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书将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认识
1.发挥鳃鱼效应,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艺术要求“活”,“活”字就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性上。语文教学切忌包办,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发地爱上写作。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可以从“鳃鱼效应”中得到许多有益启示。“鳃鱼效应”原指用鳃鱼来激发沙丁鱼机体活力的方法,现多指在一个组织活动中,引入那些头脑灵活、富有朝气的年轻生力军,会带动整个团体,从而敦促全体成员齐心协力的一种措施。现阶段的写作教学,学生惧怕写作,对写作了然无趣,导致写作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写作尖子们的“鳃鱼效应”,以优带后,唤醒学生的创作情感,萌发主动创作的欲望。
每个班级通常都有喜欢创作且文采不错的写作尖子,他们有的在各类作文比赛中有所斩获,有的在校内外刊物上刊登过文章。这些写作尖子,如同活力四射的“鳃鱼”,具有激发“沙丁鱼”不停游动的先天优势。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发挥尖子们的“刺激”作用。第一,教师可以积极表彰他们的作文成绩,以触动班上其他成绩稍差的学生,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形成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与奋进意识。第二,作文评改时,朗读、印发写作尖子的优秀作品,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和赶超的榜样。第三,学校、年级每学期定期开展作文竞赛,或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级作文竞赛。在竞争中争取优胜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性,学生尤甚。因此,以此类活动为轴心,对优胜学生加以奖励,进而充分带动学生整体的写作热情,能将群聚效应逐步扩大,最终形成班级良性的写作氛围和合理的写作空间提升运作模式。第四,充分发挥校内文学活动社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敦促成员积极发挥“鳃鱼”作用,激发其他学生产生浓厚的创作兴趣,促使他们对写作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
2.教师身体力行,制定长期的思辨能力培养计划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应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促使其“生长”,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有序的知识建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认识,立足于学生实际,制定科学有序、长期有效的思辨能力培养方案。首先,语文教师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置于与写作技巧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便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一个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长期计划。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会因学生的年级变动引起教师授课班级的变化,因此,为保证教学计划施行的连续性,教师在制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长期计划时,应考虑到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范畴。在这个时间范畴里展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写作训练,可以使教师的指导能够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持续、稳定的作用。时下所进行的新课程,就为教师长期写作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方向。
(二)学会论辩,掌握理性思辨的规律方法
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学生具备了某一方面的智能,也就具备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解和分析问题,进行创作的能力。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中,要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不同智力类型优势的学生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思辨能力提升的要领,从而更好地养成思维习惯。以此为构想,本书从议论文写作教学入手,将教给学生的三种思辨方法直接应用,以检验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1.透过现象看透本质,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世界纷繁复杂,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因推果、由形观神地审察事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面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否则,看问题就会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与模考作文,不难发现材料作文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在材料作文的写作当中,如何正确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审题立意时,如果能围绕材料给出的事实或结果的成因进行冷静而客观的分析,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往往就是材料的立意所在。
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把握事物正反两面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包含以下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文学家王籍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蝉噪”“鸟鸣”的声响与山林的幽静形成一组矛盾,二者无疑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蝉噪”“鸟鸣”的声响势必打破寂静,而山林要幽静就定要排除声响;但二者却又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没有“蝉噪”“鸟鸣”便反衬不出山林的幽静,同样,不是山林幽静,“蝉噪”“鸟鸣”也不会声声入耳,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反观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妙用,不难发现把握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尽快从材料纷繁的角度中突围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从而达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
3.分析问题辩证全面,切忌陷入片面性、绝对化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产生片面、狭隘的错误。对此,尤其要注意作文审题立意上的局部把握与整体观照。对于给出的材料,我们要从宏观上理解内容,把握材料的总体方向。另外,还需对局部细节进行微观上的把控,逐段逐句揣摩文意,理清材料结构和蕴含的内在逻辑,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句。以研究者给学生布置的两次议论文写作为例。第一次是上文中提到的“乌鸦模仿老鹰抓羊”的作文。作文材料有三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层介绍乌鸦模仿老鹰抓羊这件事,第二层是牧羊人与孩子针对这件事给出的两种相左的看法。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得知,材料的关键在于牧羊人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但文章笼统写谁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不行,一定要整体考虑“乌鸦模仿老鹰捉羊”这件事,既可以写乌鸦盲目模仿,也可以肯定乌鸦敢于追求的精神,还可以对这两者进行理性辨析,论辩量力而行的重要性。(www.xing528.com)
(三)系统积累,使善于思辨成为习惯
1.课内课外,双向积累素材
多元智能理论所研究的“智能”,指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和进行产品、劳动创造的智能,超越了传统智能理论仅把语言、数理逻辑能力定位智能的核心,促使智力走出书本,与社会实践产生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受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系统的素材积累可以从课内和课外入手,双管齐下。课内方面,可以通过课内阅读,即对教材中出现的课文展开阅读,把优秀课文内化为写作素材的方式实现。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却时常无视这种提取素材的方式,舍近求远,无形中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了许多障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汲取习作之米,化用课文中熟悉的典型素材进行文学创作,更能增强文章论证的深刻性与严密性,写出质量上乘的佳作。因此,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是很有必要的。
