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书面成就测验相比,操作测验的情境一般更难控制和标准化,准备与实施更费时间,评分更困难。一般说来,测验情境越接近实际操作条件,评定中面临的问题就越多。下面以劳动技术课为例,简要阐述编制操作测验的基本步骤。
(一)详细界定要测量的内容
操作测验所要测量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认并准备完成作业所需适当的材料、工具、设备、程序等。
2.按规定的程序实施操作,如使用工具、操纵设备、进行测量、实验、修理、制作等。
3.设计或制作出一种成果,如制图、设计、配置实验设备、制作实物等。
(二)选择适当的操作情境
在确定操作情境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性质,有些理论性较强的导论课程,也许只需进行书面操作测验。其次,要考虑教学顺序的安排,如对排除机械故障进行测验,可以先进行书面测试,找出可能的故障,再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要考虑实际条件的限制,如时间、费用、设备、实施、评分等因素。第四,要考虑测验情境中特定任务的限制,如对急救技能进行测试,就不可能用伤病人员为对象,以免出现不可控制的现象。因此,在准备操作测验时,常常要就这些因素进行权衡,力图获得最真实的情境。
(三)明确描述测验的情境及要求
在确定操作内容、操作情境后,下一步工作便是撰写操作测验的指示语。指示语应当明确说明要求完成什么任务、在什么条件下实施、判断的依据等。以工作样本测验为例,指示语应当包括下列要点:
1.测验的目的。
2.设备与材料。
3.测试程序,如设备条件、所需的表现、时间限制等。
4.评分方法。(www.xing528.com)
指示语可以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取决于指示语的复杂程度。提供指示语的目的是使测试条件尽可能保持统一和标准化。
(四)准备评价操作的观察与记录量表
操作过程与结果的评价都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公正的判断。因此,准备操作评价的工具是指事先编制好观察与评价所需的量表。
常用的量表是核查表或评定量表。这些量表通常包括一组规定的程序、步骤或行为及评价等的基准,评价者根据观察,记录下规定行为是否出现,并对操作的质量做出相应的判断。
操作成果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工作样本比较的方法。研究表明,人们做绝对评价时不如相对评价那么准确。但如果提供具体样本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可做出精细得多的区分。工作样本比较方法的基本程序为:
1.先选出一系列(20个或更多)好坏不一的实际工作样本。
2.请几位教师按整体质量排列这些工作样本,从中选出几位评分信度高的教师。
3.计算出各工作样本的平均序次,从中选出(5~7种)质量不同的样本作为实物量表。这些样本应具有较高的评分者信度(即评分者的意见较为一致)。
4.对教师使用量表进行必要的培训。把学生的作品与这些质量水平基准作比较,评分者便可做出比较可靠的评价。
(五)确定评价操作技能优劣的基准,根据基准进行评判
国外对操作基准的研究比较深入,常用的基准包括:速度(时间要求)、准确性(允许的误差大小)、操作顺序与步骤的规范性、成果数量、成果质量、材料合理使用(是否节约、不浪费)、注意安全操作等。在学习与培训前期的评价一般更加强调准确性、规范性、安全性等要素,能熟练操作时的评价则比较强调速度、数量、质量等元素。评判的等级一般采用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
我国对操作评价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评价基准比较简单,主要针对操作的过程,一般按照熟练程度来分等。如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水平通常分为:能够识别(看演示,能判别操作程序的正确与否),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学会(能独立、正确地进行操作),熟练(独立、正确、有条理、迅速地进行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