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动去接受,而应该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理解阅读,对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评判,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思维发展规律和所教学科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人,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即时的课堂生成实施相应教学策略。
(一)启发思考,促使思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亲历知识的思考过程和思维的发展,在漫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来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营造宽松氛围
美国教育家库姆斯认为,人本主义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创造自由和谐、活泼生动、鼓舞人心、充满关怀的教育氛围,为学生营造虽有挑战但充满活力与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教师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一步。教师积极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促使学生们认真思考发现探究,进而具有批判和创造精神。语文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不以分数高低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接受并迎接全新的挑战,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和时间,让大家都能各抒己见阐述观点。教师要使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敢于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中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教师在教授《鸿门宴》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探索的兴趣,可以特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氛围,课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扮演刘邦、项羽、张良等人,穿上古代的服装和鞋子,模拟文本中人物的说话语气进行表演,生动再现《鸿门宴》中的情景。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同学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思考氛围更加浓厚。而严肃紧张的教学气氛会令学生们的精神得不到愉悦和放松,语文课上不敢积极发言,不敢针对文本提出问题,更谈不到批判质疑,影响求真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愿意接受学生的批评指正虚心学习,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时刻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宽松的氛围下,学生们的思维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过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好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的兴趣,鼓励大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
2.增强思考意识
杜威这位来自美国的教育家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新事物是在对旧事物不断否定中产生的。20世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每个学习动作可以分成八个阶段,其中动机阶段是第一阶段,也即是思想意识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确立思考意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某教师在讲到《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时,同学们发出了很大的嘘声,老师立刻抓住机会,增进学生探索热情,鼓励同学们思考问题,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那么这到底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还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呢?或是二者皆有之或有第三种第四种解读?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致,都想探个究竟,纷纷思考起来。某教师在讲授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讲到别里科夫“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都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这个人太古怪了,太有意思了。老师看到这种场面,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别里科夫为什么那么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结婚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什么渴望?如果他真的结婚了,是否真的走出“套子”了?
思考意识决定思考能力,高中生的思维潜力巨大,在及时引导下他们的思考意识会增强很多,进而会促使思辨能力的提升,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鼓励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增强思辨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弘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一言以蔽之:“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
3.培养思考习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在学生养成自发的主动思考习惯之后,有助于未来的独立学习与探究。他认为如果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师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并容易忘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主动去发现,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评价对比,解决新问题,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思考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好习惯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促进思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时,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思考“丁香”被赋予了什么深层次含义,作者笔下的“丁香”象征了什么,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不能单纯从意象表面去理解文本。
叶圣陶曾经指出学习语文的本旨便是将一切方法化为习惯。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习惯于“乐于发现和思辨”为根本教学追求。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使思考变成一种兴趣,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要做到使学生习惯性地“在阅读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思维才能进一步发展。”
(二)引导质疑,促进思辨
孔子曾经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预先设计好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并进一步追问,进而使学生做到自主提问,有效提升学生质疑的思维品质。
1.展开合理追问
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惯性影响下,创新和质疑受到限制,教师也迫于应试教育压力考虑进度,很少给学生创造机会去质疑,实际上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过去“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质疑机会和自主权,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挥和放松,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展开合理的追问,在思维碰撞中提高思辨能力。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王诺指出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能够敢于向任何类型的权威提出质疑,并且具体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钱梦龙老师在他的“六步教学法”——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中指出“质疑环节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5],教师要根据即时的课堂生成进行追问。
韩愈曾经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一个能够善于创造质疑空间,合理展开追问,能够根据学情进行顺向、逆向或迂回提问的伯乐,并引领学生解疑、释疑,使学生们在解决疑难问题中一步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和主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的精神,遇到问题反复追问,促进学生不断地提高思辨能力。
