古音正变方语异同,颇为简要,由其说可以读经,可以读秦、汉骚赋,否则必至于谬悠紊错,求其说而不得,又将乱文字之偏旁、训诂之交第矣。前有自述,后有乾隆丁酉徐书受跋。有《音韵学丛书》本、《钱氏四种》本。

[八]《毛诗疏》,一作《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撰。剖析同异,订证阙讹,有功于毛氏,然学者亦病其失之胶固。陈奂尝言大毛公《诂训传》言简意赅,遂殚精竭虑,专攻毛传。以毛传一切礼数名物,自汉以来无人称引,韬晦不彰,乃博征古书,发明其义。大抵用西汉以前旧说,而与东汉人说《诗》者不苟同。又以毛氏之学,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郑仲师、许叔重两家,故于《周礼注》、《说文解字》多所取说,又著《郑氏笺考征》一卷、《释毛诗音》四卷、《毛诗说》一卷、《毛诗传义类》一卷。

国朝治“三礼”者,万斯大、蔡德晋、盛百二诸人皆致力甚深,然或取古注,或参妄说,吾不取焉。方苞辈更无足道。其善者:沈彤《周官禄田考》[一]、惠定宇《禘祫[二]说》、江永《周礼疑义举要》[三]、戴震《考工记图》[四]、任大椿《弁服释例》[五]、钱坫《车制考》[六]、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七]、《监本正误》、《石经正误》、沈彤《仪礼小疏》[八]、江永《仪礼释官谱增注》、胡培翚《仪礼正义》[九]、金曰追《仪礼正讹》[十]、褚寅亮《仪礼管见》[十一]、张惠言《仪礼图》[十二]、凌廷堪《礼经释例》[十三]、黄宗羲《深衣考》[十四]、惠定宇《明堂大道录》[十五]、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十六]、《深衣考误》[十七]、任大椿《深衣释例》[十八]、惠士奇《礼说》[十九]、江永《礼书纲目》[二十]、金榜《礼笺》[二十一]

【笺注】

[九]马瑞辰尝谓:“《诗》自齐、鲁、韩三家既亡,说《诗》者以《毛诗》为最古。据《郑志》答张逸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隐略,则更表明。’是郑君大旨,本以述毛,其笺《诗》改读,非尽易传。而正义或误以为毛、郑异义。郑君先从张恭祖受韩,凡笺训异毛者,多本韩说。其答张逸亦云:‘如有不同,即下己意。’而正义又或误合传、笺为一。《毛诗》周古文,其经字多假借,类皆本于双声、叠韵,而正义或有未达。”于是乃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以三家辨其异同,以全经明其义例,以古音、古义证其讹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笃守家法,义据通深。

[一]《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撰。自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沈彤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因撰是书,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禄之数不见于经者,或求诸注;不见于注者,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其说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云特出。(《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二]禘祫: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禘祫分称而别义,或禘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太炎以为:“禘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为禘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烝,有秋尝、冬烝。禘祫者大尝、大烝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李贤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魏书三·礼志二》:“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江永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称是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云云。

[四]《考工记图》二卷,戴震撰。东原以《考工记》非精究少广旁要,断不能推其制度,以尽文之奥曲,因取经文及郑氏注分列于前,各为之图,以翼赞郑学,择其正论,补所未逮。前后俱有自序,又有纪晓岚后序。(《郑堂读书记》卷三)

[五]《弁服释例》八卷,任大椿撰。考释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十一《任子田侍御弁服释例序》:“丁未、戊申间,元在京师见任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弟子山阳汪祭酒瑟庵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吴会宿儒,乃手校讹舛,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四库书,书之提要多出其手。兹袟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凡百四十余事,综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灿然经纬毕著矣。”今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同名提要多袭自此序。

[六]《车制考》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五十五称群书言车制者甚夥,而尚未有合,而考之归于一是者。十兰因创为之,仿《尔雅》之文,为之提纲,而系其说于下,如李如圭《仪礼释宫》之例,而援引之富,考证之精,则非李氏所可几及也。凡轮第一,盖第二,舆第三,辀第四,马第五,器第六,各为一篇,合为一帙,视阮云台《车制图解》专就《考工记》经文解释者,此则较为赅博矣。

[七]《仪礼郑注句读》,张尔岐撰。《四库提要》称是书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因其文古奥难通,故并为之句读。至于字句同异,考证尤详。

[八]《仪礼小疏》一卷,沈彤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称是书取《仪礼》、《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五篇,为之疏笺,各数十条。每篇后又各为监本刊误。卷末附《左右异尚考》一篇,考证颇为精核。《郑堂读书记》卷四云:“《四库全书》著录作十一卷,是本不分卷数,只分十一篇,凡士冠礼疏一、士冠礼笺二、士冠礼郑注监本刊误三、士昏礼疏四、士昏礼郑注监本刊误五、公食大夫礼疏六、丧服疏七、士丧礼疏八、士丧礼笺九、士丧礼郑注监本刊误十、左右异尚考十一。而总目之曰《仪礼小疏》。有疏,复有笺者,笺所以补疏之未及也。大抵援据淹通,考证精核,中多订正万充宗《仪礼商》之讹。”

[九]《仪礼正义》四十卷,胡培翚撰。培翚涵濡先泽,又学于歙凌廷堪,邃精“三礼”。既为《仪礼正义》,其旨见《与顺德罗惇衍书》,曰:“培翚撰《正义》,约有四例:一曰疏经以补注,二曰通疏以申注,三曰汇各家之说以附注,四曰采他说以订注,书凡四十卷。至贾氏公彦之疏,或解经而违经旨,或申注而失注意,不可无辨。”《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五篇未卒业而殁。门人江宁杨大堉从学《礼》,为补成之。(《清史稿》卷四八二)

[十]金曰追深于《九经正义》,每有疑讹,随条辄录,先成《仪礼注疏正伪》十七卷。阮元奉诏校勘《仪礼石经》,多采其说。

[十一]《仪礼管见》十七卷,褚寅亮撰。此书摘录《仪礼注疏》中之经文及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可疑或难懂之处,采集诸家之说,加以辨析。敖继公《集说》多巧窜经文,阴就己说。此书于敖氏洞见其症结,驱豁其雺雾。书末附有“笙诗有声无词辨”、“拜下解”、“旅酬考”、“宫室广修考”四篇论文。有《皇清经解续编》本。

[十二]《仪礼图》六卷,《读仪礼记》二卷,张惠言撰。是书以治《仪礼》者当先明宫室,故兼采唐、宋、元及清朝诸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事,案而读之,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图所不尽者,复为之表以明之。(《郑堂读书记》卷四)

国朝治“三礼”者,万斯大、蔡德晋、盛百二诸人皆致力甚深,然或取古注,或参妄说,吾不取焉。方苞辈更无足道。其善者:沈彤《周官禄田考》[一]、惠定宇《禘祫[二]说》、江永《周礼疑义举要》[三]、戴震《考工记图》[四]、任大椿《弁服释例》[五]、钱坫《车制考》[六]、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七]、《监本正误》、《石经正误》、沈彤《仪礼小疏》[八]、江永《仪礼释官谱增注》、胡培翚《仪礼正义》[九]、金曰追《仪礼正讹》[十]、褚寅亮《仪礼管见》[十一]、张惠言《仪礼图》[十二]、凌廷堪《礼经释例》[十三]、黄宗羲《深衣考》[十四]、惠定宇《明堂大道录》[十五]、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十六]、《深衣考误》[十七]、任大椿《深衣释例》[十八]、惠士奇《礼说》[十九]、江永《礼书纲目》[二十]、金榜《礼笺》[二十一]

[十三]《礼经释例》十三卷,凌廷堪撰。廷堪之学,尤专礼学,谓:“礼仪委曲繁重,必须会通其例。如乡饮酒、乡射、燕礼、大射不同,而其为献酢酬旅、酬无算爵之例则同;聘礼、觐礼不同,而其为郊劳执玉、行享庭实之例则同,特牲馈食、少牢馈食不同,而其为尸饭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长三献、祭毕饮酒之例则同。”乃区为八例,以明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曰通例,曰饮食例,曰宾客例,曰射例,曰变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杂例。《礼经》第十一篇,自汉以来说者虽多,由不明尊尊之旨,故罕得经意,乃为《封建尊尊服制考》一篇,附于变例之后。

【笺注】

[一]《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撰。自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沈彤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因撰是书,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禄之数不见于经者,或求诸注;不见于注者,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其说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云特出。(《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

[十四]黄宗羲《深衣考》: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辟其谬。其说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义。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掖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于前右之衣,外衽连于前左之衣。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二幅,则裳之属乎外右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于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盖其后四幅统于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创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宗羲经学淹贯,著述多有可传,而此书则变乱旧诂,多所乖谬。(《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二]禘祫: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禘祫分称而别义,或禘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太炎以为:“禘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为禘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烝,有秋尝、冬烝。禘祫者大尝、大烝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李贤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魏书三·礼志二》:“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十五]《明堂大道录》八卷、《禘说》二卷,惠栋撰。《湖海文传》卷二十三有诸锦《明堂大道录序》,称著述莫难于经,“三礼”尤难之难也。二书辨四庙、七庙之制。凡先秦古书、宋雕未误之本,靡不钩赜索隐,抉心执权,贯串奥博精深。

[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江永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九称是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云云。(www.xing528.com)

[十六]《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然持论多为精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称是书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

[四]《考工记图》二卷,戴震撰。东原以《考工记》非精究少广旁要,断不能推其制度,以尽文之奥曲,因取经文及郑氏注分列于前,各为之图,以翼赞郑学,择其正论,补所未逮。前后俱有自序,又有纪晓岚后序。(《郑堂读书记》卷三)

[十七]《深衣考误》一卷,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江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十八]《深衣释例》三卷,任大椿撰。又撰《弁服释例》八卷。

[五]《弁服释例》八卷,任大椿撰。考释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十一《任子田侍御弁服释例序》:“丁未、戊申间,元在京师见任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弟子山阳汪祭酒瑟庵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吴会宿儒,乃手校讹舛,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四库书,书之提要多出其手。兹袟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凡百四十余事,综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灿然经纬毕著矣。”今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同名提要多袭自此序。

[十九]惠士奇《礼说》: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地官》三卷,《春官》四卷,《夏官》二卷,《秋官》二卷,《考工记》一卷。此书于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〇)

[二十]江永《礼书纲目》:其书虽仿《仪礼经传通解》之例,而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实多能补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二)

[六]《车制考》一卷,钱坫撰。《郑堂读书记》卷五十五称群书言车制者甚夥,而尚未有合,而考之归于一是者。十兰因创为之,仿《尔雅》之文,为之提纲,而系其说于下,如李如圭《仪礼释宫》之例,而援引之富,考证之精,则非李氏所可几及也。凡轮第一,盖第二,舆第三,辀第四,马第五,器第六,各为一篇,合为一帙,视阮云台《车制图解》专就《考工记》经文解释者,此则较为赅博矣。

[七]《仪礼郑注句读》,张尔岐撰。《四库提要》称是书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因其文古奥难通,故并为之句读。至于字句同异,考证尤详。

国朝为《公羊》之学者,阮君伯元、孔君广森最深,凌曙次之,其余不名家法者不取。《穀梁》之学,钟文烝颇有得。《左氏》则吴江朱氏、无锡顾氏[一]皆为之,而鹤龄杂取邵宝、王樵之说,不采贾、服;震沧《大事表》[二]虽精,然实以马宛斯之书为蓝本,且不知著书之体,有不必表者亦表之,是其短也。

