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愈发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将具体的培养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逐渐积累的教学案例中总结反思以求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一)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策略引导学生思辨,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的表现诠释着换种教学方式,教师就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思想者。
1.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老师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大家增强思考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谈自己的观点。这种气氛的改变说明教师要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多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要用微笑和带有亲和力的语言拉近师生彼此心灵的距离,使思维产生有效的“共振”,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教师课下有时和同学们交流,为什么现在愿意思考回答问题了?有的同学说通过自己思考问题、看书或者上网寻找答案,发现原来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有的同学说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得来的答案理解的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记;有的同学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自己主动参与其中,避免发困,感觉上课时间过得挺快;有的同学认为课上大家积极发言,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非常有趣。
2.学生敢于质疑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在老师有效的提问和追问下,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开始敢于质疑文本提出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班里有一位同学,平时很少发言,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竟然主动发言,而且一鸣惊人,质疑文本中的观点“人生得意须尽欢并不是真正的欢”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陆续参与到探讨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质疑中自由驰骋。课上个别同学的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是能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出来就值得表扬,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也是需要在不断训练中逐渐培养。课下和同学们交流,他们觉得老师变得爱笑并且容易接近,允许提问的时间比以前多,所以有什么话也敢跟老师说,有问题也敢问,即使问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给予更多的是鼓励,自己也更爱学习语文课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思辨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学生开始更加深刻、灵活、牢固地掌握新知识,熟练、定出路独立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形成高层次的质疑能力。思路决定眼界决定境界。良好的质疑力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文本去挖掘内涵,批判质疑作者的真正思想,领悟诗歌的主旨。教师在课堂中一步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在有方向有目的的指引下使学生展开探究的翅膀充分地自由发挥思维,从而找出问题的实质。同学们在探究中互相补充,将李白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同《将进酒》进行群文比较,再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探究诗仙李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们的观点也给老师带来了思维上的启迪,促使老师乐于充当组织者和旁观者,引领大家共同探究。教师时刻鼓励学生深思细究,大家的研究热情得到了极大地调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3.师生讨论热烈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引导和启发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引领着课堂的进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评判文本中的观点。学生虽然在思维方面存在着不够严谨、深刻等问题,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小组的成员,仍然勇于从高中生的视角做出评判,热烈地参与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品评,关注评判能力的发展,鼓励学
生深思熟虑后善于评论问题,逐渐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对话教学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课上引领学生参与讨论是培养评判能力的突破口。在讨论的氛围中,学生们都各抒己见,互相切磋,有时某个人的观点在瞬间就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交流探讨,老师成了旁听者。通过大家一起研讨,学生们扩大了知识面,个人的观点得到升华,逻辑思维更加缜密,思路更加宽阔,观点也更加趋于严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讨论的机会和平台,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热烈的讨论气氛促进了学生更加积极深入的思辨。
(二)教学反思
教师在感受收获的喜悦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反思,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思考总结,不断改善提升教学方法,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思考与审美应需平衡(www.xing528.com)
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很迷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之间做到平衡。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离不开对于诗歌中情感的解读,但是过多注重文本中意象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似乎又远离了文本深刻的人生观启示内涵。思考能力与审美能力之间的交叉有时令高中生分辨不清,课上有时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们不知如何回答。将课堂反应情况跟资深语文教师交流后,再结合课上的情况,意识到主要是因为学生连续问了几个问题,问题之间没有关联,重点不突出,同学们被搞糊涂了,不知道应该是从思想层面回答还是从审美情感层面回答。教师经过反思后觉得以后再向学生提问需要简明扼要,每次只提出一个问题,重点引领学生思维发展而非审美感受。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一问一得,而不是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抛给学生,向学生施加思考问题的压力,要使学生通过回答重点问题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
2.质疑误区需合理纠正
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但是不能一味地否定,要批判吸收。对于课上同学们积极提出质疑的表现感到很欣慰,同时又深刻体会到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思维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充实提高自己,只有当教师的眼界和知识储藏量大于学生时,才能更好地调控即兴生成的课堂。高中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课上,同学们对诗人李白的评价褒贬不一,对诗歌的解读各有千秋。有的学生认为李白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而已,并不认为他有多么伟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适度质疑,首先要肯定长处和优点,不能认为质疑就要全盘否定批判一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质疑。
3.探究的深度有待提升
探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浅尝辄止,因高中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有些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被搁置一旁,没能及时地拓展查阅课外资料,进行深入探究。课前教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学生们在下课之后便无暇顾及,未能达到预期的深入解读。教师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前布置探究任务,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这样有助于课上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能深度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不能问一些肤浅的问题,要在有限时间内合理提出真正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4.评判标准需适度把握
学生发言之后需要老师适时地指导评价,对学生的观点做出公正理性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旁听。当个别学生的观点较为狭隘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判观点的标准。评价也要因人而异,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全部表扬肯定,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深度发展思维。评判观点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逐渐将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思辨轨道。
【注释】
[1]李建生.高中作文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85.
[2]鲁迅.拿来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5.
[3]鲁迅.拿来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5.
[4]鲁迅.拿来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5.
[5]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