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居民不同年代教育费用变化研究

城镇居民不同年代教育费用变化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杂费和书本文具费是个人学校教育支出的主体部分,因此调查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个人的学校教育投资状况。图5-1 不同年代人群缴纳的学校教育费用变化情况图示初中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大专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读大专的学校教育支出费用已经比较高,之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虽有所降低,但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增长,到2007增长到7600元以上。以各群体正常接受本科教育的时

城镇居民不同年代教育费用变化研究

同期群研究(cohort study),也称作世代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这里的同期群(cohort)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共有一种显著经历的一群人,通常指同龄人群体[6]。本研究在对中小学家庭教育投资调查问卷中,依靠学生家长回忆方式,调查了家长从小学到大学本科(对一部分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调查对象,截至本人的最高学历)缴纳的学杂费和书本文具费数额;同样,对大学生教育投资调查问卷中,依靠学生回忆方式,调查了本人从小学到大学本、专科缴纳的学杂费和书本文具费数额。由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杂费和书本文具费是个人学校教育支出的主体部分,因此调查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个人的学校教育投资状况。

学生家长出生年代分布在1940年之后至1980年之前,根据经历相似程度划分为6个代际群体;被调查的大学生出生年代为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他们被划分为1个代际群体。总共划分出7个代际群体。第一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40~1950年(用U40~50表示,以下的代际群体出生年代也是用U加出生年代的下标来表示),大多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接受教育,且绝大多数人的最高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第二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51年~1960年,大多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接受教育,绝大多数人的最高教育程度为专科及以下。第三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61年~1965年,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接受教育。第四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66年~1970年,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接受教育。第五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71年~1975年,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接受教育。第六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76年~1980年,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末接受教育。第七个代际群体出生于1981年~1990年,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接受教育。

把不同年代人群接受各级教育时缴纳的学校教育支出数据排列起来,再根据他们的受教育时期,就可以比较不同年代学校教育支出费用的变化情况。比较遗憾的是,调查数据缺失了1971年~1975年人群接受本科教育和1976年~1980年人群接受专、本科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数据,不过对本研究作出趋势判断影响不大。不同年代学校教育支出数据通过图5-1形象地描述出来:

(1)小学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把各年代人群按照出生年代,以大多数人正常接受小学教育的年份(以平均7岁入学,小学6年)进行推算,U40~50至U81~90各群体分别代表1950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75年、1976年~1980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90年和1991年~1995年接受小学教育[7]。上述各年代小学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分别为176元、110元、120元、97元、137元、96元、673元。数据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小学学校教育支出有所降低,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基本稳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了数倍的增长。

图5-1 不同年代人群缴纳的学校教育费用变化情况图示

(2)初中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以各年代人群大多数人正常接受初中教育的年份(以平均13岁入学,初中3年)进行推算,U40~50至U81~90各群体分别代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接受初中教育。上述各年代初中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分别为222元、195元、187元、154元、305元、609元、981元。由以上数据显示的初中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轨迹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初中学校支出有轻微下降趋势,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而且增长趋势比较迅猛,一直持续到21世纪。20世纪80年代末比80年代初翻了一倍,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比80年代末翻了一倍,2000年前后又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长60%以上。

(3)高中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以各年代人群大多数人正常接受高中教育的年份(以平均16岁入学,高中3年)进行推算,U40~50至U81~90各群体分别代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7年前后接受高中教育。上述各年代高中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分别为226元、521元、551元、343元、884元、1986元、1958元。数据表明高中学校教育支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比50年代有了相当幅度的增加(增加了一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保持稳定,20世纪80年代还有一段时间有所下降,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更快的速度增长(80年代末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58%,比70年代增长了60%),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该时期比80年代末又增长了125%),之后支出水平就保持基本稳定。

(4)大专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以各年代人群大多数人正常接受大专教育的年份(以平均19岁入学)进行推算,U51~60人群在70~80年代接受大专教育,U61~65人群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接受大专教育,U66~70人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接受大专教育,U71~75人群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接受大专教育,而U81~90人群是在2000年之后接受大专教育的。上述各组人群缴纳的学校教育费用分别为:4174元、2230元、2150元、3609元、7657元。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读大专的学校教育支出费用已经比较高,之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虽有所降低,但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增长,到2007增长到7600元以上。(www.xing528.com)

(5)本科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以各群体正常接受本科教育的时间(19岁入学)推算,U61~65人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接受本科教育,U66~70人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接受本科教育,U81~90人群是在2000年之后接受本科教育。上述人群各自负担的学校教育支出分别为506元、694元和7213元。虽然中间缺少了两段时间的数据,但其变化趋势仍比较明显。本科学校教育支出由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不足1000元的较低水平,飞速增长到2000年之后7000元以上的高水平。