[八]《仪礼小疏》一卷,沈彤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称是书取《仪礼》、《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五篇,为之疏笺,各数十条。每篇后又各为监本刊误。卷末附《左右异尚考》一篇,考证颇为精核。《郑堂读书记》卷四云:“《四库全书》著录作十一卷,是本不分卷数,只分十一篇,凡士冠礼疏一、士冠礼笺二、士冠礼郑注监本刊误三、士昏礼疏四、士昏礼郑注监本刊误五、公食大夫礼疏六、丧服疏七、士丧礼疏八、士丧礼笺九、士丧礼郑注监本刊误十、左右异尚考十一。而总目之曰《仪礼小疏》。有疏,复有笺者,笺所以补疏之未及也。大抵援据淹通,考证精核,中多订正万充宗《仪礼商》之讹。”

【笺注】

[一]吴江朱氏指朱鹤龄,无锡顾氏指顾栋高。

[九]《仪礼正义》四十卷,胡培翚撰。培翚涵濡先泽,又学于歙凌廷堪,邃精“三礼”。既为《仪礼正义》,其旨见《与顺德罗惇衍书》,曰:“培翚撰《正义》,约有四例:一曰疏经以补注,二曰通疏以申注,三曰汇各家之说以附注,四曰采他说以订注,书凡四十卷。至贾氏公彦之疏,或解经而违经旨,或申注而失注意,不可无辨。”《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五篇未卒业而殁。门人江宁杨大堉从学《礼》,为补成之。(《清史稿》卷四八二)

[十]金曰追深于《九经正义》,每有疑讹,随条辄录,先成《仪礼注疏正伪》十七卷。阮元奉诏校勘《仪礼石经》,多采其说。

[十一]《仪礼管见》十七卷,褚寅亮撰。此书摘录《仪礼注疏》中之经文及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可疑或难懂之处,采集诸家之说,加以辨析。敖继公《集说》多巧窜经文,阴就己说。此书于敖氏洞见其症结,驱豁其雺雾。书末附有“笙诗有声无词辨”、“拜下解”、“旅酬考”、“宫室广修考”四篇论文。有《皇清经解续编》本。

[十二]《仪礼图》六卷,《读仪礼记》二卷,张惠言撰。是书以治《仪礼》者当先明宫室,故兼采唐、宋、元及清朝诸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事,案而读之,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图所不尽者,复为之表以明之。(《郑堂读书记》卷四)

嘉礼、曰王迹拾遗、曰鲁政下逮、曰晋中军、曰楚令尹、曰宋执政、曰郑执政、曰争盟、曰交兵、曰城筑、曰四裔、曰天文、曰五行、曰“三传”异同、曰阙文、曰吞灭、曰乱贼、曰兵谋、曰引据、曰杜注正讹、曰人物、曰列女。其《险要表》后附以地形口号,《五礼表》后附以五礼源流口号。《舆图》则用朱字、墨字以分别古、今地名。《附录》则皆诸表序并表中所未及者。又为《辨论》以订旧说之讹,凡百三十一篇。考宋程公说作《春秋分纪》,以传文类聚区分,极为精密,刊版久佚,抄本流传亦罕。栋高盖未见其书,故体例之间,往往互相出入。又表之为体,昉于周谱,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错者归于条贯。若其首尾一事,可以循次而书者,原可无庸立表,栋高事事表之,亦未免繁碎。至参以七言歌括,于著书之体亦乖。然条理详明,考证典核,较公说书实为过之。其《辨论》诸篇,皆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亦非公说所可及。其《朔闰》一表,用杜预“隐公元年正月起辛巳朔”之说,与陈厚耀所推《长历》退一闰者不合。盖厚耀之书,栋高亦未之见,故稍有异同云。(《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二十一年举人。好学深思,至性醇粹,躬行践履,博综群书,以诂经为事,于诸经皆有发明。尤笃信《穀梁》之学。著有《春秋穀梁传时日月书法释例》、《易确》、《毛诗后笺》、《春秋三传地名考证》、《汉世别本礼记长义》、《大学中庸讲义》、《四书因论》、《许氏说

[十三]《礼经释例》十三卷,凌廷堪撰。廷堪之学,尤专礼学,谓:“礼仪委曲繁重,必须会通其例。如乡饮酒、乡射、燕礼、大射不同,而其为献酢酬旅、酬无算爵之例则同;聘礼、觐礼不同,而其为郊劳执玉、行享庭实之例则同,特牲馈食、少牢馈食不同,而其为尸饭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长三献、祭毕饮酒之例则同。”乃区为八例,以明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曰通例,曰饮食例,曰宾客例,曰射例,曰变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杂例。《礼经》第十一篇,自汉以来说者虽多,由不明尊尊之旨,故罕得经意,乃为《封建尊尊服制考》一篇,附于变例之后。

其善者:孔广森《公羊通义》[一]、凌曙《公羊礼疏》[二]、钟文烝《穀梁补注》[三]、侯康《穀梁礼征》[四]、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五]、马骕《左传事纬》[六]并附录、陈厚耀《春秋长历》[七]、《春秋世族谱》[八]、惠定宇《左传补注》[九]、沈彤《左传小疏》[十]、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十一]、惠士奇《春秋说》[十二]

【笺注】

[一]孔广森所学在《公羊春秋》,尝以《左氏》旧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汩于武子。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疾。其余啖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精,然不无承讹率臆。于是旁通诸家,兼采《左》、《穀》,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

[二]《公羊礼疏》十一卷,凌曙撰。深念《春秋》之义存于《公羊》,又病宋、元以来学者空言无补,惟实事求是,庶几近之,而事之切实无过于礼。又著《公羊礼说》一卷。事迹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二七《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

[十四]黄宗羲《深衣考》: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辟其谬。其说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义。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掖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于前右之衣,外衽连于前左之衣。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二幅,则裳之属乎外右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于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盖其后四幅统于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创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宗羲经学淹贯,著述多有可传,而此书则变乱旧诂,多所乖谬。(《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十五]《明堂大道录》八卷、《禘说》二卷,惠栋撰。《湖海文传》卷二十三有诸锦《明堂大道录序》,称著述莫难于经,“三礼”尤难之难也。二书辨四庙、七庙之制。凡先秦古书、宋雕未误之本,靡不钩赜索隐,抉心执权,贯串奥博精深。

[十六]《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然持论多为精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称是书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

[十七]《深衣考误》一卷,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江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一)

[十八]《深衣释例》三卷,任大椿撰。又撰《弁服释例》八卷。

[十九]惠士奇《礼说》: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地官》三卷,《春官》四卷,《夏官》二卷,《秋官》二卷,《考工记》一卷。此书于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四库全书总目》卷二〇)

[二十]江永《礼书纲目》:其书虽仿《仪礼经传通解》之例,而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实多能补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二)

[二十一]金榜师事江永、友戴震,著《礼笺》十卷,刺取其大者数十事为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为词精义核。榜治《礼》最尊康成,然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断。尝援《郑志》答赵商云:“不信亦非,悉信亦非。”“斯言也,敢以为治经之大法。故郑义所未衷者必纠正之,于郑氏家法不敢诬也。”

国朝为《公羊》之学者,阮君伯元、孔君广森最深,凌曙次之,其余不名家法者不取。《穀梁》之学,钟文烝颇有得。《左氏》则吴江朱氏、无锡顾氏[一]皆为之,而鹤龄杂取邵宝、王樵之说,不采贾、服;震沧《大事表》[二]虽精,然实以马宛斯之书为蓝本,且不知著书之体,有不必表者亦表之,是其短也。

【笺注】

[一]吴江朱氏指朱鹤龄,无锡顾氏指顾栋高。

[二]震沧《大事表》,即《春秋大事表》。是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曰时令、曰朔闰、曰长历拾遗、曰疆域、曰爵姓存灭、曰列国地理犬牙相错、曰都邑、曰山川、曰险要、曰官制、曰姓氏、曰世系、曰刑赏、曰田赋、曰吉礼、曰凶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王迹拾遗、曰鲁政下逮、曰晋中军、曰楚令尹、曰宋执政、曰郑执政、曰争盟、曰交兵、曰城筑、曰四裔、曰天文、曰五行、曰“三传”异同、曰阙文、曰吞灭、曰乱贼、曰兵谋、曰引据、曰杜注正讹、曰人物、曰列女。其《险要表》后附以地形口号,《五礼表》后附以五礼源流口号。《舆图》则用朱字、墨字以分别古、今地名。《附录》则皆诸表序并表中所未及者。又为《辨论》以订旧说之讹,凡百三十一篇。考宋程公说作《春秋分纪》,以传文类聚区分,极为精密,刊版久佚,抄本流传亦罕。栋高盖未见其书,故体例之间,往往互相出入。又表之为体,昉于周谱,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错者归于条贯。若其首尾一事,可以循次而书者,原可无庸立表,栋高事事表之,亦未免繁碎。至参以七言歌括,于著书之体亦乖。然条理详明,考证典核,较公说书实为过之。其《辨论》诸篇,皆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亦非公说所可及。其《朔闰》一表,用杜预“隐公元年正月起辛巳朔”之说,与陈厚耀所推《长历》退一闰者不合。盖厚耀之书,栋高亦未之见,故稍有异同云。(《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其善者:孔广森《公羊通义》[一]、凌曙《公羊礼疏》[二]、钟文烝《穀梁补注》[三]、侯康《穀梁礼征》[四]、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五]、马骕《左传事纬》[六]并附录、陈厚耀《春秋长历》[七]、《春秋世族谱》[八]、惠定宇《左传补注》[九]、沈彤《左传小疏》[十]、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十一]、惠士奇《春秋说》[十二]

【笺注】

[一]孔广森所学在《公羊春秋》,尝以《左氏》旧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汩于武子。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疾。其余啖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精,然不无承讹率臆。于是旁通诸家,兼采《左》、《穀》,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

[二]《公羊礼疏》十一卷,凌曙撰。深念《春秋》之义存于《公羊》,又病宋、元以来学者空言无补,惟实事求是,庶几近之,而事之切实无过于礼。又著《公羊礼说》一卷。事迹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二七《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

[三]《穀梁经传补注》二十四卷,钟文烝撰。文烝字子勤,嘉善人。于学无所不通,而其全力尤在《春秋》。沉潜反复三十余年,网罗众家,折衷一是,撰成此书。其未经人道者,自比于梅之辨伪书、陈第之谈古韵,略引其绪,以待后贤。文烝兼究宋、元诸儒书,书中若释禘祫、祖祢谥法以及心志不通、仁不胜道以道、受命等,皆能提要挈纲,实事求是。(《清史稿》卷四八二)

[四]侯康《穀梁礼证》,未成之书,详见陈澧《东塾集》卷三《穀梁礼证序》。

【附录】

徐珂《清稗类抄·经术类》“经有六证”条:

叶奂彬深于经学,尝谓经有六证,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今录其证经之言如下。

一、以经证经。如以《礼》证《易》,则有张惠言《虞氏易礼》。以《春秋》证《易》,则有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以《春秋》证《礼》,则有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以《公羊》证《礼》,则有凌曙《公羊礼疏》、《公羊礼说》,陈奂《公羊逸礼考征》。以《穀梁》证《礼》,则有侯康《穀梁礼征》。以《礼》证《诗》,则有包世荣《毛诗礼征》。以《公羊》证《论语》,则有刘逢禄《论语述何》。昔人云,不通群经,不能治一经,此解经第一要义也。