课文中的素材虽经典,但毕竟篇目有限,因此还需利用课外阅读和对周遭事物的细心观察,全方位、多层次地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除指导学生对课外素材分门别类、做好笔记,在特定情境中灵活使用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质兼美、思想深刻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古典名著、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书目以及贴近日常生活的当代佳作。当然,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读”,读的同时还要对优秀段落和语句进行摘抄和片段反思,集腋成裘,百川归海,才能真正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在此基础上展开辩证分析,提高思维水平。
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一种前人经验的累积,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认知视野,来获取更加独特的心灵体验素材,提升善于观察、思考客观事物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实际上也是在强调生活的积累,强调“活书”教益的重大。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锐利的双眼,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生活中自有取用不尽的鲜活素材。为此,学生应多观察、多参与、多思考。从作文的角度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感受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材料。另外,也要注意学思结合,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观察如果脱离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观察真正的发现意义。
2.一事一议,重视片段写作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强调“为理解而教”,还把“理解”与“知识”进行对比。“知识”只是对某件事情有所了解,仅限于知道;“理解”就不单单指掌握了静态的信息,而是还可以运用这些信息展开分析,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学生了解了某些信息后,能够将其内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为智能而教”。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虽不如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某些事情直接、深刻,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个人微信账号、腾讯QQ账号和微博账号等,获取新闻大事件以及评论、社论等资讯信息越来越便捷、迅速,学生也乐于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但是,仅把这些资讯信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加以利用,不免有些可惜。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些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国家大事、社会现象等,让学生就此事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写一段针对某一现象的小评论或是小随笔,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因素,既锻炼了文笔,又能提高思维认知能力。
3.开展辩论,实现以说促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而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才能真正被内化。因此,学习必须与情境化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对既定辩题或社会热议事件的辩论活动,营造思辨色彩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选择辩题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高中生心理、年龄特点,且容易引发论辩的题目,引导学生言必有据地阐发自己的观点。需要说明一点,辩论的目的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是借这种方式,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同时,巧妙地应用于议论文写作中,实现以说促写,说写迁移。
4.依托教材,进行思辨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建构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制定一个长期且有效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让学生时时处于这种思辨色彩浓郁的学习情境中。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范例。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议论性课文,为学生内化议论文知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选取恰当的课文作为范例十分关键。以《拿来主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课文是作为范例的首要之选。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让学生学习使文章深刻的方法,获得全面深入的思辨能力;讲授韩愈的《师说》,可以巧妙运用比较思维,阐述自己对“从师”重要性的认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借自身经历,阐发了做事须志、力、物统一,即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相统一的道理。另外,还可以将《过秦论》与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阿房宫赋》《伶官传序》进行哲学思辨的比较分析。《阿房宫赋》由“秦亡”之果追溯“奢”乃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借这一历史教训向唐人发出告诫;同样针对秦亡的史实,《过秦论》却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原因。与杜牧所处晚唐骄奢淫逸(“大起宫室,广声色”)不同的是,汉代名士贾谊生活在汉初年代,需要国君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帮助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二者立足点不同,所探究的原因也相异。《伶官传序》则意在总结兴亡的规律,说明一朝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可以说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得出了比杜牧和贾谊更为抽象也更为深刻的治国之道。三篇文章的“因”有相同之处,但出发点不同,视野不同,归因又相异。[1]
上面所列举的范例课文中,鲁迅的文章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对社会现状剖析的角度,都达到了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本书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依托教材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
备课时,研究者不断思考,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是如何做到深刻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渗透着多种哲学思辨技巧,如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主观与客观等等。如文章结尾所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2]作者正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于是,研究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思辨精神。
上课时,研究者首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有很强的思辨色彩,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逐段梳理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思辨性的内容。拿肯定与否定观来说,研究者先给学生讲授肯定与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即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与否定这两个因素。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如此事物才能发展,旧事物才能变为新事物;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在肯定事物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的“扬弃”。否定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肯定。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肯定与否定,树立起辩证的否定观。然后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研究者又对本书中的“肯定与否定观”进行概括,文章是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倡“拿来主义”的,是一种先破后立的驳论文的写法,是结构上“肯定与否定”思维的运用。鲁迅在文末论述“拿来”的方法时,强调要“占有,挑选”[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这里,肯定之中又有否定,是辩证的否定观和全面观的体现。同理,文章中渗透出的其他的哲学思辨色彩也可以应用此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相关的作文思辨能力训练,实现有效的读写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