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经源流第二:经解入门介绍

群经源流第二:经解入门介绍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习经而不知经之源流,是溯典[11]而忘其祖[一],乌呼可也!兹故依经之次而分叙之,俾学者知所宗焉。《易》之源,起于伏牺[一],文王、周公、孔子因之。传者,释经之辞。[六]传即《十翼》也。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一]伏牺,与神农、黄帝并为三皇。本朝因之,上下经王注,《系辞》以下韩注,疏用孔颖达等正义。

群经源流第二:经解入门介绍

凡习经而不知经之源流,是溯典[11]而忘其祖[一],乌呼可也!兹故依经之次而分叙之,俾学者知所宗焉。

【笺注】

[一]溯典而忘其祖:犹“数典忘祖”。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谈:“晋国何以没有贡物?”谈答以晋国从来没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赏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王指出从晋的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受到王室的赏赐,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这些史实,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事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比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极度无知。

《易》之源,起于伏牺[一],文王、周公孔子因之。卦,伏牺之所画也;卦辞[二],文王之所作也;爻辞[三],周公之所作也;《十翼》,孔子之所作也。何谓《十翼》?《上彖》、《下彖》[四]、《上象》、《下象》[五]、《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文王、周公所作,古谓之《系辞》,即为经;孔子所作,皆为传。传者,释经之辞。班固云:“孔子晚而好《易》……而为之传。”[六]传即《十翼》也。

【笺注】

[一]伏牺,与神农、黄帝并为三皇。通常写作“伏羲”。清吴玉《别雅》:“虙戏、伏戏、宓戏、宓羲、庖牺、包牺、炮羲,伏羲也。”《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注:“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卦辞:说明《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筮辞。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

[三]爻辞: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四]彖传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五]象辞分《上象》、《下象》,内容为《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六]《汉书·儒林传序》:“(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一]伏牺,与神农、黄帝并为三皇。通常写作“伏羲”。清吴玉《别雅》:“虙戏、伏戏、宓戏、宓羲、庖牺、包牺、炮羲,伏羲也。”《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注:“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卦辞:说明《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筮辞。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

[三]爻辞: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四]彖传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五]象辞分《上象》、《下象》,内容为《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六]《汉书·儒林传序》:“(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一]伏牺,与神农、黄帝并为三皇。通常写作“伏羲”。清吴玉《别雅》:“虙戏、伏戏、宓戏、宓羲、庖牺、包牺、炮羲,伏羲也。”《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注:“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卦辞:说明《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筮辞。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

[三]爻辞: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四]彖传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五]象辞分《上象》、《下象》,内容为《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六]《汉书·儒林传序》:“(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陆氏《释文·序录》云:自鲁商瞿子木[一]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焚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不绝。”[二]其立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时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后汉费氏兴,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惟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唐以王注为主,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本朝因之,上下经王注,《系辞》以下韩注,疏用孔颖达正义

【笺注】

[一]商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陆氏《释文·序录》云:自鲁商瞿子木[一]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焚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不绝。”[二]其立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时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后汉费氏兴,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惟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唐以王注为主,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本朝因之,上下经王注,《系辞》以下韩注,疏用孔颖达等正义。

【笺注】

[一]商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陆氏《释文·序录》云:自鲁商瞿子木[一]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焚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不绝。”[二]其立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时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后汉费氏兴,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惟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唐以王注为主,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本朝因之,上下经王注,《系辞》以下韩注,疏用孔颖达等正义。

【笺注】

[一]商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二]《汉书》云:“商瞿授东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何。”六代也。《仲尼弟子传》作“瞿传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此处与《汉书》不同。

《书》之源,与文字俱起,孔子删为百篇。陆氏《释文》云:《书》者,本王之号令,右史所记,孔子删录,断自唐虞,下讫秦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而为之序。及秦禁学,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一]。然秦火之后,惟《书》篡乱尤甚。其立学,汉始立欧阳、夏侯尚书》,宣帝复立大、小夏侯博士,平帝欲立古文。永嘉之乱,诸家之书并灭亡,而《古文孔传》始兴,置博士,郑氏亦置博士一人。唐时惟崇尚古书,马、郑、王注遂废。本朝注疏本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而伪乱之迹,详《古今文》及《辨伪》诸篇。