从各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支出进行比较来看:在1949年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本科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支出水平相对较低且基本稳定,但其后都有了快速增长且支出水平比以前时期相比是其数倍;专科的学校教育支出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相对很高,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又得到大幅度增长。在增长速度方面,小学、初中、大专的增速相对平缓,尤其是小学学校教育支出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是下降的;高中和本科的增长速度更快,增长幅度更剧烈。各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支出一般表现出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升高的规律,但专科的学校教育支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是大大高于本科的学校教育支出(以上变化见图5-1)。

是什么原因和历史背景导致了各类学校教育支出出现了上述变化呢?首先,小学、初中的学校教育支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下降,是新中国教育理念、体制、政策变迁的结果。从1949年至1959年新中国强化了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提高人民教育水平的理念,提出了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目标。为此,国家采取了实现这些理念、目标的政策和措施,对旧教育中的所有公办学校、教会学校、私立学校进行接管、接收和改造,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和识字运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国家力量对教育的全面控制,扩大教育的目标也因此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8]。由于国家对教育的全面控制和取得了绝对的支配地位,各级教育都被纳入国家办学和集体办学的轨道,国家为了扩大受教育面(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降低了小学和初中的学杂费,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此使得那个历史时期的小学、初中的学校教育费用一直较低。

其次,高中和本科教育的个人学校教育支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甚至是免费教育,也与当时国家发展战略与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它与小学、初中学校教育支出的变化原因又有不同之处。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任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这就需要数量庞大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优秀人才匮乏,必须发展精英教育(当时主要指高中和高等教育,因为那时高中毕业生就算高学历人才)。为更多、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对普通高中只收取较低水平的学杂费,对高等教育不收取学杂费。而且普通高中按一定的比例(1952年为总人数的30%)、工农速成中学和高等学校的全体学生都享受国家助学金[9]。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87年前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由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

第三,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校教育支出开始增长。对于这一时期各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支出增长的原因,正如本书第四章中所论述的那样,国家对教育部门和学校向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收费采取了默许和尝试的态度、政策,表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为扩大学杂费征收范围和数量,允许学校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名目的“乱收费”;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补偿理论为依据而快速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学费标准[10]。同时,私立教育(在中国也称为民办教育)的发展,也使得接受民办高等教育的个人学校教育支出快速提高[11]

第四,把各年代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支出进行比较,基本上呈现出随教育层次的上升学校教育支出也在增加,但高等教育阶段的大专和本科之间存在着例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读大专的学校教育支出都数倍于读本科的学校教育支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那一段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实行了事实上的“双轨制”——除以升学考试录取分数线为入学标准(以本科生为主体)之外,一些高校还可以录取线下若干分数以内的需要缴纳较高费用的委培生、自费生(在相当历史时期内以专科生为主体)。这些以缴纳较高费用换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群体基本上以社会优势群体的子女为主,他们以权力、关系、金钱来谋取当时非常稀缺的高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十几年以上)。它可以看作是当时社会地位较高的利益集团在教育领域内通过“合法”的政策为自身进行的谋利行为,并因此使当时通过高等教育途径的社会流动机制,在竞争性流动之外还有了相当比例的赞助性流动成分。

第五,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支出都呈现了全面、快速地飞跃式增长。与以往历史阶段相比,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外部原因推动着学校教育支出的飞速增长。主要包括:一是教育的市场化倾向发展迅猛,高收费的学校教育类型在教育总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公办改制学校、民办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代表),这些学校收取的各种学校费用和其他费用(如择校费)水平比其他学校要高许多倍;二是许多学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严重缺乏办学资金和教师的工资、福利资金的来源,致使它们只能将办学经费的缺口部分地转由学生家庭来负担;三是学校间、学生间教育竞争加剧,学校为了提高声誉、升学率等竞争筹码,不惜花费重金购建校舍、建设各种设施、招聘优秀师资、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和强度(如补课、建立特长班和各种竞赛班),在学校不能完全承担上述高额费用的情况下,其中许多资金只能由学生及家庭负担;而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升学竞争的需要,也愿意增加学生的学校教育支出。在以上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各级教育的学生学校教育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支出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但如此,学生学校教育支出还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状况;国家、社会、个人(家庭)对教育的理念和态度等方面的变迁情况紧密关联着,并使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的学校教育支出水平和方向不断发生着重大的、方向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