一、以史证经。司马迁受经于孔安国,故言汉学者,推为古文家,不尽然也。《史记》一书,《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可以证《尚书》,春秋列国《世家》可以证《尚书》,亦可证《左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可以证《论语》,《荀孟列传》可以证《孟子》。自余前汉诸人,其列传中引用经文,多与今本殊异,缪佑孙有《两汉书引经考》,最为详洽,可以参观。《史》、《汉》以外,则《三国志》、《南北史》,不独经师遗说时有异同,即其授受源流,亦足以资考索。至《国语》、《国策》、《逸周书》,本属经类,或与《春秋》相表里,或与《尚书》相贯通,虽纯驳不同,而参考必备,《四库全书》均入于史部杂史,非知三书源流者也。

一、以子证经。诸子皆六艺之支流,其学多出于七十子。周、秦、两汉九流分驰,诸儒往往摭其书之遗言,以发明诸经之古学,今试举其书论之。如京氏《易传》[《隋书·经籍志·五行家》京《易占》即此书也。]为孟喜《易》义,焦赣《易林》[翟云升考定为崔篆撰。]为京房《易》义,《韩诗外传》为《韩诗》义,班固《列女传》为《鲁诗》义,《韩非子》、《淮南子》为《春秋左氏》义,《白虎通德论》为《春秋》礼义,《荀子》、蔡邕《独断》为《礼》义,此其彰明较著者。至《墨子》有《古尚书》,有《百国春秋》,《管子》有《周礼》遗法,《淮南子》有九师《易》义,是又在读者之善为沟通,而无用其比较已。

一、以汉人文赋证经。王逸《离骚注》、《蔡中郎集》有《鲁诗》义,阮元辑《三家诗》,陈寿祺《三家遗说考》,已详举靡遗。其他《两汉书》中诸人封事、文赋,或释经有异义,或引经有异文,大抵诸儒各治一经,无不贯澈源流,搜采遗佚。其书见于前续两《经解》中者,可以按目求之。即小有出入异同,亦无损其全书之例。乾、嘉两朝,江、浙间诸经师,不得不推为经苑之功臣矣。

一、以《说文解字》证经。许为古文学而兼采众家之言,故其书同一引经,往往先后异字,解义亦不相同。陈瑑《说文引经考证》、吴玉搢《说文引经考》、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皆有专书,可取而细绎之也。

一、以汉碑证经。汉儒治经,最重师说,凡流传碑本,其引经与他本异者,家法皆各殊。皮锡瑞有《汉碑引经考》一书,疏证详明,真伟作也。

[五]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邵宝《左觹》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昔隋刘炫作《杜解规过》,其书不传,惟散见孔颖达《正义》中。然孔疏之例,务主一家,故凡炫所规,皆遭排斥,一字一句无不刘曲而杜直,未协至公。炎武甚重杜解,而又能弥缝其阙失。可谓扫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六]《左传事纬》十二卷,马骕撰。是书取《左传》事类分为百有八篇,篇加论断。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丘明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表》一卷,《览左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左传字奇》一卷,合《事纬》为二十卷。内《地舆》有说无图,盖未成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七]《春秋长历》,陈厚耀撰。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原本不分卷帙,今约略篇页,厘为十卷。其凡有四:一曰“历证”,二曰“古历”,三曰“历编”,四曰“历存”。厚耀明于历法,故所推较杜预为密。盖非惟补其阙佚,并能正其讹舛,于考证之学极为有裨,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八]《春秋世族谱》一卷,陈厚耀撰。此书搜采颇为赅洽。近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相近,而考证互有异同。如周卿大夫之周公忌父、召庄公诸人,此书征引不及顾本之备,又脱漏王叔氏世系不载,亦为逊于顾本。然顾氏于有世系者叙次较详,其无可考者概阙而不录,此书则于经传所载之人,只称官爵及字者,悉胪采无遗,实为顾本所未及。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考证,则《春秋》氏族之学几乎备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九]《左传补注》六卷,惠定宇撰。是书皆授引旧训,以补杜预《左传集解》之遗,本所作《九经古义》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沈彤撰。是编以赵汸、顾炎武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其中得失互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一]《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江永撰。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即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二]《半农春秋说》十五卷,惠士奇撰。是书以礼为纲,而纬以《春秋》之事,比类相从,约取“三传”附于下,亦间以《史记》诸书佐之。大抵事实多据《左氏》,而论断多采《公》、《穀》。每条之下多附辨诸儒之说,每类之后又各以己意为总论。大致出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不立门目,不设凡例,其引据证佐则尤较二家为典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论语》、《孟子》、《大学》[一]、《中庸》,至宋而后大行。国朝作注者: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又续》、《三续》、《释地余论》[二]、江永《乡党图考》[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四]、焦循《孟子正义》[五]、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六],皆善。

【笺注】

[一]《大学》: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大学”条曰:“《大学》成于曾子之门人,疑亦是子思所作。曾子门人之高者,无过子思,次则乐正子春、公明仪。《大学》、《中庸》相表里,要非子思不能作。”

【附录】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大学论上》:昔孔子告曾子“一以贯之”之道,后世尊之,以曾氏为得孔子之传。《礼记·大学》一篇,汉、唐诸儒皆不详何人所作,朱子疑其出自曾氏,第于古无所考,学者犹疑信参半。然予读《大学》书,与“忠恕”、“一以贯之”之旨,何其若合符节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答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古之治天下国家者,未有不先治其身者也。身之不治而求治于民,所谓“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者也,非忠恕之道也。天子以至庶人,其分不同而各有其身,即各致其修身之功,故不曰治天下,而曰明明德于天下。德者,人之所同有也。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天子修其身于上,庶人修其身于下,不敢尊己而卑人,不敢责人而宽己,不以己之所难者强诸人,不以己之所恶者加诸人。夫然,故施之于家,而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无辟也;施之于国与天下,而上下前后左右无拂也。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一人之身,尽天下之情。絜矩之道,即修身之道也。由身推之而至于家,由家推之而至于国,由国推之而至于天下,吾道一以贯之而已矣,忠恕而已矣。《大学》之功,始于致知格物,物有本末,格物者,格此物也;致知者,知本之谓也。自忠恕之道不讲,而治与道分,本乱而求末之治,所由与唐虞三代之治异矣。

[三]《穀梁经传补注》二十四卷,钟文烝撰。文烝字子勤,嘉善人。于学无所不通,而其全力尤在《春秋》。沉潜反复三十余年,网罗众家,折衷一是,撰成此书。其未经人道者,自比于梅之辨伪书、陈第之谈古韵,略引其绪,以待后贤。文烝兼究宋、元诸儒书,书中若释禘祫、祖祢谥法以及心志不通、仁不胜道以道、受命等,皆能提要挈纲,实事求是。(《清史稿》卷四八二)

[四]侯康《穀梁礼证》,未成之书,详见陈澧《东塾集》卷三《穀梁礼证序》。

【附录】

徐珂《清稗类抄·经术类》“经有六证”条:

叶奂彬深于经学,尝谓经有六证,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今录其证经之言如下。

一、以经证经。如以《礼》证《易》,则有张惠言《虞氏易礼》。以《春秋》证《易》,则有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以《春秋》证《礼》,则有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以《公羊》证《礼》,则有凌曙《公羊礼疏》、《公羊礼说》,陈奂《公羊逸礼考征》。以《穀梁》证《礼》,则有侯康《穀梁礼征》。以《礼》证《诗》,则有包世荣《毛诗礼征》。以《公羊》证《论语》,则有刘逢禄《论语述何》。昔人云,不通群经,不能治一经,此解经第一要义也。

一、以史证经。司马迁受经于孔安国,故言汉学者,推为古文家,不尽然也。《史记》一书,《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可以证《尚书》,春秋列国《世家》可以证《尚书》,亦可证《左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可以证《论语》,《荀孟列传》可以证《孟子》。自余前汉诸人,其列传中引用经文,多与今本殊异,缪佑孙有《两汉书引经考》,最为详洽,可以参观。《史》、《汉》以外,则《三国志》、《南北史》,不独经师遗说时有异同,即其授受源流,亦足以资考索。至《国语》、《国策》、《逸周书》,本属经类,或与《春秋》相表里,或与《尚书》相贯通,虽纯驳不同,而参考必备,《四库全书》均入于史部杂史,非知三书源流者也。

一、以子证经。诸子皆六艺之支流,其学多出于七十子。周、秦、两汉九流分驰,诸儒往往摭其书之遗言,以发明诸经之古学,今试举其书论之。如京氏《易传》[《隋书·经籍志·五行家》京《易占》即此书也。]为孟喜《易》义,焦赣《易林》[翟云升考定为崔篆撰。]为京房《易》义,《韩诗外传》为《韩诗》义,班固《列女传》为《鲁诗》义,《韩非子》、《淮南子》为《春秋左氏》义,《白虎通德论》为《春秋》礼义,《荀子》、蔡邕《独断》为《礼》义,此其彰明较著者。至《墨子》有《古尚书》,有《百国春秋》,《管子》有《周礼》遗法,《淮南子》有九师《易》义,是又在读者之善为沟通,而无用其比较已。

一、以汉人文赋证经。王逸《离骚注》、《蔡中郎集》有《鲁诗》义,阮元辑《三家诗》,陈寿祺《三家遗说考》,已详举靡遗。其他《两汉书》中诸人封事、文赋,或释经有异义,或引经有异文,大抵诸儒各治一经,无不贯澈源流,搜采遗佚。其书见于前续两《经解》中者,可以按目求之。即小有出入异同,亦无损其全书之例。乾、嘉两朝,江、浙间诸经师,不得不推为经苑之功臣矣。

一、以《说文解字》证经。许为古文学而兼采众家之言,故其书同一引经,往往先后异字,解义亦不相同。陈瑑《说文引经考证》、吴玉搢《说文引经考》、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皆有专书,可取而细绎之也。

一、以汉碑证经。汉儒治经,最重师说,凡流传碑本,其引经与他本异者,家法皆各殊。皮锡瑞有《汉碑引经考》一书,疏证详明,真伟作也。

[五]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邵宝《左觹》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昔隋刘炫作《杜解规过》,其书不传,惟散见孔颖达《正义》中。然孔疏之例,务主一家,故凡炫所规,皆遭排斥,一字一句无不刘曲而杜直,未协至公。炎武甚重杜解,而又能弥缝其阙失。可谓扫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六]《左传事纬》十二卷,马骕撰。是书取《左传》事类分为百有八篇,篇加论断。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丘明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表》一卷,《览左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左传字奇》一卷,合《事纬》为二十卷。内《地舆》有说无图,盖未成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七]《春秋长历》,陈厚耀撰。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原本不分卷帙,今约略篇页,厘为十卷。其凡有四:一曰“历证”,二曰“古历”,三曰“历编”,四曰“历存”。厚耀明于历法,故所推较杜预为密。盖非惟补其阙佚,并能正其讹舛,于考证之学极为有裨,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八]《春秋世族谱》一卷,陈厚耀撰。此书搜采颇为赅洽。近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相近,而考证互有异同。如周卿大夫之周公忌父、召庄公诸人,此书征引不及顾本之备,又脱漏王叔氏世系不载,亦为逊于顾本。然顾氏于有世系者叙次较详,其无可考者概阙而不录,此书则于经传所载之人,只称官爵及字者,悉胪采无遗,实为顾本所未及。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考证,则《春秋》氏族之学几乎备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九]《左传补注》六卷,惠定宇撰。是书皆授引旧训,以补杜预《左传集解》之遗,本所作《九经古义》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沈彤撰。是编以赵汸、顾炎武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其中得失互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一]《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江永撰。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即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二]《半农春秋说》十五卷,惠士奇撰。是书以礼为纲,而纬以《春秋》之事,比类相从,约取“三传”附于下,亦间以《史记》诸书佐之。大抵事实多据《左氏》,而论断多采《公》、《穀》。每条之下多附辨诸儒之说,每类之后又各以己意为总论。大致出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不立门目,不设凡例,其引据证佐则尤较二家为典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论语》、《孟子》、《大学》[一]、《中庸》,至宋而后大行。国朝作注者: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又续》、《三续》、《释地余论》[二]、江永《乡党图考》[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四]、焦循《孟子正义》[五]、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六],皆善。