【笺注】

[一]孔壁,孔子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称。《汉书·鲁恭王余传》:“恭王初好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诗》之源,起于中古。虞之《赓歌》、夏《五子之歌》[一],即《三百篇》之权舆[二]。古诗本三千余篇,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皆口以相传,未有章句[三]战国时,几为郑、卫所乱。遭秦焚书而得全者,亦以其人所讽诵[四],而不专在竹帛之故。汉时传有四家:曰鲁,曰齐,曰韩,曰毛,详见《传经篇》。其立学,前汉惟鲁、齐、韩三家。平帝时,《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亦无传者。唐惟《毛诗》郑笺立国学[五]。今注疏本,遵用毛传、郑笺、孔颖达等正义。

【笺注】

[一]《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五子之歌》,《墨子》述其遗文,《周书》载其逸事,与内外传所称无殊。且孔氏逸书本有是篇。汉儒习闻其事,故韦昭注《国语》,王符撰《潜夫论》,皆依以为说。

[二]权舆:起始。

[三]章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四]讽诵: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系。”郑玄注:“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五]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礼》之源,起于伏牺。孔疏云:“自伏牺以后至黄帝,五礼始具。”“帝王质文,世有损益。周公[代]时转浮[12]而居摄,乃曲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周衰,诸侯始僭,皆去其籍,至孔子而已不具矣。返鲁后,乃始删定。后值战国交争,秦氏坑焚,礼经崩坏特甚。汉世所传,仅存《周礼》、《仪礼》、《礼记》三书而已,然皆无全书。《周礼》本名《周官》,《冬官》独阙,《考工》乃其后补。《仪礼》一名《士礼》,《丧服》一篇,子夏实先传之。《礼记》戴德从子圣删《大戴记》为四十六篇,旧又名《小戴记》。其《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马融所加也。《周礼》、《仪礼》皆周公作,而相为表里。《礼记》则即以记为经。”[13]其立学,汉初立高堂生[14]礼博士,后又立大小戴、庆氏三家[一],新莽又立《周礼》,后汉“三礼”皆立博士,至唐则《曲台记》亡,大戴无传,学者惟郑康成注《周礼》、《仪礼》、《礼记》并列,而《丧服》一篇别行。今注疏本合于《仪礼》,注皆用郑,疏则《周礼》、《仪礼》皆唐贾公彦,《礼记》则孔颖达也。

【笺注】

[一]陆氏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兴,有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为礼官大夫。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授东海孟卿,卿授同郡后苍及鲁闾丘卿,其古礼经五十六篇,苍传十七篇,所余三十九篇,宣付书馆,名为《逸礼》。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苍曲台记》。孝宣之世,苍为最明。苍授沛闻人通汉及梁戴德、戴圣、沛庆普,由是礼有大小戴、庆氏之学。(www.xing528.com)

《春秋》本鲁史记之名,错举四时[15]而记[16]之。昭二年,韩起聘鲁,见《鲁春秋》是也。古王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而诸侯之国亦有之。惟《鲁春秋》,则孔子手定之。公羊家说,则谓孔子得百十二国[17]之宝书[18],乃修《春秋》。左丘明[19]作传。陆氏《释文序录》云:“孔子……作《春秋》……授弟子,弟子退有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而公羊高[20]则受经子夏,穀梁赤[21]则子夏门人,皆传《春秋》(高,齐人,赤,鲁人。糜信云,赤与秦孝公同时)。又有邹氏、夹氏之传,不行于世。公羊、穀梁皆传经,左氏则为记事之书而已。秦火之后,左氏传最先出。其立学,公羊最先,穀梁次之,左氏最后(陆氏《序录》云:“汉初立公羊,宣帝又立穀梁,平帝始立左氏。”)。唐则左氏行而二传渐微。至宋胡氏传出,而“三传”皆束高阁矣。今注疏本:《左氏传》,晋杜预注、孔氏《正义》;《公羊》,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者,陆氏《序录》云:“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何休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遭秦焚烬,而汉乃有古今二家之学。唐初犹行孔安国、郑康成之注。明皇于先儒注中,采其允当者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今注疏本即用明皇注,宋邢昺疏。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说[22],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后生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书,谓之《论语》。郑康成谓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汉世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家,而《鲁论语》并有章句,列于学官。至魏,何晏乃为集解,正始中上之,后盛行于世。今注疏本注用何氏,疏用宋邢昺。