2.提倡自发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思辨能力从学会自己会问问题开始。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会自发提出能够引发思考探究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质疑,盲目地怀疑。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思考不是源于回答问题,而是来源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洞悉表面挖掘实质,提出有深度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意象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文章标题、关键句、关键段、首末句、文章逻辑思路、情感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问题。某教师在讲到《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一出场时便夸奖林黛玉是个天下极其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看起来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像是老祖宗身边嫡亲的孙女,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提出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问道:“王熙凤不认识林黛玉,为什么刚一见面就用了大量语言夸她?”教师表扬了这名学生并带领大家一起认真思考这个疑问。深入分析之后,学生们发现王熙凤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奉承老祖宗,因为她知道老祖宗最喜欢最惦记这个外孙女。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只夸这一个人,邢夫人、王夫人、迎春姐妹等岂不会挑理?要皆大欢喜,一个都不能得罪,于是她说“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通过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深入分析追根到底,我们能够判断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又敢说话的重要人物。通过这样的质疑分析自问自答,将王熙凤的人物性格特点就分析出来了,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内涵。某教师在讲授庄子《逍遥游》时讲到“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不求功名利禄的逍遥自在的超脱思想,他启发人们超越自我、平和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烦恼抛在脑后,置之度外,看淡世间万物,快乐地度过自己的人生。”这时,有学生马上提出疑问:“老师,庄子的逍遥思想在现实中可能实现吗?”老师肯定了学生能够自主发问的意识和习惯,并引导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教育家希伯特曾经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能够就学科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想知道“为什么”和探索“怎么办”,这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原则。英国的剑桥大学一直把“鼓励怀疑精神”奉为教学宗旨。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具有积极提问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找到探索的方向。教学中要逐步训练学生课堂主人公的意识,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自发提问,养成积极提问的意识,训练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三)鼓励探究,深入思辨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深究,主张学生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深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探究求细,挖掘内涵。鼓励学生在语言和文字运用过程中进行探究,敏锐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单文细读探究(www.xing528.com)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特别强调主动学习和发现探究的重要性,提倡要使学科的基本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自己的思想世界。
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遇见祥林嫂时,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只见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本来是一个比男人还要力气大还要能干的勤劳纯朴的女人,此情此景下是什么原因使其沦落为乞丐?而另一边却是完全相反的热闹景象“杀鸡,宰鹅,买猪肉……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仅限于男人……”穷人的凄惨境遇与富贵人家的热闹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烘托出旧社会背景下不同阶层贫富差别的巨大不平等境况。通过探究文本,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我们会发现作者是想借此抨击旧社会迷信礼教、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婆婆思想守旧、蛮横霸道,把她绑了卖到深山里以换取小叔子娶媳妇的礼钱和生活费,这件事也成为她悲惨生活的开端。文中通过进一步对祥林嫂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可怜的祥林嫂在生命垂危之际唯一企盼的是死后魂灵的宽恕和寄托。“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她走近了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从这里我们能够分析出封建思想长期以来的毒害已经导致祥林嫂麻木不仁,丧失自我。教师最后引导同学们思考探究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还是刘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的命?还是说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通过一步步探究文本细节,研究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内在联系,挖掘出问题的根源,祥林嫂的死因并不是某个人或某句话这些表面现象造成的,而是那根深蒂固的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阅读单一文本时要力求在逐步探究细节中理解主题,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核心思想。要想读懂并真正领会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做到分析得深和细,再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把握作品实质,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结论,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下一翻探究苦功的。
2.整书拓展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1中提出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通过阅读全书整体把握书中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对于故事中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要反复品味探究,发现文中的思维闪光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梳理小说脉络,研究主旨和文学价值。在教学实际中,存在学生阅读片面、阅读量小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要学好语文,光学教材中的选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拓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这就需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教材,找准拓展点,注重整本书知识点的渗入,做到融会贯通。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整本书阅读有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更好地探究主旨,拓展升华,解决文本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讲授作家沈从文《边城》时可以建议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翠翠等的性格特点的整体认知与理解。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到《边城》通过对湘西一带特有的淳朴民风以及青年人爱情的描写,引发人们对于人性淳朴中的鲁莽与理性对待生活的思考。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整本书——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此深入了解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退的完整过程,从古代社会世态百相中感悟封建统治阶级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整本书阅读,延伸思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主动的分析与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而探究实质。进行恰当的推理判断,避免片面笼统的分析问题,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质疑,打破思维的僵化,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理性的生活,理性的思辨。