【笺注】

[一]《大学》: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大学”条曰:“《大学》成于曾子之门人,疑亦是子思所作。曾子门人之高者,无过子思,次则乐正子春、公明仪。《大学》、《中庸》相表里,要非子思不能作。”

【附录】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大学论上》:昔孔子告曾子“一以贯之”之道,后世尊之,以曾氏为得孔子之传。《礼记·大学》一篇,汉、唐诸儒皆不详何人所作,朱子疑其出自曾氏,第于古无所考,学者犹疑信参半。然予读《大学》书,与“忠恕”、“一以贯之”之旨,何其若合符节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答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古之治天下国家者,未有不先治其身者也。身之不治而求治于民,所谓“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者也,非忠恕之道也。天子以至庶人,其分不同而各有其身,即各致其修身之功,故不曰治天下,而曰明明德于天下。德者,人之所同有也。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天子修其身于上,庶人修其身于下,不敢尊己而卑人,不敢责人而宽己,不以己之所难者强诸人,不以己之所恶者加诸人。夫然,故施之于家,而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无辟也;施之于国与天下,而上下前后左右无拂也。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一人之身,尽天下之情。絜矩之道,即修身之道也。由身推之而至于家,由家推之而至于国,由国推之而至于天下,吾道一以贯之而已矣,忠恕而已矣。《大学》之功,始于致知格物,物有本末,格物者,格此物也;致知者,知本之谓也。自忠恕之道不讲,而治与道分,本乱而求末之治,所由与唐虞三代之治异矣。

[三]《穀梁经传补注》二十四卷,钟文烝撰。文烝字子勤,嘉善人。于学无所不通,而其全力尤在《春秋》。沉潜反复三十余年,网罗众家,折衷一是,撰成此书。其未经人道者,自比于梅之辨伪书、陈第之谈古韵,略引其绪,以待后贤。文烝兼究宋、元诸儒书,书中若释禘祫、祖祢谥法以及心志不通、仁不胜道以道、受命等,皆能提要挈纲,实事求是。(《清史稿》卷四八二)

[四]侯康《穀梁礼证》,未成之书,详见陈澧《东塾集》卷三《穀梁礼证序》。

【附录】

徐珂《清稗类抄·经术类》“经有六证”条:

叶奂彬深于经学,尝谓经有六证,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今录其证经之言如下。

一、以经证经。如以《礼》证《易》,则有张惠言《虞氏易礼》。以《春秋》证《易》,则有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以《春秋》证《礼》,则有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以《公羊》证《礼》,则有凌曙《公羊礼疏》、《公羊礼说》,陈奂《公羊逸礼考征》。以《穀梁》证《礼》,则有侯康《穀梁礼征》。以《礼》证《诗》,则有包世荣《毛诗礼征》。以《公羊》证《论语》,则有刘逢禄《论语述何》。昔人云,不通群经,不能治一经,此解经第一要义也。

一、以史证经。司马迁受经于孔安国,故言汉学者,推为古文家,不尽然也。《史记》一书,《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可以证《尚书》,春秋列国《世家》可以证《尚书》,亦可证《左传》,《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可以证《论语》,《荀孟列传》可以证《孟子》。自余前汉诸人,其列传中引用经文,多与今本殊异,缪佑孙有《两汉书引经考》,最为详洽,可以参观。《史》、《汉》以外,则《三国志》、《南北史》,不独经师遗说时有异同,即其授受源流,亦足以资考索。至《国语》、《国策》、《逸周书》,本属经类,或与《春秋》相表里,或与《尚书》相贯通,虽纯驳不同,而参考必备,《四库全书》均入于史部杂史,非知三书源流者也。

一、以子证经。诸子皆六艺之支流,其学多出于七十子。周、秦、两汉九流分驰,诸儒往往摭其书之遗言,以发明诸经之古学,今试举其书论之。如京氏《易传》[《隋书·经籍志·五行家》京《易占》即此书也。]为孟喜《易》义,焦赣《易林》[翟云升考定为崔篆撰。]为京房《易》义,《韩诗外传》为《韩诗》义,班固《列女传》为《鲁诗》义,《韩非子》、《淮南子》为《春秋左氏》义,《白虎通德论》为《春秋》礼义,《荀子》、蔡邕《独断》为《礼》义,此其彰明较著者。至《墨子》有《古尚书》,有《百国春秋》,《管子》有《周礼》遗法,《淮南子》有九师《易》义,是又在读者之善为沟通,而无用其比较已。

一、以汉人文赋证经。王逸《离骚注》、《蔡中郎集》有《鲁诗》义,阮元辑《三家诗》,陈寿祺《三家遗说考》,已详举靡遗。其他《两汉书》中诸人封事、文赋,或释经有异义,或引经有异文,大抵诸儒各治一经,无不贯澈源流,搜采遗佚。其书见于前续两《经解》中者,可以按目求之。即小有出入异同,亦无损其全书之例。乾、嘉两朝,江、浙间诸经师,不得不推为经苑之功臣矣。

一、以《说文解字》证经。许为古文学而兼采众家之言,故其书同一引经,往往先后异字,解义亦不相同。陈瑑《说文引经考证》、吴玉搢《说文引经考》、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皆有专书,可取而细绎之也。

一、以汉碑证经。汉儒治经,最重师说,凡流传碑本,其引经与他本异者,家法皆各殊。皮锡瑞有《汉碑引经考》一书,疏证详明,真伟作也。

[五]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邵宝《左觹》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昔隋刘炫作《杜解规过》,其书不传,惟散见孔颖达《正义》中。然孔疏之例,务主一家,故凡炫所规,皆遭排斥,一字一句无不刘曲而杜直,未协至公。炎武甚重杜解,而又能弥缝其阙失。可谓扫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六]《左传事纬》十二卷,马骕撰。是书取《左传》事类分为百有八篇,篇加论断。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丘明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表》一卷,《览左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左传字奇》一卷,合《事纬》为二十卷。内《地舆》有说无图,盖未成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七]《春秋长历》,陈厚耀撰。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原本不分卷帙,今约略篇页,厘为十卷。其凡有四:一曰“历证”,二曰“古历”,三曰“历编”,四曰“历存”。厚耀明于历法,故所推较杜预为密。盖非惟补其阙佚,并能正其讹舛,于考证之学极为有裨,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八]《春秋世族谱》一卷,陈厚耀撰。此书搜采颇为赅洽。近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相近,而考证互有异同。如周卿大夫之周公忌父、召庄公诸人,此书征引不及顾本之备,又脱漏王叔氏世系不载,亦为逊于顾本。然顾氏于有世系者叙次较详,其无可考者概阙而不录,此书则于经传所载之人,只称官爵及字者,悉胪采无遗,实为顾本所未及。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考证,则《春秋》氏族之学几乎备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九]《左传补注》六卷,惠定宇撰。是书皆授引旧训,以补杜预《左传集解》之遗,本所作《九经古义》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沈彤撰。是编以赵汸、顾炎武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其中得失互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一]《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江永撰。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即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十二]《半农春秋说》十五卷,惠士奇撰。是书以礼为纲,而纬以《春秋》之事,比类相从,约取“三传”附于下,亦间以《史记》诸书佐之。大抵事实多据《左氏》,而论断多采《公》、《穀》。每条之下多附辨诸儒之说,每类之后又各以己意为总论。大致出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不立门目,不设凡例,其引据证佐则尤较二家为典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

《论语》、《孟子》、《大学》[一]、《中庸》,至宋而后大行。国朝作注者: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又续》、《三续》、《释地余论》[二]、江永《乡党图考》[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四]、焦循《孟子正义》[五]、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六],皆善。

【笺注】

[一]《大学》: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大学”条曰:“《大学》成于曾子之门人,疑亦是子思所作。曾子门人之高者,无过子思,次则乐正子春、公明仪。《大学》、《中庸》相表里,要非子思不能作。”

【附录】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大学论上》:昔孔子告曾子“一以贯之”之道,后世尊之,以曾氏为得孔子之传。《礼记·大学》一篇,汉、唐诸儒皆不详何人所作,朱子疑其出自曾氏,第于古无所考,学者犹疑信参半。然予读《大学》书,与“忠恕”、“一以贯之”之旨,何其若合符节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答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古之治天下国家者,未有不先治其身者也。身之不治而求治于民,所谓“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者也,非忠恕之道也。天子以至庶人,其分不同而各有其身,即各致其修身之功,故不曰治天下,而曰明明德于天下。德者,人之所同有也。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天子修其身于上,庶人修其身于下,不敢尊己而卑人,不敢责人而宽己,不以己之所难者强诸人,不以己之所恶者加诸人。夫然,故施之于家,而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无辟也;施之于国与天下,而上下前后左右无拂也。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一人之身,尽天下之情。絜矩之道,即修身之道也。由身推之而至于家,由家推之而至于国,由国推之而至于天下,吾道一以贯之而已矣,忠恕而已矣。《大学》之功,始于致知格物,物有本末,格物者,格此物也;致知者,知本之谓也。自忠恕之道不讲,而治与道分,本乱而求末之治,所由与唐虞三代之治异矣。

清唐仲冕《陶山文录》卷三《大学论》:“《大学》一书,曾子一贯之传。中有‘曾子曰’者,犹孟子自作七篇而有‘孟子曰’也。其书本一篇,无经与传,亦无纲领、条目之分。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总以诚意为主。致知、格物、诚意之先事格物,即于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日用彝伦之事,由粗入精,而较然于好好色、恶恶臭之真,本末始终,先后之义,即知本而为知之至也。所谓云云者,自申其说,行文之眉目也。格致外功在未入大学,已习其内功,则必归之诚意。意非慎独不诚,特称‘曾子曰’,以明道脉相传之心法。慎独则明亲之全体,止至善之实境,各造其极,夫是之谓知本,由是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悉由诚意以明明德于天下也。格物者,矩也,物格知至,而后能絜之以亲民,亦即恕也。不诚无物,一篇之中,一气贯注,其惟诚意慎独乎?非特无格致,传并不云所谓诚意在先致其知者,亦不云所谓正其心在先诚其意者,可晓然于《大学》之真谛矣。《中庸》承戒惧慎独之端、忠恕一贯之要,而阐发诚明,至于上天之,孟子承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之戒,首辟言利之害,而得集义养气之功,各因时而立教,而岂有殊乎《大学》之宗旨哉!”