孟子》七篇,古本列于诸子,自陈氏《书录解题》始以《语》、《孟》入经类,而为之说曰:“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盛曰孔、孟。”今国家设科,《语》、《孟》并重,而又列《十三经》之中。注疏本用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代,其初不详撰述名氏。陆氏《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古之注者十余家。今注疏本用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二]《汉书》云:“商瞿授东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何。”六代也。《仲尼弟子传》作“瞿传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此处与《汉书》不同。

《书》之源,与文字俱起,孔子删为百篇。陆氏《释文》云:《书》者,本王之号令,右史所记,孔子删录,断自唐虞,下讫秦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而为之序。及秦禁学,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一]。然秦火之后,惟《书》篡乱尤甚。其立学,汉始立欧阳、夏侯《尚书》,宣帝复立大、小夏侯博士,平帝欲立古文。永嘉之乱,诸家之书并灭亡,而《古文孔传》始兴,置博士,郑氏亦置博士一人。唐时惟崇尚古书,马、郑、王注遂废。本朝注疏本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而伪乱之迹,详《古今文》及《辨伪》诸篇。

【笺注】

[一]孔壁,孔子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称。《汉书·鲁恭王余传》:“恭王初好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二]《汉书》云:“商瞿授东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何。”六代也。《仲尼弟子传》作“瞿传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此处与《汉书》不同。

《诗》之源,起于中古。虞之《赓歌》、夏《五子之歌》[一],即《三百篇》之权舆[二]。古诗本三千余篇,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皆口以相传,未有章句[三]。战国时,几为郑、卫所乱。遭秦焚书而得全者,亦以其人所讽诵[四],而不专在竹帛之故。汉时传有四家:曰鲁,曰齐,曰韩,曰毛,详见《传经篇》。其立学,前汉惟鲁、齐、韩三家。平帝时,《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亦无传者。唐惟《毛诗》郑笺立国学[五]。今注疏本,遵用毛传、郑笺、孔颖达等正义。

【笺注】

[一]《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五子之歌》,《墨子》述其遗文,《周书》载其逸事,与内外传所称无殊。且孔氏逸书本有是篇。汉儒习闻其事,故韦昭注《国语》,王符撰《潜夫论》,皆依以为说。

[二]权舆:起始。

《书》之源,与文字俱起,孔子删为百篇。陆氏《释文》云:《书》者,本王之号令,右史所记,孔子删录,断自唐虞,下讫秦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而为之序。及秦禁学,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一]。然秦火之后,惟《书》篡乱尤甚。其立学,汉始立欧阳、夏侯《尚书》,宣帝复立大、小夏侯博士,平帝欲立古文。永嘉之乱,诸家之书并灭亡,而《古文孔传》始兴,置博士,郑氏亦置博士一人。唐时惟崇尚古书,马、郑、王注遂废。本朝注疏本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而伪乱之迹,详《古今文》及《辨伪》诸篇。

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点,对香格里拉市第一季度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问题

