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功交际的5种法则: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成功交际的5种法则: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情况严重到霍尔曼决定开车两个小时亲自到产地去跟业主当面讨论。霍尔曼抵达农场时,场主出去查看作物了,农地潮湿泥泞,霍尔曼借了双橡胶长靴,走到田里去找到那个人。霍尔曼以关切的口吻问道。接着霍尔曼满怀同情仔细聆听对方付出的辛劳:今年花了多少时间在作物上,这几年的不景气,以及他对市价的不满意。霍尔曼完全了解对方的处境,农场主日子不好过。霍尔曼表达了他个人的关切之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也并非易事。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许多人因此自以为是地推衍出“己所欲、施于人”这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事实上,己所欲的事,对方不见得会接受。不少被称为老好人的人,本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是替他人着想,不会增添他人麻烦的亲切行为,孰知骨子里,却是将自己的想法硬塞给他人。

世间有不少好人,之所以成为他人敬而远之的人物,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在要求别人的时候,请回头自省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好好想一想。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然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你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

试着忠实地使自己置身在他的处境。

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因为“若对原因发生兴趣,我们就不太会对结果不喜欢。”而且,除此以外,你将可大大增加你在做人处世上的技巧。

“暂停一分钟,”肯尼斯·古地在他的著作《如何使人们变为黄金》中说,“暂停一分钟,把你对自己的事情的深度兴趣,跟你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作个比较。那么,你就会明白,其他人也正是抱着这种态度!于是,跟林肯及罗斯福等人一样,你已经掌握了从事任何工作的唯一坚固基础——除了看守监狱的工作之外;也就是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接受别人的观点。”

纽约州汉普斯特市的山姆·道格拉斯,过去常常说他太太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整修他们家的草地、拔除杂草、施肥和剪草上。他批评她说一个星期她这样做两次,而草地看起来并不比四年前他们搬来的时候更好看。他这种话当然使她大为不快,因此每次他这样说的时候,那天晚上的和睦气氛就给破坏无遗了。

在参加了讲习班以后,道格拉斯先生体认到他过去几年来真是太愚蠢了。他从来没有想到她整修草地的时候自有她的乐趣,以及她可能渴望别人为她的勤劳而夸赞她几句。

一天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她太太说她要去除草,并且想要他陪她一起去。他先拒绝了,但是稍后他又想了一下,跟她出去,帮她除草。她显然极为高兴,两个人一同辛勤地工作了一个小时,但是也愉快地谈了一个小时的话。

自那以后,他常常帮她整理草地花圃,并且赞扬她,说她把草地花圃整理得很好看,把院子中的泥土弄得好像水泥地一样平坦。结果是:两个人都更加快乐,因为他学会了从她的观点来看事情——就是所看的事物只是杂草也一样。

如果你试图去纠正别人,那些人就会以为你是在指责他们错了,他的某些做法不对。而所有人都有这种习惯:他们会去反对这种指责,并且设法来证明他们没错,他们是正确的。因为在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越发地被关注。在你试图纠正他们之前,这只是一种趋势,但现在,这已经成为他们的行事原则。在试图去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实质上已加强了那些你本不想看到的行为动机。

如果你希望你的生活中有些变化,就去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改变那些你自己的可能改变的东西吧。

一家承销澳洲产品的霍尔曼公司外销部门主管大卫·霍尔曼,有一次碰到了一个很难办的情况,他得通知供应产地一个坏消息,大豆外销价格比预期的跌了五成。

这通电话的反应正和他所预期的那样,对方吓坏了。情况严重到霍尔曼决定开车两个小时亲自到产地去跟业主当面讨论。

霍尔曼抵达农场时,场主出去查看作物了,农地潮湿泥泞,霍尔曼借了双橡胶长靴,走到田里去找到那个人。

“你还好吗?”霍尔曼以关切的口吻问道。

接着霍尔曼满怀同情仔细聆听对方付出的辛劳:今年花了多少时间在作物上,这几年的不景气,以及他对市价的不满意。

霍尔曼完全了解对方的处境,农场主日子不好过。霍尔曼表达了他个人的关切之情。却没想到——出乎霍尔曼的意料——他还没有提起收购价格,对方就说:“你看得出来你真的对我很关心,而且了解我的处境。我愿意接受你提出的价钱,只希望不久情况会好转,我们两人都会好过一点。”