[二]《四书释地》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阎若璩撰。是编因解《四书》者昧于地理,往往致乖经义,遂撰《释地》一卷,凡五十七条。复摭所未尽为《释地续》一卷,因牵连而及人名凡八十条。复因地理、人名而及物类、训诂、典制,得一百六十三条,谓之《又续》,其他解释经义者又得一百二十六条,谓之《三续》。总以《释地》为名,从其朔也。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四百二十一条之中,可据者十之七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三]《乡党图考》十卷,江永撰。是书取经传中制度名物有涉于《乡党》者,分为九类:曰图谱,曰圣迹,曰朝聘,曰宫室,曰衣服,曰饮食,曰器用,曰容貌,曰杂典。考核最为精密。其中若深衣、车制及宫室制度,尤为专门,非诸家之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四]《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三称,东原因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作是书以正人心。上卷理十五条,中卷天道四条、性九条,下卷才三条、道四条、仁义礼智二条、诚二条、权五条,而以《答彭尺木绍升书》附之。前有自序一篇,述其书用《孟子》字义为目之故,而用韩子“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之语为归宿,其隐然以道自任,上接孟子,意可见矣。近儒之讲心性者,不知反而求之“六经“、《论》、《孟》,而尚以宋、明人语录是从焉,即当以是书为先路之导,可也。

[五]《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二称理堂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羲、文、周、孔之指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惜伪疏舛驳乖舛,文义鄙俚,未能发明其万一。于是博采经史传注,以及本朝通人之书,凡有关于孟子者一一纂出,次为长编,复讨论群书,删烦补缺,裁成是疏。

[六]《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宋翔凤撰。成于道光二十年。大旨补正赵岐《孟子章句》,博征《诗经》、《尚书》、《说文》、《广韵》等书,考证名物、制度、地名、史实等,于赵注之失有所匡正。

【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江浙之开书局也,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搜罗众籍,戴子高望以书目一纸见示,采撷略备,乃当事诸君子莫有从畲议者。余穷老且病,此志终不果矣。而子高所诒书目犹在箧中,因录于此,竢后之君子。《周易》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彖传论》、《象传论》、《系辞传论》、《说卦传论》、《卦气解》、《八卦观象解》,张氏惠言之《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刘氏申受之《虞氏易言》、《补易虞氏五述》,李氏锐之《周易虞氏略例》,胡氏祥麐之《虞氏易消易图说》,姚氏配中之《周易姚氏学》;《尚书》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尚书既见》、《[尚]书说》,庄氏述祖之《尚书考证》、《尚书记》,刘氏申受之《书序述闻》,宋氏于廷之《书谱》,龚氏自珍之《尚书序大义》、《尚书马氏家法》、《大誓答问》,魏氏源之《书古微》,周氏用锡之《尚书证义》,焦氏循之《禹贡郑注释》,朱氏右曾之《逸周书补注》;《诗》则有若庄氏存与之《毛诗说》,庄氏述祖之《毛诗考证》、《周颂口义》,汪氏龙之《毛诗异义》,陈氏奂之《诗毛氏传疏》、《毛诗说音义类》,胡氏承珙之《毛诗后笺》,马氏瑞辰之《毛诗传笺通释》,朱氏右曾之《诗地理考实》,魏氏源之《诗古微》;《仪礼》则有若褚氏寅亮之《仪礼管见》,张氏惠言之《仪礼图》,胡氏承珙之《仪礼古今文疏义》,胡氏培翚之《仪礼正义》、《仪礼宫室定制考》,吴氏卓信之《丧礼经传约》,吴氏嘉宾之《丧服会通》,董氏蠡舟之《释祀》,徐氏养原之《仪礼古今文疏证》、《饮食考》,郑氏珍之《礼经小记》;《周官》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周官记》、《周官说》,庄氏绶甲之《周官礼郑氏注笺》,庄氏有可之《周官指掌》,沈氏梦兰之《周官学》、《沟洫图说》,徐氏养原之《周礼故书考》,郑氏珍之《轮舆私笺》,钱氏坫之《车制考》;《礼记》则有若王氏聘珍之《大戴礼记解诂》,庄氏述祖之《夏时说义》、《夏时等例》、《夏小正文句音释》,刘氏申受之《夏时经传笺》,黄氏模之《夏小正分笺》、《夏小正异义》,魏氏源之《曾子章句》、《子思子章句》,金氏鹗之《礼说》;《春秋》则有若龚氏自珍之《春秋决事比》,魏氏源之《春秋公羊古微》,柳氏兴宗之《穀梁大义述》,洪氏亮吉之《春秋左传诂》,梁氏处素之《左通补释》,臧氏寿恭之《春秋左氏古义》,朱氏右曾之《春秋左氏传疏》,董氏斯垣之《国语正义》,黄氏模之《国语补韦》,汪氏远孙之《国语古注辑存》、《国语韦注补正》、《国语明道本考异》;《论语》则有若江氏声之《论语竢质》,程氏廷祚之《论语说》,钱氏坫之《论语后录》,宋氏于廷之《论语发微》,徐氏养原之《论语鲁读考》,包氏慎言之《论语温故录》;《孟子》则有若宋氏于廷之《孟子赵注补正》;《孝经》则有若周氏仲孚之《孝经集解》;《尔雅》则有若戴氏蓥之《尔雅郭注补正》,丁氏传之《尔雅叙篇》,钱氏坫之《尔雅释地以下四篇注》;小学则有若钮氏树玉之《说文段氏注订》,桂氏馥之《说文义证》,王氏筠之《说文解字句读》,严氏可均之《说文翼》。以上共九十四种。此外若毛氏奇龄之《尚书广听录》、《舜典补亡》、《孝经问》、《四书改错》、《圣门释非录》,阮氏学海堂本未刻,宜补刻。刘氏逢禄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学海堂本多脱误,宜重刻。又阮刻体例未免杂乱,续刻者宜以经归经,而别为《经义文抄》一书附后,以采辑诸家文集及说部书中之有涉经义者。均子高说。

《孝经》惟阮福《义疏》[一]有据。

【笺注】

[一]《孝经义疏补》十卷,阮福撰。阮福(1802—?),字赐卿,号喜斋,江苏仪征人。阮元第三子。候选郎中。《郑堂读书记》卷一:“云台师所注《曾子》十篇,与《孝经》相表里,因命喜斋撰是书,全载注疏音义原文,而以《曾子》十篇中凡可以发明《孝经》,可以见孔、曾授受大义者,悉分补于各章各句之下。既博且精,得未曾有。虽曰补疏,而实与疏全经者无异矣。即此可见家学渊源有自矣。书成于道光己丑,自为之序。”

《尔雅》:邵氏《正义》[一]、郝氏《义疏》[二]皆博大。

【笺注】

[一]《尔雅正义》,邵晋涵撰。邵氏自序曰:“《尔雅》为‘五经’之管辖,而世所传本文字异同,不免讹衅,郭注亦多脱落,俗说流行,古义浸晦。爰据唐石经暨宋椠本及诸书所征引者,审定经文,增校郭注,仿唐人正义。”是书以郭氏为主,兼采诸家分疏于下,凡郭注不详明者,又考三家《诗》、马融、郑玄之《易》注、《书》注及诸经、先秦诸子、汉人撰注之书,与郭注相为证明,采证广博,己断多可信。凡“声近之字,义存乎声”,旁推交通,申明其说,阐扬古训,辨认古文。凡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详其形状之殊,辨诸家沿袭之误,未得实见者,择从旧说,征引近古为证,不作臆创之说。清朝治《尔雅》者,当以此书及郝懿行《尔雅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最为精博,而邵氏此书则用工最为久勤。钱大昭叹其书之精,不特与邢疏优劣判若天渊,即较之唐人《诗》、《礼》正义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书搜辑较广,然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鲜有发明。

[二]《尔雅义疏》,郝懿行撰。二十卷(一本十九卷)。始撰于嘉庆四年,八年草成初稿《尔雅略义》,道光二年始为定本。每类标目之下,各有解题,阐明《尔雅》义例。每字之下,先列本字,转注假借,依次以声同、近、通、转四科相联系,以声音串训诂。主张“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考释名物,注重目验。广征博引,明辨是非。然著者于音学不精,颇有失误。王念孙《义疏刊误》、沈锡祚《义疏校补》力加驳正,罗振玉辑为《尔雅郝注刊误》一书。黄侃有手批本,亦多所匡正。道光六年《皇清经解》本及三十年陆建瀛刊单行本均为删节本。同治四年《郝氏遗书》本为足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

其释群经总义者:朱彝尊《经义考》[一]、翁方纲《经义考补正》[二]、吴陈琰《五经古今文考》[三]、冯登府《十三经诂答问》[四]、陈澧《东塾读书记》,其余尽荟萃于《皇清经解》中,此尽阮氏伯元所辑,为说经家一大统宗,学者不可不读。[五]

【笺注】

[一]《经义考》,朱彝尊撰。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分例曰存、曰阙、曰佚、曰未见。凡御注敕撰一卷,《易》七十卷,《书》二十六卷,《诗》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一卷,《春秋》四十三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二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立学共一卷,刊石五卷,书壁、镂版、著录各一卷,通说四卷,家学、自述各一卷。其宣讲、立学、家学、自述三卷,皆有录无书,盖撰辑未竟也。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其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某书作几卷。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原书序跋、诸儒论说及其人之爵里。(《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五)

[二]翁方纲读群经,有《书》、《礼》、《论语》、《孟子附记》,并为《经义考补正》十二卷。尤精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考证至精。

[三]《五经古今文考》,吴陈琬撰。陈琬字宝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有《春秋三传异同考》、《旷园杂志》。

清唐仲冕《陶山文录》卷三《大学论》:“《大学》一书,曾子一贯之传。中有‘曾子曰’者,犹孟子自作七篇而有‘孟子曰’也。其书本一篇,无经与传,亦无纲领、条目之分。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总以诚意为主。致知、格物、诚意之先事格物,即于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日用彝伦之事,由粗入精,而较然于好好色、恶恶臭之真,本末始终,先后之义,即知本而为知之至也。所谓云云者,自申其说,行文之眉目也。格致外功在未入大学,已习其内功,则必归之诚意。意非慎独不诚,特称‘曾子曰’,以明道脉相传之心法。慎独则明亲之全体,止至善之实境,各造其极,夫是之谓知本,由是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悉由诚意以明明德于天下也。格物者,矩也,物格知至,而后能絜之以亲民,亦即恕也。不诚无物,一篇之中,一气贯注,其惟诚意慎独乎?非特无格致,传并不云所谓诚意在先致其知者,亦不云所谓正其心在先诚其意者,可晓然于《大学》之真谛矣。《中庸》承戒惧慎独之端、忠恕一贯之要,而阐发诚明,至于上天之,孟子承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之戒,首辟言利之害,而得集义养气之功,各因时而立教,而岂有殊乎《大学》之宗旨哉!”

