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评价:对课堂梳理的启发

教学评价:对课堂梳理的启发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评价什么”的问题上,主要从学科评价特点和重点评价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操练提示教学风格的常见类型1.启发型这种风格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体系都体现出引导、点拨、鼓励和启发。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进展和有意义的成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教学评价:对课堂梳理的启发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由于评价工具使教学目标得到了具体化,从而有利于教师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我们知道,测验和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另外,还会了解到,有些教师用不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应付测验,尤其是高利害测验。任课教师应该学会评判某种测验准备活动是否:

(1)从教育的观点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2)从伦理的角度来看符合教育者的最佳利益。简而言之,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要。

四、怎样评价教师必备知识

“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教师们需要做的就是必须认真、仔细地思考这两个问题。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承认他们的教育活动容易受到一些教学定势因素的影响。教师们通常都会发现今年的教学比去年的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他们仍在运用去年旧的教学方法,而没有引进任何新的教学方法;在评价方面也是这样,因为继续运用去年的判断题比再去设计新的题目类型要容易得多。

总之,教师应该仔细考虑“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越多,就越有可能避免各种评价问题的出现。

教师还应该熟悉教学目标的三个分类领域:即认知、情感运动能力,教师要能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三个方面。这样在参加关于教学目标的一些会议时,不至于因为一无所知而显得太迷惘,即使是略知一二,对教师们也是有帮助的。

此外,教师还应该知道少量宽泛的教育目标,这对于决定评价什么是很有帮助的,而太多具体的目标只会使他们变得困惑,对教学和评价没有什么帮助。另外,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包含相关内容标准的文件。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必须认真做出要评价什么的决定,然后根据这些决定来评价学生。

章末小结

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解决教师应该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的问题。教师想通过评价得到什么样的推论,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在“评价什么”的问题上,主要从学科评价特点和重点评价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重点从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学科着手分析。

实务操练

请你分别列举出两种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实例,并简析这两种不同教学风格的特点。

操练提示

教学风格的常见类型

1.启发型

这种风格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体系都体现出引导、点拨、鼓励和启发。魅力在于善于启发、巧妙设疑、巧妙点拨、巧妙迂回。能放得出,又能收得拢。诱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

2.善导型

这种风格教学实现了由“讲学”到“导学”的转变,教师由善“教”者转变为善“导”者。

3.民主型

这种风格突出教学民主,强调师生关系协调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用民主的方法同学生一起研讨教学目的;用民主的方法和学生一起研究教学内容;用民主的方法和学生一起选择教学方法。

4.表演型

艺术只有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才具有魅力。同理,只有寓理于情,寓文于形,情感奔放,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有高超的表演才能,他们那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教态,传神的手势,宛如一场精彩的演出引人入胜,这种艺术表演特色的教学就是表演型教学风格。

5.情感型

情感型也叫做感染型。它的特点是教师善于用丰富激越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6.训练型

这种类型的风格是教师善于运用“练”。课堂上练习当头,精心设计练习,巧妙地以练带讲,以读论读。训练型的风格,不是搞无效的重复性练习,也不是信手拈来盲目训练,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多层次有坡度的训练。这种风格总是实实在在、稳扎稳打地进行。(www.xing528.com)

相关思考

1.在什么样的教育情境下,教师不用考虑评价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并做出解释。

2.假设要求你对于“一个教师应该怎样决定评价什么”的问题给出最好的答案,你将怎样回答?

3.假设要求你对于“一个教师应该怎样去评价他想评价的内容”这一问题给出最好的答案,你将怎样回答?

相关链接

现行课程评价之批判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如在学生评价方面,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学生综合学力考察、学生质量综合评定、形成性评价等内容的探索,开展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的改革,部分地区在升学考试中还实行了加入特长考试、口试、面试、实践操作考查等的尝试;在教师评价方面,强调从德、能、勤、绩多方面开展教师评价工作,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性;在学校评价方面,强调从学校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学生状况与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定,有的地区还进行了办学等级评定的尝试,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进展和有意义的成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微观的、分散的,没有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触及和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现状,使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我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下面有二份材料,第一份是一个初一学生的日记,第二份是一个“差生”的心理告白,仔细读来,发人深思。

一位初一学生的日记

4月11日 星期五 晴

最近,我们开始了期中考试。在4月9日(星期天),我们考了外语,但不理想。外语本是我的强项,可这次只得了94分,错了2道听力和2道选择。就连外语最好的同学也只有99、98分。在10日,大家又考了语文,但是也不怎么样,基础和阅读扣分在5分以内的几乎没有,结果全班被语文教师骂了一通。还好我只扣了2分,好像是全班扣得最少的一个,就是不知作文扣多少,大约扣个6、7分吧。今天的数学最好,得了100分。不过全班有11个呢,也算不了什么太好。

“差生”的心理告白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通过这二份材料,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确实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地反省和彻底的改革了。

我们认为,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如学生学业成绩、教师工作业绩、学校的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者相对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一,预定目标是评价的惟一参照标准,评价的对象是与预定目标密切相关的教育结果,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被评价的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进而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第二,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追求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在这里,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两者截然分开,相互对立。

第三,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因而其基本的方法论特征就是强调“量化研究”,强调将预定教育目标以可以观测或测量的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即是其典型代表。

作为当代课程评价的最初形态,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在教育评价科学化进程中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因而在课程评价实践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但这种评价取向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只关心活动结果的价值,忽略了产生这一结果的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如果说这种取向的评价对于人的一些较低层次的行为活动来说还比较有效的话,那么,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物性化、简单化了。在这里,人被当作没有感情需求、没有情绪反馈的冷冰冰的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交流和理解,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于是对抗、弄虚作假频频发生,评价变成了“贴标签”,失去了它应有的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有人说这种取向的评价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惟独忽略了人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