因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吧!这是处理难办的情况最好的办法。

就商业界来讲,对顾客服务的重视,已是生死攸关的一件事,不能等闲视之。对某些公司来说,可能指的是令顾客更舒适的设施或提供更健康的菜单,这些都不成问题,一定能办得到。

然而,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意见箱填满了意见,或有人寄抱怨函来再做处理,显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永远要比顾客先走一步,比顾客想得更多。精明的领导人永远要领先想到顾客下一步会需要什么——也许是几个月后、几周后,甚至几天之后。这些都必须基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了解一切,而不再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虽然目前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商业出版物令人目不暇接,举凡杂志、书籍、电脑资讯、传真报告、内部传讯等等什么都有。马丁·艾德斯通却认为这些出版物并没有提供商业界人士所真正需要的实用资讯。他说:“这些出版物多少都提供了一些消息。可是,它们从不具体告诉你如何与员工相处,或如何降低成本,它们会讨论保健问题,但从来不能深入探讨。”这也是艾德斯通创立董事会报道公司的最初的动机。

其实这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得到。它只是由一位真正的领导人不断地问自己:“顾客对我们公司的评价如何?顾客下一步还会有什么需求?”

只要用这种方式去做,随便哪一个领导人都能从中获益。

北欧航空总裁简·卡森说道:“过去一年,我们共运送过上千万的旅客,平均每位跟我们公司大约5位员工接触过。每次接触时间平均15秒。所有这些关键时刻,都决定了北欧航空公司能否成功。”

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也并非易事。比如提问题,你提出的虽然都是些简单的问题,但关键是:得由你来提出。你可以在任何场合提出,包括工作、家庭或社交场合都可以。如此一来,你就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了解一切了。

在谈话当中,你可以了解到:对方有过何种人生经历?他希望得到什么?他希望避免什么?他需要服务的顾客对象为何?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接触?

不同的领导对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主题一定会重复发生。然而,不论什么是真正的答案,重点并不是要我们事事都遵循对方所要的,而是真心诚意地试图了解他人真正的需求,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对方。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只要你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你就会大功告成。”

康宁公司高级主管大卫·路德一直到收到一封愤怒的抱怨信,才使他相信他自以为是的好点子,不见得会得到顾客的认同。当时路德在英国工作,康宁公司正在做各方面的顾客调查,而这一封回函是毫不留情的。“康宁公司糟糕透了!”对方写道。

路德采取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一定会采取的行动,他找到了投诉者,并请他到办公室来谈一谈。那位写信者在仓库工作,而仓库中正堆满了康宁的货品,路德问他:“康宁公司什么地方糟糕?”

“那是因为你们贴的标签。”

路德立刻恍然大悟:“啊!我明白了,你一定是把别家跟我们搞混了。我们的标签是电脑印制的,上面显示产地、仓库暗码、公司暗码、日期,反正一切你想知道的都在上面了。”

那人问道:“年轻人,你进过仓库吗?”

路德回答:“进过啊!事实上,我在仓库工作了10年呢!”

“你进过我管的仓库吗?”

路德承认他从来没有去过。

那人说:“跟我来!”

于是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仓库。路德发现货物堆得比他在美国的仓库高出许多。实际上,较高的几层要比路德的脑袋高出很多。(www.xing528.com)

仓管人员指着最上面的一层给他看。他说:“我们把康宁公司的货物放在那上面,我看得清标签上的字吗?”

路德只得承认:“不行,我真的看不见。”

仓管人员说:“这就对啦!看不见嘛!”

这才是他写“康宁公司差劲透了”的原因所在。

路德那天可真的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他说:“你一定要深入顾客的公司内部去了解情况。想一想一个仓库管理员的工作,一下这个人要这个,一下那个人又要那个。那么,你自然就理解他为何抱怨了。”但是,如果你不去开口问,你肯定无法发现问题。

作为领导,想要与你的员工、顾客、家人或朋友建立更成功的人际关系吗?那么,请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一切吧!

