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居民教育投资的差异状况也是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它要回答下述问题:不同地区居民的教育投资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怎样,差异情况是怎样变化的或者说差异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等。
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不同地区(以省、市、区为单位)的家庭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同上文相同,该项目代表广义的教育支出)和人均教育支出为主要变量;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个人家庭收入、消费支出与教育投资关系密切,所以将不同地区的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考察变量;为了反映这些变量的发展变化情况,选择2005年、2000年、1995年三个年度的截面数据进行变化分析。此外,也采用分城乡进行分析的方法。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2001年、1996年版。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情况,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的复杂研究对象,而且能够清晰、方便地认识它们的异同。对此难题,本研究考虑如果能把相似的地区归成类,处理起来就大为简便,所以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化。聚类分析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目的在于使类间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8]。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中的分层聚类方法来对全国28个省(市、区[9])进行聚类分析,将2005年、2000年和1995年的各省(市、区)人均消费支出、教育支出、各省(市、区)2005年与2000年、2000年与1995年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文教支出增长率、教育支出增长率作为分析变量;将各省(市、区)作为标识变量。聚类计算采用的聚类方法是最长距离法,距离计算选择欧氏距离,对原始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变换。根据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和同一次聚类分析的每阶段聚类结果,都显示将各地区分成三类是稳定解。分层聚类的聚类过程可以用一个树状图(Dendogram)表示出来,根据该树状结构图可进行不同的分类处理[10]。本研究的分层聚类树状图如图3-4所示,在图中距离为12的地方往下切,就能够得到如下三个类别的分类结果:第1类{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第2类{江苏,福建,天津,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内蒙古,吉林,甘肃,陕西};第3类{河北,安徽,青海,宁夏,贵州,云南,新疆,湖北,四川,湖南,广西,海南}。按照这一分类结果,将计算得出的28个省(市、区)三个年度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文教支出、教育支出和相邻年度增长率的具体数值列到表3-7中,并计算出每一类地区的上述指标平均值。同时,对3类地区的上述指标的均值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和均值差异的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3类地区在所有指标平均值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聚类分析的结果较好。均值的多重比较显示了3类地区之间哪些指标存在差异、差异的显著性及差异的大小(见表3-8)。
图3-4 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和增长速度的分层聚类树状图
说明:2000年和1995年的四川和重庆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因西藏数据缺失,未列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版、2001年版、1996年版。
表3-7 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和教育支出及其增长率变化状况的分类比较
表3-8 对3类地区城镇居民2005年、2000年、1995年消费和教育支出及增长率均值的多重比较(LSD法)(www.xing528.com)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检验结果表明:(1)第1类地区与第2类地区之间在三个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的绝对值也在扩大。1995年、2000年、2005年,第1类地区比第2类地区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2568.74元、3635.60元和5580.07元,人均教育支出分别高81.79元、236.72元和406.03元,但两类地区之间在这三个年度的消费支出增长率、文教支出增长率和教育支出增长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第1类地区与第3类地区在这三个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上也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的绝对值也在扩大。在这三个年度中,第1类地区比第3类地区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2226.30元、3557.36元和6172.39元,人均教育支出分别高47.76元、216.04元和521.44元。2005年与2000年相比,三类支出增长率第1类地区都高于第3类地区,且存在显著差别;而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三类支出增长率中的教育支出增长率第1类地区要显著地高于第3类地区,其他支出增长率无显著性差别。(3)第2类地区与第3类地区在这三个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方面虽然有从低到高的变化,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1995年的教育支出上,第2类地区还比较显著地低于第3类地区,相差34.03元;而到2005年第2类地区就显著地高于第3类地区,高出115.41元,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支出上第2类地区由不及第3类地区变化到显著超过了第3类地区。这种变化是由于增长率的差异形成的,2005年与2000年相比,在3类支出增长率上第2类地区都显著高于第3类地区;2000年与1995年相比,第2类地区文教支出增长率要显著地高于第3类地区,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增长率比较显著地高于第3类地区[11]。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1类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水平都非常高,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地区,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增长率属于高增长类型,这与第2类地区差不多,显著高于第3类地区;第2类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不高,消费支出增长率较高,教育支出近几年较高,教育支出的增长率也属于高增长类型;第3类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不高(接近第2类地区),教育支出近几年较低,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增长率都属于低增长类型。
通过计算、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教育投资状况反映出了下列现象和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水平和能力,对本地居民的平均教育投资的影响是显著的,基本呈正向影响关系。比如: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和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的居民教育投资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区,且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这种格局,更重要的是它们仍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中的东部地区城市居民,除了河北和海南之外,都属于教育支出较高且增长较快的第2类地区,多数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属于教育支出较低且增长较慢的第3类地区。因此,个人家庭教育投资较少的地方在今后可能更少,教育投资较多的地方今后可能会更多——这种“马太效应”已经在城镇居民的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上显现出来,并可能会继续发展。这影响着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居民在享有的家庭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可能获得的教育成效、甚至个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等方面,在未来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如果考虑到不同地区居民享有的其他教育资源,如国家、社会和学校教育投资的差异,这个问题可能就更加显著。回顾第二章表2-4的数据,它揭示的就是各地区每个当量在校生占有的学校教育经费,如果也按照分层聚类分析所确定的三类地区划分,分类别计算其平均值,结果表明第1类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为3205.75元,第2类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258元,第3类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为930.92元,三者之比为3.4∶1.3∶1。这说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高的地区和城市,一般来说其他教育投资也同样高,这种累加效应进一步扩大了不同地区的个人在教育资源、教育条件和机会上的差异,“马太效应”更加被强化和放大。
(2)从计算数据中还反映出另一个现象,即各地区城镇居民的个人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并不完全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的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一一对应,或者说是其完全的翻版。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第2类地区中也包括许多经济并不发达,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并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如属于中部地区的山西、黑龙江、江西、河南、吉林和属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它们之中既有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都不高,但教育投资很高的地方,如陕西2005年人均教育支出为701.82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教育支出都不太高,但近一段时间里教育支出高速增长的地方,如甘肃、河南和山西,三地区2005年比2000年教育支出增长率分别为91%、80%和77%,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57%的水平。这些现象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支出的水平和变化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当地居民的收支水平影响之外,极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产生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教育传统、民风民俗等,特别是当地占主流的对教育的观念和认识、心理和态度等社会群体意识,这些深层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如前面列举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都是在中华文明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在许多历史朝代都是人才辈出、文教发达,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和民风,因此这些地方的人们比较重视教育投资是顺理成章的。此外,像吉林、黑龙江等地方,很长时期里也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当地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可能更深刻,所以导致这些地区在经济并不太发达、个人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的条件下,教育投资却较高或增长较快。
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比城镇要低得多,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2005年人均文教支出为295.48元,只及当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水平的27%(或者说城镇文教支出是农村的3.71倍)。各地区农村居民文教支出与各地区城镇居民文教支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计算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01,显著性检验表明相关系数非常显著(P<0.001),这表明我们用各地区城镇的家庭文教支出差异就可以很好地描述各地区农村居民文教支出差异,只不过是比城镇文教支出差距的绝对值相应缩小了73%左右。当然,家庭文教支出的城乡差异倍数在不同的地区也有轻微差别,城乡差异在3倍以内,差异相对较小的地区有(从低到高排列)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江苏、北京、山东、黑龙江、江西;城乡差异在4.5倍以上,差异相对较大的地区有(从低到高排列)广西、河南、广东、新疆、贵州、重庆、青海、西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