[二]《四书释地》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阎若璩撰。是编因解《四书》者昧于地理,往往致乖经义,遂撰《释地》一卷,凡五十七条。复摭所未尽为《释地续》一卷,因牵连而及人名凡八十条。复因地理、人名而及物类、训诂、典制,得一百六十三条,谓之《又续》,其他解释经义者又得一百二十六条,谓之《三续》。总以《释地》为名,从其朔也。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四百二十一条之中,可据者十之七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三]《乡党图考》十卷,江永撰。是书取经传中制度名物有涉于《乡党》者,分为九类:曰图谱,曰圣迹,曰朝聘,曰宫室,曰衣服,曰饮食,曰器用,曰容貌,曰杂典。考核最为精密。其中若深衣、车制及宫室制度,尤为专门,非诸家之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四]《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三称,东原因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作是书以正人心。上卷理十五条,中卷天道四条、性九条,下卷才三条、道四条、仁义礼智二条、诚二条、权五条,而以《答彭尺木绍升书》附之。前有自序一篇,述其书用《孟子》字义为目之故,而用韩子“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之语为归宿,其隐然以道自任,上接孟子,意可见矣。近儒之讲心性者,不知反而求之“六经“、《论》、《孟》,而尚以宋、明人语录是从焉,即当以是书为先路之导,可也。

[五]《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二称理堂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羲、文、周、孔之指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惜伪疏舛驳乖舛,文义鄙俚,未能发明其万一。于是博采经史传注,以及本朝通人之书,凡有关于孟子者一一纂出,次为长编,复讨论群书,删烦补缺,裁成是疏。

[六]《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宋翔凤撰。成于道光二十年。大旨补正赵岐《孟子章句》,博征《诗经》、《尚书》、《说文》、《广韵》等书,考证名物、制度、地名、史实等,于赵注之失有所匡正。

【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江浙之开书局也,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搜罗众籍,戴子高望以书目一纸见示,采撷略备,乃当事诸君子莫有从畲议者。余穷老且病,此志终不果矣。而子高所诒书目犹在箧中,因录于此,竢后之君子。《周易》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彖传论》、《象传论》、《系辞传论》、《说卦传论》、《卦气解》、《八卦观象解》,张氏惠言之《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刘氏申受之《虞氏易言》、《补易虞氏五述》,李氏锐之《周易虞氏略例》,胡氏祥麐之《虞氏易消易图说》,姚氏配中之《周易姚氏学》;《尚书》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尚书既见》、《[尚]书说》,庄氏述祖之《尚书考证》、《尚书记》,刘氏申受之《书序述闻》,宋氏于廷之《书谱》,龚氏自珍之《尚书序大义》、《尚书马氏家法》、《大誓答问》,魏氏源之《书古微》,周氏用锡之《尚书证义》,焦氏循之《禹贡郑注释》,朱氏右曾之《逸周书补注》;《诗》则有若庄氏存与之《毛诗说》,庄氏述祖之《毛诗考证》、《周颂口义》,汪氏龙之《毛诗异义》,陈氏奂之《诗毛氏传疏》、《毛诗说音义类》,胡氏承珙之《毛诗后笺》,马氏瑞辰之《毛诗传笺通释》,朱氏右曾之《诗地理考实》,魏氏源之《诗古微》;《仪礼》则有若褚氏寅亮之《仪礼管见》,张氏惠言之《仪礼图》,胡氏承珙之《仪礼古今文疏义》,胡氏培翚之《仪礼正义》、《仪礼宫室定制考》,吴氏卓信之《丧礼经传约》,吴氏嘉宾之《丧服会通》,董氏蠡舟之《释祀》,徐氏养原之《仪礼古今文疏证》、《饮食考》,郑氏珍之《礼经小记》;《周官》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周官记》、《周官说》,庄氏绶甲之《周官礼郑氏注笺》,庄氏有可之《周官指掌》,沈氏梦兰之《周官学》、《沟洫图说》,徐氏养原之《周礼故书考》,郑氏珍之《轮舆私笺》,钱氏坫之《车制考》;《礼记》则有若王氏聘珍之《大戴礼记解诂》,庄氏述祖之《夏时说义》、《夏时等例》、《夏小正文句音释》,刘氏申受之《夏时经传笺》,黄氏模之《夏小正分笺》、《夏小正异义》,魏氏源之《曾子章句》、《子思子章句》,金氏鹗之《礼说》;《春秋》则有若龚氏自珍之《春秋决事比》,魏氏源之《春秋公羊古微》,柳氏兴宗之《穀梁大义述》,洪氏亮吉之《春秋左传诂》,梁氏处素之《左通补释》,臧氏寿恭之《春秋左氏古义》,朱氏右曾之《春秋左氏传疏》,董氏斯垣之《国语正义》,黄氏模之《国语补韦》,汪氏远孙之《国语古注辑存》、《国语韦注补正》、《国语明道本考异》;《论语》则有若江氏声之《论语竢质》,程氏廷祚之《论语说》,钱氏坫之《论语后录》,宋氏于廷之《论语发微》,徐氏养原之《论语鲁读考》,包氏慎言之《论语温故录》;《孟子》则有若宋氏于廷之《孟子赵注补正》;《孝经》则有若周氏仲孚之《孝经集解》;《尔雅》则有若戴氏蓥之《尔雅郭注补正》,丁氏传之《尔雅叙篇》,钱氏坫之《尔雅释地以下四篇注》;小学则有若钮氏树玉之《说文段氏注订》,桂氏馥之《说文义证》,王氏筠之《说文解字句读》,严氏可均之《说文翼》。以上共九十四种。此外若毛氏奇龄之《尚书广听录》、《舜典补亡》、《孝经问》、《四书改错》、《圣门释非录》,阮氏学海堂本未刻,宜补刻。刘氏逢禄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学海堂本多脱误,宜重刻。又阮刻体例未免杂乱,续刻者宜以经归经,而别为《经义文抄》一书附后,以采辑诸家文集及说部书中之有涉经义者。均子高说。

《孝经》惟阮福《义疏》[一]有据。

【笺注】

[一]《孝经义疏补》十卷,阮福撰。阮福(1802—?),字赐卿,号喜斋,江苏仪征人。阮元第三子。候选郎中。《郑堂读书记》卷一:“云台师所注《曾子》十篇,与《孝经》相表里,因命喜斋撰是书,全载注疏音义原文,而以《曾子》十篇中凡可以发明《孝经》,可以见孔、曾授受大义者,悉分补于各章各句之下。既博且精,得未曾有。虽曰补疏,而实与疏全经者无异矣。即此可见家学渊源有自矣。书成于道光己丑,自为之序。”

《尔雅》:邵氏《正义》[一]、郝氏《义疏》[二]皆博大。

【笺注】

[一]《尔雅正义》,邵晋涵撰。邵氏自序曰:“《尔雅》为‘五经’之管辖,而世所传本文字异同,不免讹衅,郭注亦多脱落,俗说流行,古义浸晦。爰据唐石经暨宋椠本及诸书所征引者,审定经文,增校郭注,仿唐人正义。”是书以郭氏为主,兼采诸家分疏于下,凡郭注不详明者,又考三家《诗》、马融、郑玄之《易》注、《书》注及诸经、先秦诸子、汉人撰注之书,与郭注相为证明,采证广博,己断多可信。凡“声近之字,义存乎声”,旁推交通,申明其说,阐扬古训,辨认古文。凡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详其形状之殊,辨诸家沿袭之误,未得实见者,择从旧说,征引近古为证,不作臆创之说。清朝治《尔雅》者,当以此书及郝懿行《尔雅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最为精博,而邵氏此书则用工最为久勤。钱大昭叹其书之精,不特与邢疏优劣判若天渊,即较之唐人《诗》、《礼》正义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书搜辑较广,然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鲜有发明。

[二]《尔雅义疏》,郝懿行撰。二十卷(一本十九卷)。始撰于嘉庆四年,八年草成初稿《尔雅略义》,道光二年始为定本。每类标目之下,各有解题,阐明《尔雅》义例。每字之下,先列本字,转注假借,依次以声同、近、通、转四科相联系,以声音串训诂。主张“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考释名物,注重目验。广征博引,明辨是非。然著者于音学不精,颇有失误。王念孙《义疏刊误》、沈锡祚《义疏校补》力加驳正,罗振玉辑为《尔雅郝注刊误》一书。黄侃有手批本,亦多所匡正。道光六年《皇清经解》本及三十年陆建瀛刊单行本均为删节本。同治四年《郝氏遗书》本为足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

其释群经总义者:朱彝尊《经义考》[一]、翁方纲《经义考补正》[二]、吴陈琰《五经古今文考》[三]、冯登府《十三经诂答问》[四]、陈澧《东塾读书记》,其余尽荟萃于《皇清经解》中,此尽阮氏伯元所辑,为说经家一大统宗,学者不可不读。[五]

【笺注】

[一]《经义考》,朱彝尊撰。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分例曰存、曰阙、曰佚、曰未见。凡御注敕撰一卷,《易》七十卷,《书》二十六卷,《诗》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一卷,《春秋》四十三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二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立学共一卷,刊石五卷,书壁、镂版、著录各一卷,通说四卷,家学、自述各一卷。其宣讲、立学、家学、自述三卷,皆有录无书,盖撰辑未竟也。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其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某书作几卷。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原书序跋、诸儒论说及其人之爵里。(《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五)

[二]翁方纲读群经,有《书》、《礼》、《论语》、《孟子附记》,并为《经义考补正》十二卷。尤精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考证至精。

[三]《五经古今文考》,吴陈琬撰。陈琬字宝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有《春秋三传异同考》、《旷园杂志》。

清唐仲冕《陶山文录》卷三《大学论》:“《大学》一书,曾子一贯之传。中有‘曾子曰’者,犹孟子自作七篇而有‘孟子曰’也。其书本一篇,无经与传,亦无纲领、条目之分。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总以诚意为主。致知、格物、诚意之先事格物,即于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日用彝伦之事,由粗入精,而较然于好好色、恶恶臭之真,本末始终,先后之义,即知本而为知之至也。所谓云云者,自申其说,行文之眉目也。格致外功在未入大学,已习其内功,则必归之诚意。意非慎独不诚,特称‘曾子曰’,以明道脉相传之心法。慎独则明亲之全体,止至善之实境,各造其极,夫是之谓知本,由是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悉由诚意以明明德于天下也。格物者,矩也,物格知至,而后能絜之以亲民,亦即恕也。不诚无物,一篇之中,一气贯注,其惟诚意慎独乎?非特无格致,传并不云所谓诚意在先致其知者,亦不云所谓正其心在先诚其意者,可晓然于《大学》之真谛矣。《中庸》承戒惧慎独之端、忠恕一贯之要,而阐发诚明,至于上天之,孟子承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之戒,首辟言利之害,而得集义养气之功,各因时而立教,而岂有殊乎《大学》之宗旨哉!”