【笺注】

[四]讽诵: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系。”郑玄注:“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一]孔壁,孔子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称。《汉书·鲁恭王余传》:“恭王初好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五]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诗》之源,起于中古。虞之《赓歌》、夏《五子之歌》[一],即《三百篇》之权舆[二]。古诗本三千余篇,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皆口以相传,未有章句[三]。战国时,几为郑、卫所乱。遭秦焚书而得全者,亦以其人所讽诵[四],而不专在竹帛之故。汉时传有四家:曰鲁,曰齐,曰韩,曰毛,详见《传经篇》。其立学,前汉惟鲁、齐、韩三家。平帝时,《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亦无传者。唐惟《毛诗》郑笺立国学[五]。今注疏本,遵用毛传、郑笺、孔颖达等正义。

【笺注】

伏牺。孔疏云:“自伏牺以后至黄帝,五礼始具。”“帝王质文,世有损益。周公[代]时转浮 [12]而居摄,乃曲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周衰,诸侯始僭,皆去其籍,至孔子而已不具矣。返鲁后,乃始删定。后值战国交争,秦氏坑焚,礼经崩坏特甚。汉世所传,仅存《周礼》、《仪礼》、《礼记》三书而已,然皆无全书。《周礼》本名《周官》,《冬官》独阙,《考工》乃其后补。《仪礼》一名《士礼》,《丧服》一篇,子夏实先传之。《礼记》戴德从子圣删《大戴记》为四十六篇,旧又名《小戴记》。其《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马融所加也。《周礼》、《仪礼》皆周公作,而相为表里。《礼记》则即以记为经。” [13]其立学,汉初立高堂生 [14]礼博士,后又立大小戴、庆氏三家 [一],新莽又立《周礼》,后汉“三礼”皆立博士,至唐则《曲台记》亡,大戴无传,学者惟郑康成注《周礼》、《仪礼》、《礼记》并列,而《丧服》一篇别行。今注疏本合于《仪礼》,注皆用郑,疏则《周礼》、《仪礼》皆唐贾公彦,《礼记》则孔颖达也。

属出国留学的原因了。<

【笺注】

[一]《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五子之歌》,《墨子》述其遗文,《周书》载其逸事,与内外传所称无殊。且孔氏逸书本有是篇。汉儒习闻其事,故韦昭注《国语》,王符撰《潜夫论》,皆依以为说。

[二]权舆:起始。

[三]章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一]陆氏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兴,有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为礼官大夫。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授东海孟卿,卿授同郡后苍及鲁闾丘卿,其古礼经五十六篇,苍传十七篇,所余三十九篇,宣付书馆,名为《逸礼》。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苍曲台记》。孝宣之世,苍为最明。苍授沛闻人通汉及梁戴德、戴圣、沛庆普,由是礼有大小戴、庆氏之学。

[四]讽诵: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系。”郑玄注:“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五]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春秋》本鲁史记之名,错举四时[15]而记[16]之。昭二年,韩起聘鲁,见《鲁春秋》是也。古王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而诸侯之国亦有之。惟《鲁春秋》,则孔子手定之。公羊家说,则谓孔子得百十二国[17]之宝书[18],乃修《春秋》。左丘明[19]作传。陆氏《释文序录》云:“孔子……作《春秋》……授弟子,弟子退有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而公羊高[20]则受经子夏,穀梁赤[21]则子夏门人,皆传《春秋》(高,齐人,赤,鲁人。糜信云,赤与秦孝公同时)。又有邹氏、夹氏之传,不行于世。公羊、穀梁皆传经,左氏则为记事之书而已。秦火之后,左氏传最先出。其立学,公羊最先,穀梁次之,左氏最后(陆氏《序录》云:“汉初立公羊,宣帝又立穀梁,平帝始立左氏。”)。唐则左氏行而二传渐微。至宋胡氏传出,而“三传”皆束高阁矣。今注疏本:《左氏传》,晋杜预注、孔氏《正义》;《公羊》,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今注疏本合于《仪礼》,注皆用郑,疏则《周礼》、《仪礼》皆唐贾公彦,《礼记》则孔颖达也。