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走进文本,展开整本书阅读的各种拓展探究活动,溯源求真,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群文比较探究
群文阅读,就是根据议题甄选一组具有一定关联性特点的文本,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感知、整合归纳、分析总结、阅读评鉴等活动,以探究达成一定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最明显的特点是阅读内容由点延展为线、面、立体空间,建立了立体、紧致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能力,在多文本的人文滋养中,探究正确的道德认知与方法论,凝练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大连市二十四中学的孙胜男老师曾经在“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上对于群文阅读课做出过大胆的尝试,论坛上讲了一节题目为《群文阅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公开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上回顾了三篇散文《泥泞》、《求乞者》《山路》的内容情感,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比较解读了这三篇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面对苦境的不同态度,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体会人生中或跋涉、或一个人坚强独行、或呐喊、或达观、或求索,或寄情山水的苦难观,汲取人生的力量,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师生结合这些散文的解读共同探讨文章中深思处、质疑处,或是豁然开朗处,共同感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即面对困难时要树立乐观、坚强、执着的价值观。课上,学生们的思维被激发得更加全面、立体,孙老师为参会的各校教师们展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做了出色的教学示范,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受到评课的教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酌情借鉴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学习唐代诗歌,感受古代社会生活和古人的情感世界,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学习并交流探究李白《蜀道难》、杜甫《杜甫诗三首》、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李商隐诗两首》这几首唐代诗歌的异同,加深印象。文中所选的四位诗人虽然均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但因成长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生经历不同,仔细探究后学生会发现风格和情感侧重各有不同: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洒脱飘逸;杜甫的诗歌苍劲凝练、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歌浅切平易、明畅通俗;李商隐的诗歌深刻细腻、形象生动。诗歌的共同点是都有唐朝人民生活的缩影,反映着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都能让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唐朝的气息,感受到唐人深邃的思想。教学中也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例如鲁迅的《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三篇课文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议题,深刻认识探究鲁迅的批判思想。
群文阅读侧重于通过文本的纵横比较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通过一定的策略鼓励学生探究问题,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老师提炼的议题,进行比较,找到读物情节上、结构上、观点上的异同,形成自己的理解,更注重了学生自我个性思维的发展。在群文阅读比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
群文阅读通过制定相应的阅读规程,让学生逐步养成群文阅读习惯,自觉运用群文阅读思维,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如何在多文本阅读中辨识提取,比较整合,批判创新,提升常态阅读能力和探究求深能力。
(四)训练评判,升华思辨
通过演讲、对话讨论、辩论等评判训练,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可以听到同伴和对方的理解与分析,拓展思维,学会明辨是非,学会透彻明了地阐明观点,增强自己的评判能力。
1.课前演讲互评
演讲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语言交际活动。为了使自己的演讲更加具有逻辑性、可信性、独特性,演讲者需要在演讲之前缜密地思考、评估、分析、判断,这对培养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标在学习要求中指出高中生需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演讲不只是内容的表现,更是思维的反应。课前演讲互评可以有效地提升理性诉求,锻炼思辨思维,提高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
2.课上对话讨论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教师需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补充借鉴,在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同学们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有了均等的参与机会,这正是思辨思维所要达到的宽容、平等的最大化程度。在师生、生生对话过程中,质疑、分析、解释、评价、调整、规范等一系列思维能力都在有限时间里涌动起来,并通过讨论解决了全部或部分问题。新课标在学习要求中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教师要积极创设自由讨论式的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思辨,在畅所欲言中达成思辨。
3.课后组织辩论
开展辩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本来思维,形成思想的摩擦与碰撞,有利于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辩论不但可以促进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还有助于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逻辑性的阐述观点。辩论可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反驳别人,合理质疑,深入思考批判吸收,反思中构建自己的观点。辩论的主题多种多样,文本中具有思辨性质的问题都可以用来展开辩论。例如:对于《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观点的辩论;《陈情表》关于忠孝的辩论;《游褒禅山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说辞辩论;《逍遥游》里庄子道家思想中体现的人生观等话题进行辩论。结合文本中人物特点和故事背景阐释原因,使学生借助辩论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得出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也可以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培养自己的思辨意识。例如:有关校外补课有无必要的话题等等。通过组织辩论,延伸思考,含糊不清的观点逐渐变得清晰可见,思维品质越来越优化,思维质量有效提高。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探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评价判断,避免片面笼统的分析问题,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质疑,打破思维的僵化,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理性的评判,理性的思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辩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具体的探索事物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进行理论评判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思维所强调的求真、公正和反思可以很好地促使我们理性地评判,不盲从,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对于高中生来讲十分重要,对未来的发展非常有益。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辩论发生在双方情感上、思维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觉的相互融合中。辩论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是在自主、探究中创新思维的过程。辩论交锋能够磨炼思维,促进思维的系统性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更加具有长效性。辩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是很好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渠道。辩论成员之间互相倾听、讨论、研究、思考,历经思想的互补和互动,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