SGS汤普生公司副总裁比尔·马尼拉说过:“未来对领导人的需求只有越来越殷切。不论你是清洁工或接待人员,你都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如果你还以为某种职位会让你有驾驭他人的权威,那也是过去的历史了。你别无选择,必须开始以他人感兴趣的事作为领导的起点。”

马尼拉注意到,一旦公司领导层开始了这样的改变,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他说:“如果你学会以部属的关切点为出发点,那么你们就是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了。你们才能开始有真正开放的对话。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或是只想自己的需求。想想别人的需求,再想想问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更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

这样做,在你个人的人际关系上也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凤凰城的一位成功企业家维恩·朗说道:“最近我四岁的小孙子乔丹来跟我们夫妇共度一晚。乔丹早上起来时,发现我开着电视看新闻,同时又在读报。他见我并不专心听新闻,就想看卡通片。

“乔丹说:‘爷爷,要不要先关掉电视,你才能一心看报?’我觉察出他想看卡通片,于是我说:‘可以关掉,或者看你想看的节目。’

“转眼之间,他找到了遥控器,立刻转到卡通片的频道。他只有四岁,却会想:‘爷爷想要什么?然后,我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利密特公司的乐娜品牌市场部副总裁芭芭拉·海伦对这条原则运用自如。由于她的工作是零售业,对她来说,“其他人”指的是她的顾客。

海伦认为其实整个过程在顾客步人商店之前就开始了。她说:“在一些大商场中,我们的店常有70英尺长的橱窗,所以顾客平均有8.5秒的时间决定是否要走进店来。”那决定性的一刻乘上几百万次,就决定了乐娜店是否能够成功。正如海伦所说:“我们只有8.5秒的关键时刻。”

那些成功的推销员都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活动中,哪怕是在一个一两分钟的电话里,他们也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转换:从一个索取者转换为一个付出者。

一直在困境里挣扎着的推销员,他们总是卖不出东西,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索取者。在一个电话的开始,他们就开始向对方表示歉意,不断地奉承拍马。他们会为在电话里占用了对方的时间而不停地说对不起,然后再要求去拜访对方,让对方看一看产品。当对方看商品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为要向对方收款而深表歉意。从头到尾,他们都一直在扮演着一个索取者的角色。当然他们也讨厌他们正在进行着的工作,因为有谁会愿意整天向别人索取呢?又有谁会愿意为他们自己的存在而不停地向别人说对不起呢?

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其实是一个付出者,而非一个索取者。他对这一点非常地清楚,从打出第一个电话时起,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他有许多可以付出的东西。从一开始,他就已经预见到了他的成功,已经计划着一次卓有成效的面谈了。而在他们会面时,他会进一步阐明产品及服务的优点。

他明白,这次会面将决定和客户的合作前景。因为他从来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他向他的客户提供有趣的和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他们的客户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会给他的客户在许多商业问题上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总之,他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生意上给出郑重承诺,同时它也是客户们的真诚的朋友。而其他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成功的推销员明白这一点,自己的存在意味着奉献。他喜欢去和别人建立联系并最终和别人签订合同。这些活动会给出一个公平的价格,并提供优质的服务。事实上,他付出的东西他它所承诺的要多,他的客户总是能得到超值的服务。甚至是再填写一份账单时,他也感觉到那是一种奉献行为。所以他喜欢他的工作,喜欢和别人交往,这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的营销量会远远地高出他的同伴,这也就理所当然了。

很多人很难做出这种付出,因为他们从没尝试过无条件的付出。他们当然也付出过,但那种付出事实上只是一种交易。在付出的同时,他们开始忧虑,开始担心,“我能得到什么回报呢?”真正的付出者是从来不会去担心回报的问题的,因此,真正的付出者充满着自尊。他们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并不依靠别人丰厚的回报给他带来欢乐,在付出的同时,他就已经体验到幸福与快乐了。而这些幸福与快乐是付出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