0]。(2)一国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侧重点是什么。有的国家教育投资主要在初等教育,如菲律宾等国;而许多国家更侧重投资高等教育,如中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的一个大学生的教育费用是一个小学生的12倍~16倍。当公共财政资金投资方向偏于某一类教育或教育阶段时,其他类型和阶段的教育就可能由于财政教育投资不足,而需要私人教育投资来补充。(3)私人教育支出水平经常与一国的学校种类有关。公立学校收费一般低于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和经济完全独立的私立学校,当一国学生在私立学校就学人数较多时,一般私人教育支出就较高。例如,南美洲许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就占较大比例,从而使其私人教育支出水平普遍很高。此外,学校学费的标准由谁来确定并监督,也会对私人教育支出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一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也会对该国的私人教育支出水平带来深层次的影响。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等看似是无形的,但它们比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法律具有更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其作用可以比喻为人体的“DNA”对人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对一国的教育投资及私人教育支出状况的影响更长期和稳定。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

【笺注】

《孝经》者,陆氏《序录》云:“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何休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遭秦焚烬,而汉乃有古今二家之学。唐初犹行孔安国、郑康成之注。明皇于先儒注中,采其允当者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今注疏本即用明皇注,宋邢昺疏。

[一]陆氏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兴,有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为礼官大夫。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授东海孟卿,卿授同郡后苍及鲁闾丘卿,其古礼经五十六篇,苍传十七篇,所余三十九篇,宣付书馆,名为《逸礼》。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苍曲台记》。孝宣之世,苍为最明。苍授沛闻人通汉及梁戴德、戴圣、沛庆普,由是礼有大小戴、庆氏之学。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说[22],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后生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书,谓之《论语》。郑康成谓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汉世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家,而《鲁论语》并有章句,列于学官。至魏,何晏乃为集解,正始中上之,后盛行于世。今注疏本注用何氏,疏用宋邢昺。

《孟子》七篇,古本列于诸子,自陈氏《书录解题》始以《语》、《孟》入经类,而为之说曰:“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盛曰孔、孟。”今国家设科,《语》、《孟》并重,而又列《十三经》之中。注疏本用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代,其初不详撰述名氏。陆氏《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古之注者十余家。今注疏本用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春秋》本鲁史记之名,错举四时[15]而记[16]之。昭二年,韩起聘鲁,见《鲁春秋》是也。古王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而诸侯之国亦有之。惟《鲁春秋》,则孔子手定之。公羊家说,则谓孔子得百十二国[17]之宝书[18],乃修《春秋》。左丘明[19]作传。陆氏《释文序录》云:“孔子……作《春秋》……授弟子,弟子退有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而公羊高[20]则受经子夏,穀梁赤[21]则子夏门人,皆传《春秋》(高,齐人,赤,鲁人。糜信云,赤与秦孝公同时)。又有邹氏、夹氏之传,不行于世。公羊、穀梁皆传经,左氏则为记事之书而已。秦火之后,左氏传最先出。其立学,公羊最先,穀梁次之,左氏最后(陆氏《序录》云:“汉初立公羊,宣帝又立穀梁,平帝始立左氏。”)。唐则左氏行而二传渐微。至宋胡氏传出,而“三传”皆束高阁矣。今注疏本:《左氏传》,晋杜预注、孔氏《正义》;《公羊》,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者,陆氏《序录》云:“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何休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遭秦焚烬,而汉乃有古今二家之学。唐初犹行孔安国、郑康成之注。明皇于先儒注中,采其允当者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今注疏本即用明皇注,宋邢昺疏。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说[22],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后生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书,谓之《论语》。郑康成谓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汉世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家,而《鲁论语》并有章句,列于学官。至魏,何晏乃为集解,正始中上之,后盛行于世。今注疏本注用何氏,疏用宋邢昺。

《孟子》七篇,古本列于诸子,自陈氏《书录解题》始以《语》、《孟》入经类,而为之说曰:“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盛曰孔、孟。”今国家设科,《语》、《孟》并重,而又列《十三经》之中。注疏本用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代,其初不详撰述名氏。陆氏《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古之注者十余家。今注疏本用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