[二]《四书释地》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阎若璩撰。是编因解《四书》者昧于地理,往往致乖经义,遂撰《释地》一卷,凡五十七条。复摭所未尽为《释地续》一卷,因牵连而及人名凡八十条。复因地理、人名而及物类、训诂、典制,得一百六十三条,谓之《又续》,其他解释经义者又得一百二十六条,谓之《三续》。总以《释地》为名,从其朔也。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四百二十一条之中,可据者十之七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三]《乡党图考》十卷,江永撰。是书取经传中制度名物有涉于《乡党》者,分为九类:曰图谱,曰圣迹,曰朝聘,曰宫室,曰衣服,曰饮食,曰器用,曰容貌,曰杂典。考核最为精密。其中若深衣、车制及宫室制度,尤为专门,非诸家之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六)

[四]《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戴震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三称,东原因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作是书以正人心。上卷理十五条,中卷天道四条、性九条,下卷才三条、道四条、仁义礼智二条、诚二条、权五条,而以《答彭尺木绍升书》附之。前有自序一篇,述其书用《孟子》字义为目之故,而用韩子“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之语为归宿,其隐然以道自任,上接孟子,意可见矣。近儒之讲心性者,不知反而求之“六经“、《论》、《孟》,而尚以宋、明人语录是从焉,即当以是书为先路之导,可也。

[五]《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郑堂读书记》卷十二称理堂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羲、文、周、孔之指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惜伪疏舛驳乖舛,文义鄙俚,未能发明其万一。于是博采经史传注,以及本朝通人之书,凡有关于孟子者一一纂出,次为长编,复讨论群书,删烦补缺,裁成是疏。

[六]《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宋翔凤撰。成于道光二十年。大旨补正赵岐《孟子章句》,博征《诗经》、《尚书》、《说文》、《广韵》等书,考证名物、制度、地名、史实等,于赵注之失有所匡正。

【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江浙之开书局也,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搜罗众籍,戴子高望以书目一纸见示,采撷略备,乃当事诸君子莫有从畲议者。余穷老且病,此志终不果矣。而子高所诒书目犹在箧中,因录于此,竢后之君子。《周易》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彖传论》、《象传论》、《系辞传论》、《说卦传论》、《卦气解》、《八卦观象解》,张氏惠言之《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刘氏申受之《虞氏易言》、《补易虞氏五述》,李氏锐之《周易虞氏略例》,胡氏祥麐之《虞氏易消易图说》,姚氏配中之《周易姚氏学》;《尚书》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尚书既见》、《[尚]书说》,庄氏述祖之《尚书考证》、《尚书记》,刘氏申受之《书序述闻》,宋氏于廷之《书谱》,龚氏自珍之《尚书序大义》、《尚书马氏家法》、《大誓答问》,魏氏源之《书古微》,周氏用锡之《尚书证义》,焦氏循之《禹贡郑注释》,朱氏右曾之《逸周书补注》;《诗》则有若庄氏存与之《毛诗说》,庄氏述祖之《毛诗考证》、《周颂口义》,汪氏龙之《毛诗异义》,陈氏奂之《诗毛氏传疏》、《毛诗说音义类》,胡氏承珙之《毛诗后笺》,马氏瑞辰之《毛诗传笺通释》,朱氏右曾之《诗地理考实》,魏氏源之《诗古微》;《仪礼》则有若褚氏寅亮之《仪礼管见》,张氏惠言之《仪礼图》,胡氏承珙之《仪礼古今文疏义》,胡氏培翚之《仪礼正义》、《仪礼宫室定制考》,吴氏卓信之《丧礼经传约》,吴氏嘉宾之《丧服会通》,董氏蠡舟之《释祀》,徐氏养原之《仪礼古今文疏证》、《饮食考》,郑氏珍之《礼经小记》;《周官》则有若庄氏存与之《周官记》、《周官说》,庄氏绶甲之《周官礼郑氏注笺》,庄氏有可之《周官指掌》,沈氏梦兰之《周官学》、《沟洫图说》,徐氏养原之《周礼故书考》,郑氏珍之《轮舆私笺》,钱氏坫之《车制考》;《礼记》则有若王氏聘珍之《大戴礼记解诂》,庄氏述祖之《夏时说义》、《夏时等例》、《夏小正文句音释》,刘氏申受之《夏时经传笺》,黄氏模之《夏小正分笺》、《夏小正异义》,魏氏源之《曾子章句》、《子思子章句》,金氏鹗之《礼说》;《春秋》则有若龚氏自珍之《春秋决事比》,魏氏源之《春秋公羊古微》,柳氏兴宗之《穀梁大义述》,洪氏亮吉之《春秋左传诂》,梁氏处素之《左通补释》,臧氏寿恭之《春秋左氏古义》,朱氏右曾之《春秋左氏传疏》,董氏斯垣之《国语正义》,黄氏模之《国语补韦》,汪氏远孙之《国语古注辑存》、《国语韦注补正》、《国语明道本考异》;《论语》则有若江氏声之《论语竢质》,程氏廷祚之《论语说》,钱氏坫之《论语后录》,宋氏于廷之《论语发微》,徐氏养原之《论语鲁读考》,包氏慎言之《论语温故录》;《孟子》则有若宋氏于廷之《孟子赵注补正》;《孝经》则有若周氏仲孚之《孝经集解》;《尔雅》则有若戴氏蓥之《尔雅郭注补正》,丁氏传之《尔雅叙篇》,钱氏坫之《尔雅释地以下四篇注》;小学则有若钮氏树玉之《说文段氏注订》,桂氏馥之《说文义证》,王氏筠之《说文解字句读》,严氏可均之《说文翼》。以上共九十四种。此外若毛氏奇龄之《尚书广听录》、《舜典补亡》、《孝经问》、《四书改错》、《圣门释非录》,阮氏学海堂本未刻,宜补刻。刘氏逢禄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学海堂本多脱误,宜重刻。又阮刻体例未免杂乱,续刻者宜以经归经,而别为《经义文抄》一书附后,以采辑诸家文集及说部书中之有涉经义者。均子高说。

《孝经》惟阮福《义疏》[一]有据。

【笺注】

[一]《孝经义疏补》十卷,阮福撰。阮福(1802—?),字赐卿,号喜斋,江苏仪征人。阮元第三子。候选郎中。《郑堂读书记》卷一:“云台师所注《曾子》十篇,与《孝经》相表里,因命喜斋撰是书,全载注疏音义原文,而以《曾子》十篇中凡可以发明《孝经》,可以见孔、曾授受大义者,悉分补于各章各句之下。既博且精,得未曾有。虽曰补疏,而实与疏全经者无异矣。即此可见家学渊源有自矣。书成于道光己丑,自为之序。”

《尔雅》:邵氏《正义》[一]、郝氏《义疏》[二]皆博大。

【笺注】

[一]《尔雅正义》,邵晋涵撰。邵氏自序曰:“《尔雅》为‘五经’之管辖,而世所传本文字异同,不免讹衅,郭注亦多脱落,俗说流行,古义浸晦。爰据唐石经暨宋椠本及诸书所征引者,审定经文,增校郭注,仿唐人正义。”是书以郭氏为主,兼采诸家分疏于下,凡郭注不详明者,又考三家《诗》、马融、郑玄之《易》注、《书》注及诸经、先秦诸子、汉人撰注之书,与郭注相为证明,采证广博,己断多可信。凡“声近之字,义存乎声”,旁推交通,申明其说,阐扬古训,辨认古文。凡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详其形状之殊,辨诸家沿袭之误,未得实见者,择从旧说,征引近古为证,不作臆创之说。清朝治《尔雅》者,当以此书及郝懿行《尔雅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最为精博,而邵氏此书则用工最为久勤。钱大昭叹其书之精,不特与邢疏优劣判若天渊,即较之唐人《诗》、《礼》正义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书搜辑较广,然于声音训诂之原尚多壅阂,鲜有发明。

[二]《尔雅义疏》,郝懿行撰。二十卷(一本十九卷)。始撰于嘉庆四年,八年草成初稿《尔雅略义》,道光二年始为定本。每类标目之下,各有解题,阐明《尔雅》义例。每字之下,先列本字,转注假借,依次以声同、近、通、转四科相联系,以声音串训诂。主张“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考释名物,注重目验。广征博引,明辨是非。然著者于音学不精,颇有失误。王念孙《义疏刊误》、沈锡祚《义疏校补》力加驳正,罗振玉辑为《尔雅郝注刊误》一书。黄侃有手批本,亦多所匡正。道光六年《皇清经解》本及三十年陆建瀛刊单行本均为删节本。同治四年《郝氏遗书》本为足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

其释群经总义者:朱彝尊《经义考》[一]、翁方纲《经义考补正》[二]、吴陈琰《五经古今文考》[三]、冯登府《十三经诂答问》[四]、陈澧《东塾读书记》,其余尽荟萃于《皇清经解》中,此尽阮氏伯元所辑,为说经家一大统宗,学者不可不读。[五]

【笺注】

[一]《经义考》,朱彝尊撰。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分例曰存、曰阙、曰佚、曰未见。凡御注敕撰一卷,《易》七十卷,《书》二十六卷,《诗》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一卷,《春秋》四十三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二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立学共一卷,刊石五卷,书壁、镂版、著录各一卷,通说四卷,家学、自述各一卷。其宣讲、立学、家学、自述三卷,皆有录无书,盖撰辑未竟也。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其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某书作几卷。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原书序跋、诸儒论说及其人之爵里。(《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五)

[二]翁方纲读群经,有《书》、《礼》、《论语》、《孟子附记》,并为《经义考补正》十二卷。尤精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考证至精。

[三]《五经古今文考》,吴陈琬撰。陈琬字宝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有《春秋三传异同考》、《旷园杂志》。

[四]《十三经诂答问》六卷,冯登府撰。是书为讲学家言,以问答形式疏解经义。全书不列目,卷一为《易经》、《书经》,卷二为《诗经》,卷三为《春秋》、《仪礼》、《周礼》、《大戴礼记》,卷四为《大学》、《中庸》、《论语》,卷五为《孟子》,卷六为《孝经》、《尔雅》。书成于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之后,较之却不及钱氏。然书中亦间有可取,每一解说,征引无多,证尤简明,可备一家之言。按《两浙轩续录》卷二九:“冯登府,字云伯,号柳东,又号勺园,嘉兴人。嘉庆庚辰进士,官宁波教授。著《拜竹诗堪诗存》。《府志》:登府劬书媚学,著述等身,阮宫保元、徐侍郎士芬、李宫赞泰交皆文字至交。诗宗金风亭长,坐咏勺园,寒暑簟,或吟辔所至,兼喜倚声,尤熟掌故。中年游闽,修《盐法志》、《福建通志》,名震海峤间。”潘衍桐《缉雅堂诗话》曰:“柳东诗宗锡鬯,曾搜录曝书亭未刻稿为外集。所著经学书已刊入《学海堂经解》。《十三经诂答问》近有刻本,颇涉破碎。”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二亦曰:“竹垞翁尝欲辑《隶释》、《隶续》所载碑刻,以补潘、王两家所未及。近人多有用此意辑金石补例者,吾友冯柳东登府《金石综例》四卷为详。柳东于石经文字疏证最密,有《石经补考》十二卷,更为《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二卷,皆刻于四明学舍,以印本寄余。近著《十三经诂答问》十卷、《三家诗异义遗说》二十卷,尚未授梓。自谓诂经颇有潜研、谢山所未及。柳东著述不倦,而诂训之学尤为专门。”

[五]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于经义总则有顾炎武《九经误字》、惠栋《九经古义》、江永《群经补义》、臧琳《经义杂记》、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刘台拱《经传小记》、王引之《经义述闻》、武亿《经读考异》、《义证》。以上皆据江藩《国朝经师经义》著录所谓专门汉学者也。其实,诸家所著,每经不下数十种,有刊行而不为江氏所采者,有刊行而江氏未见者,有刊行在江氏著录之后者,有仅传其目而竟未成书者(如钱大昭《可庐著述》仅刊书名及序例,而实无成书),新名林立,卷帙盈千,充牣艺林,要其中实有超绝冠代,江河万古,自不可废。究之,主张宗旨既偏,则邪说谬言实亦不少苟。或择之不精,则疑误来学,眼目匪细,固不敢轻以相假,而弗慎取而明辨之也。”方氏立论宗旨有别于汉学家,不免扬宋抑汉。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行”疑当作“废”。

[2]《北史·儒林传》。

[3]原文此下有“及《公羊》、《穀梁》”五字。

[4]《通典》引庾蔚之注甚多。

[5]许慎:《说文解字序》。

[6]广文本刊语云:“学”下疑脱“者”字。

[7]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三《上王凤喈光禄书》:自束发受书以来,亦沉溺于俗学,而无以自振。读《尚书后案》,初骇其博辨,心怦怦然有动,后反复推考,始识其精确,心焉爱之。知研究经学必以汉儒为宗,汉儒之中尤必折中于郑氏。试操此以参考诸家之言,遇郑氏与诸家异者,毕竟郑氏胜之。八年以来,微有所知,以殊异于俗学者,皆阁下教也,其敢忘所自哉!