一旦我们明白,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已经开始学到了游说别人的细微的技巧了。

一旦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劝某人做某事来使我们快乐,我们就可以学会怎样很好地去游说他人了。如果我们想去做某件事,那么在做这件事时,我们就能得到乐趣。如果我们自己从内心里认定了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奋斗过程,就会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没有人比赫胥黎更加深刻地理解游说的技巧了。而且幸运的是,他还把这个技巧概括成了一句简单的话:

“劝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他本来就要做的工作,不会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在这句简单的话里,有很多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很好地思索与学习。劝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他本来就想要做的事,这种轻而易举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秘密是那些推销员早就明了的。而那些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得心应手的人也不会不知道这个秘密。

有一次在人际关系培训及研讨班上,一个妇女举手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我丈夫做任何我想让他做的事。”

于是,整间屋子的人都安静下来,他们都非常好奇地听着。

“你是怎么做的呢?”我问她。

“很简单了,当我想让他做什么事的时候,我就去想办法让他觉得做那件事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想法。”她说。

所有人都笑了。但事情就是这样,赫胥黎的那句话也正是这个意思。每一个人都有许多他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许许多多的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如果我们明白了他们的这些梦想,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要求与他们的梦想联系起来,把我们的要求嵌入到他们的梦想里去,这样人们彼此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如果我知道哪些是你本来就希望去做的,我就能很简单地把我想做的与你想做的事结合起来。我们会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的想法,如果我们可以放松一点,相互开放,我们就可以发现并理解彼此的想法。我们可以把一些想法稍稍调整,变成我们共同的想法。

如果我对你的愿望不甚了了,我也就不知道什么会使你感兴趣。如果我对你的梦想一无所知,我又怎么能有机会去说服你做某件事呢?

成功的推销员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初次谈话中,他会特别地注意倾听而不是自己去滔滔不绝地讲。相反地,不成功的推销员总是太关注自己要说的东西,而不是去倾听。

太关注于自己的表达的人不可能真正地去说服一个人。因为他们不能很快地与对方关联起来。所以我们常常被别人拒之门外。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去追寻梦想,而是在从自我的焦虑中寻求一种解脱。

在个人问题变得极为严重的时候,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也可以减缓紧张。澳洲南威尔斯的伊丽莎白·诺瓦克过了六个星期而没有付出买汽车的分期付款。“在一个星期五,”她报告说,“负责我买车子分期付款帐户的一名男子打电话来,不客气地告诉我说,如果在星期一早晨我还没有缴出一百二十二块钱的话,他们公司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周末我没有办法筹到钱,因此在星期一一大早接到他的电话的时候,我听到的就没有什么好话了。但是我并没有发脾气,我以他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我真诚地抱歉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而且由于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过期未付款,我说我一定是令他最头痛的顾客。他说话的语气立刻改变了,并且说我根本不是令他头疼的顾客。他还举出好几个例子,说明好些顾客有时候极为不讲理,有的时候满口谎言,更常有的是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见面。我一句话不说,让他吐出他心里的不快。然后根本不需要我请求,他说就算我不能立刻付出所欠的款额也没有关系。他说如果我在月底先付给他二十元,然后在我方便的时候再把剩下的欠款付给他,一切就没有问题。”

明天,当你请求任何人把火熄掉,或请求他买你的产品,或请求他捐出五十元给红十字会之前,何不暂停一下,闭上眼睛,试着从别人的观点仔细想一想整件事?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他应该这么做?”不错,这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能使你结交到朋友,得到更好的结果:减少摩擦和困难。

“在会见某人之前,我宁愿在他办公室前面的人行道上多走两个小时,”哈佛商业学校的唐哈姆院长说,“而不愿贸然走进他的办公室,脑海中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他——根据我对他的兴趣及动机的认识来判断——大概会怎么回答。”

这段话太重要了,为了强调它的重要,在些再重述一遍,

“在会见某人之前,我宁愿在他办公室前面的人行道上多走两个小时,而不愿贸然走进他的办公室,脑海中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他——根据我对他的兴趣及动机的认识来判断——大概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之后,只学到一件事——经常从别人的观点上来思考,以及从你自己和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如果你从本书中只学到这一点,你将很容易证明它是你生活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