[8]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六:阅王西庄《蛾术篇》八十三卷,心得甚稀,而谬误处不可胜乙,又出所撰《十七史商榷》之下矣。至谓顾亭林为鄙俗,谓戴东原为不知家法,皆失之轻诋。其论小学,则谓栖字始于隋,是娄寿碑亦未之检;谓称人才为人物始于宋,是忘魏刘劭有《人物志》也。其他类此者甚多,不必悉为之辩。

[9]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问:《禹贡会笺》说颇简略,其得失若何?诸儒说《禹贡》之书及古今地理之学,求详示。《水经注》若何治法?旁参者何书为要?答:徐氏《会笺》简而甚疏,其依胡氏《锥指》以立义者,与近时桂氏文灿之书体例略同,其偶改胡氏者,多有罅漏。《锥指》体大思精,错误亦须时有,不足为病也。

[10]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卷二:《天下山河两界考》十四卷,国朝徐文靖辑。当涂人。刊本。是书详考南北北南河两戒山河分野之次。前八卷系专取《唐书·天文志》为之注释,后六卷系参取隋、宋三史加以补订。卷首给列二十四图。

[11]广文本刊语云:“异”疑当作“果”。

[四]《十三经诂答问》六卷,冯登府撰。是书为讲学家言,以问答形式疏解经义。全书不列目,卷一为《易经》、《书经》,卷二为《诗经》,卷三为《春秋》、《仪礼》、《周礼》、《大戴礼记》,卷四为《大学》、《中庸》、《论语》,卷五为《孟子》,卷六为《孝经》、《尔雅》。书成于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之后,较之却不及钱氏。然书中亦间有可取,每一解说,征引无多,证尤简明,可备一家之言。按《两浙轩续录》卷二九:“冯登府,字云伯,号柳东,又号勺园,嘉兴人。嘉庆庚辰进士,官宁波教授。著《拜竹诗堪诗存》。《府志》:登府劬书媚学,著述等身,阮宫保元、徐侍郎士芬、李宫赞泰交皆文字至交。诗宗金风亭长,坐咏勺园,寒暑簟,或吟辔所至,兼喜倚声,尤熟掌故。中年游闽,修《盐法志》、《福建通志》,名震海峤间。”潘衍桐《缉雅堂诗话》曰:“柳东诗宗锡鬯,曾搜录曝书亭未刻稿为外集。所著经学书已刊入《学海堂经解》。《十三经诂答问》近有刻本,颇涉破碎。”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二亦曰:“竹垞翁尝欲辑《隶释》、《隶续》所载碑刻,以补潘、王两家所未及。近人多有用此意辑金石补例者,吾友冯柳东登府《金石综例》四卷为详。柳东于石经文字疏证最密,有《石经补考》十二卷,更为《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二卷,皆刻于四明学舍,以印本寄余。近著《十三经诂答问》十卷、《三家诗异义遗说》二十卷,尚未授梓。自谓诂经颇有潜研、谢山所未及。柳东著述不倦,而诂训之学尤为专门。”

[四]《十三经诂答问》六卷,冯登府撰。是书为讲学家言,以问答形式疏解经义。全书不列目,卷一为《易经》、《书经》,卷二为《诗经》,卷三为《春秋》、《仪礼》、《周礼》、《大戴礼记》,卷四为《大学》、《中庸》、《论语》,卷五为《孟子》,卷六为《孝经》、《尔雅》。书成于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之后,较之却不及钱氏。然书中亦间有可取,每一解说,征引无多,证尤简明,可备一家之言。按《两浙轩续录》卷二九:“冯登府,字云伯,号柳东,又号勺园,嘉兴人。嘉庆庚辰进士,官宁波教授。著《拜竹诗堪诗存》。《府志》:登府劬书媚学,著述等身,阮宫保元、徐侍郎士芬、李宫赞泰交皆文字至交。诗宗金风亭长,坐咏勺园,寒暑簟,或吟辔所至,兼喜倚声,尤熟掌故。中年游闽,修《盐法志》、《福建通志》,名震海峤间。”潘衍桐《缉雅堂诗话》曰:“柳东诗宗锡鬯,曾搜录曝书亭未刻稿为外集。所著经学书已刊入《学海堂经解》。《十三经诂答问》近有刻本,颇涉破碎。”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二亦曰:“竹垞翁尝欲辑《隶释》、《隶续》所载碑刻,以补潘、王两家所未及。近人多有用此意辑金石补例者,吾友冯柳东登府《金石综例》四卷为详。柳东于石经文字疏证最密,有《石经补考》十二卷,更为《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二卷,皆刻于四明学舍,以印本寄余。近著《十三经诂答问》十卷、《三家诗异义遗说》二十卷,尚未授梓。自谓诂经颇有潜研、谢山所未及。柳东著述不倦,而诂训之学尤为专门。”

[五]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于经义总则有顾炎武《九经误字》、惠栋《九经古义》、江永《群经补义》、臧琳《经义杂记》、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刘台拱《经传小记》、王引之《经义述闻》、武亿《经读考异》、《义证》。以上皆据江藩《国朝经师经义》著录所谓专门汉学者也。其实,诸家所著,每经不下数十种,有刊行而不为江氏所采者,有刊行而江氏未见者,有刊行在江氏著录之后者,有仅传其目而竟未成书者(如钱大昭《可庐著述》仅刊书名及序例,而实无成书),新名林立,卷帙盈千,充牣艺林,要其中实有超绝冠代,江河万古,自不可废。究之,主张宗旨既偏,则邪说谬言实亦不少苟。或择之不精,则疑误来学,眼目匪细,固不敢轻以相假,而弗慎取而明辨之也。”方氏立论宗旨有别于汉学家,不免扬宋抑汉。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行”疑当作“废”。

[2]《北史·儒林传》。

[3]原文此下有“及《公羊》、《穀梁》”五字。

[4]《通典》引庾蔚之注甚多。

[5]许慎:《说文解字序》。

[6]广文本刊语云:“学”下疑脱“者”字。

《九经误字》、惠栋《九经古义》、江永《群经补义》、臧琳《经义杂记》、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刘台拱《经传小记》、王引之《经义述闻》、武亿《经读考异》、《义证》。以上皆据江藩《国朝经师经义》著录所谓专门汉学者也。其实,诸家所著,每经不下数十种,有刊行而不为江氏所采者,有刊行而江氏未见者,有刊行在江氏著录之后者,有仅传其目而竟未成书者(如钱大昭《可庐著述》仅刊书名及序例,而实无成书),新名林立,卷帙盈千,充牣艺林,要其中实有超绝冠代,江河万古,自不可废。究之,主张宗旨既偏,则邪说谬言实亦不少苟。或择之不精,则疑误来学,眼目匪细,固不敢轻以相假,而弗慎取而明辨之也。”方氏立论宗旨有别于汉学家,不免扬宋抑汉。

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近思录集注》等。事迹见《

【注释】

[7]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三《上王凤喈光禄书》:自束发受书以来,亦沉溺于俗学,而无以自振。读《尚书后案》,初骇其博辨,心怦怦然有动,后反复推考,始识其精确,心焉爱之。知研究经学必以汉儒为宗,汉儒之中尤必折中于郑氏。试操此以参考诸家之言,遇郑氏与诸家异者,毕竟郑氏胜之。八年以来,微有所知,以殊异于俗学者,皆阁下教也,其敢忘所自哉!

[1]广文本刊语云:“行”疑当作“废”。

[2]《北史·儒林传》。

[3]原文此下有“及《公羊》、《穀梁》”五字。

三卷,心得甚稀,而谬误处不可胜乙,又出所撰《十七史商榷》之下矣。至谓顾亭林为鄙俗,谓戴东原为不知家法,皆失之轻诋。其论小学,则谓栖字始于隋,是娄寿碑亦未之检;谓称人才为人物始于宋,是忘魏刘劭有《人物志》也。其他类此者甚多,不必悉为之辩。

[4]《通典》引庾蔚之注甚多。

[5]许慎:《说文解字序》。

[9]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问:《禹贡会笺》说颇简略,其得失若何?诸儒说《禹贡》之书及古今地理之学,求详示。《水经注》若何治法?旁参者何书为要?答:徐氏《会笺》简而甚疏,其依胡氏《锥指》以立义者,与近时桂氏文灿之书体例略同,其偶改胡氏者,多有罅漏。《锥指》体大思精,错误亦须时有,不足为病也。

王坦,字吉途,南通州(今属江苏南通)人。撰《琴旨》

[10]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卷二:《天下山河两界考》十四卷,国朝徐文靖辑。当涂人。刊本。是书详考南北北南河两戒山河分野之次。前八卷系专取《唐书·天文志》为之注释,后六卷系参取隋、宋三史加以补订。卷首给列二十四图。

[7]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三《上王凤喈光禄书》:自束发受书以来,亦沉溺于俗学,而无以自振。读《尚书后案》,初骇其博辨,心怦怦然有动,后反复推考,始识其精确,心焉爱之。知研究经学必以汉儒为宗,汉儒之中尤必折中于郑氏。试操此以参考诸家之言,遇郑氏与诸家异者,毕竟郑氏胜之。八年以来,微有所知,以殊异于俗学者,皆阁下教也,其敢忘所自哉!

[11]广文本刊语云:“异”疑当作“果”。

[8]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六:阅王西庄《蛾术篇》八十三卷,心得甚稀,而谬误处不可胜乙,又出所撰《十七史商榷》之下矣。至谓顾亭林为鄙俗,谓戴东原为不知家法,皆失之轻诋。其论小学,则谓栖字始于隋,是娄寿碑亦未之检;谓称人才为人物始于宋,是忘魏刘劭有《人物志》也。其他类此者甚多,不必悉为之辩。

[9]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问:《禹贡会笺》说颇简略,其得失若何?诸儒说《禹贡》之书及古今地理之学,求详示。《水经注》若何治法?旁参者何书为要?答:徐氏《会笺》简而甚疏,其依胡氏《锥指》以立义者,与近时桂氏文灿之书体例略同,其偶改胡氏者,多有罅漏。《锥指》体大思精,错误亦须时有,不足为病也。

[10]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卷二:《天下山河两界考》十四卷,国朝徐文靖辑。当涂人。刊本。是书详考南北北南河两戒山河分野之次。前八卷系专取《唐书·天文志》为之注释,后六卷系参取隋、宋三史加以补订。卷首给列二十四图。

[11]广文本刊语云:“异”疑当作“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