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

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团体中,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的心理优势,强烈地影响其他成员,这称为“团体动力”。教师要善于依靠班级集体的正能量优势影响个人,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的行为趋于正确的范围。师生在应答关系中实现共鸣、表达和说服,是贯穿于多样教育机智论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教师要表现出善意、真诚,与学生交流要有积极的情绪表现。

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策略具有智慧性特点,欲将沟通技能运用纯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如,发挥应有的实效性,就要注意以下沟通策略。

(一)教师的角度

1.要真诚有爱心

教师的真诚、爱心是实施语言沟通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爱自己所干的事业,那将影响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果和质量。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他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具有专业精神,缔造爱心,这是掌握沟通技能,实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可以诱发良好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开启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沟通效能产生的前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你只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他跟你的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无论什么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们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忧伤。

拥有良好的同理心,也就拥有了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不仅可以知道对方明确表达的内容,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对方隐含的感觉和想法。同理心能够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得以顺畅沟通的心理桥梁

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理解,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如果教师不能或不愿意同理,与学生的沟通就必然受到影响。

3.依靠团体力量实施沟通

教师要善于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进行沟通。在团体中,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的心理优势,强烈地影响其他成员,这称为“团体动力”。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同侪互教,学习者年龄相当,心理特点相近,便于互助互学。学生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因为青春期的学生伙伴关系密切,伙伴之间互相模仿、互相影响,甚至可以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

教师要善于依靠班级集体的正能量优势影响个人,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的行为趋于正确的范围。要善于避免负能量造成的困扰。

4.沟通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沟通要因人因事而异,如与机灵的学生、与功课较差的学生、与教师得力的助手、与活泼好动的学生、与思维灵活的学生等,沟通的方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期望用固定模式对待一切学生,并期望一劳永逸。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施教适当,因人、因事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沟通手段不能千篇一律。

5.沟通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恰当的应变力和组织力。日本著名教育实践家斋藤喜博认为,教育机智是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断和组织力量。在斋藤看来,“洞察”学生的反应与教师对学生反应做出的“呼应”“瞬间的决断”这两者是绝对不能分开论述的。

教师必须依据洞察到的学生具体情况(发言、思路、联想、沉默、焦虑、困惑、挫折、争论、提议)加以整理、辨疏、提高和升华。教育机智就是造就“通向未来”的教学能力的阶梯。

教育机智是扣动学生心弦的共鸣力与感化力。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被人们誉为“教育天才”“教育机智的天才”,他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爱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微的变化。”他强调,只有通过同儿童的“接触”真切地感触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之共鸣,才能推动每一个儿童的生活

教育机智意味着教师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机智是一种教师同学生交往并影响学生的职业性力量——表现力和说服力。他断言: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但这是一种幼稚的幻想。

“共鸣”“表达”“说服”是人际交往的三要素。师生在应答关系中实现共鸣、表达和说服,是贯穿于多样教育机智论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6.字斟句酌,语言亲切、准确生动

教师的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黏着学生。教师的语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既可以进行情感的熏陶,又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向教学风格化发展,必须下苦功夫,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语言的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教师的语言既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都喜欢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幽默。

(1)清晰

清晰就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需有抑扬顿挫、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的魅力。而拖泥带水,颠三倒四的语言会使学生不得要领,久而生厌。

(2)准确

教学语言要准确,只有用准确的语言才能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才不会误人子弟。模棱两可的语言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对语言的推敲、研究,教学中绝不可用“或许”“大概”“可能”之类的含糊语言。

(3)生动

教师语言生动,就是能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正如鲁迅先生讲课那样,侃侃而谈,饶有趣味。

(4)幽默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幽默是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幽默的语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一位名人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更能令人接受。”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调节学习情绪。借助幽默的语言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还要用体态语言配合,表情要亲切自然,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有变化。教师要表现出善意、真诚,与学生交流要有积极的情绪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用优质的沟通语言施教于学生,学生则精神振奋、积极学习、求知欲强,喜欢接近教师并提问,并善于联想、想象,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教学必然有好效果。

(二)学生的角度

1.学生会话式口语表达和独自式口语表达培养并重

口头语言表达一般分为会话式表达和独白式表达。语文教学中统称为口语交际。(www.xing528.com)

会话式表达最显著特点是情景性,即在特定场合、面对特定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口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所见所闻,讲究互动性和即时性。交流过程中听、思、说快速转化,内部语言、外部语言、体态语言、肢体语言相互配合。比如,一个人说话时,身体有关部位,如眼睛、面部、手等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动作加强说话的感染力。要求:

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否则显得思想不集中,不尊重对方;

说话时,不要和对方靠得太近,保持一定距离,更不能将唾沫溅到对方身上;

说话时,面部表情要和说话内容情感相符合;

说话时,手势要适当,不要手舞足蹈;

说话时,声音以对方听到为宜,不要大声叫喊,也不要过轻,使对方听起来费力或听不清;

与长辈说话时,站姿和坐姿要得体,不要趴在桌子上,不跷二郎腿;

客人来访时说“请”,适当运用请的手势,给客人上茶,用双手端上并说“请”。客人离开时,送到门口,说“再见”;

几个人交谈时,等别人把话说完后再发言,不要抢说。

既然是交际说话,就一定要重视听的过程:认真地听,有思考地听,能听懂对方的意思,听出对方的情感,听出对方的需求,当然包括交谈过程中的眼看、心悟。在讨论、商量的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吸纳他人正确观点与合理建议。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会话式交际说话机会很多。如:打招呼、请求、安慰、感谢、拒绝、祝贺、问路、购物、待客、商量、讨论、介绍、采访等。

独白式口语表达一般指连贯地口头表达。如:讲故事、复述课文、演讲、讨论中的阐述等,用几句话、一段话,连贯、有条理地在群体前讲述。要求口齿清楚,态度大方,声音能传送到每个听者耳中。能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表达的语速等,提高表达的感染力、说服力。初中生独白式表达的机会比小学生多,要求也比较高。

(1)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育人价值

人类社会中用口头语言抒发情感、倾吐心声、交流信息,口语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发展学生口头语言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基础。

社会进入新世纪后,人类交往机会多了,交往在人的成长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显突出。闭关自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于国于己皆不利。会话式表达和独白式表达方式特点不同,对学生的锻炼重点也不同。会话式表达互动性、趣味性强,更能与学生文明行为培养密切结合。有人以为会话式口语表达与培养作文能力无关,所以不重视。其实不然,会话式口语表达的情景性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提高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独白式表达对内容、思维、表达方式要求高,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口语交际不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关系到人的整体发展。青少年是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生存环境缩小了他们与人群交往的范围;沉重的学业负担限制了他们与人广泛、深入交往的实践。有限的交往实践或多或少造成人格发展上的缺憾,造成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发展受阻。基础教育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口语交际(会话式、独白式)的教学与指导。

但实际教学中口语表达并不被重视,且出现种种偏差:

①语文教学总体上重阅读、轻作文,更轻口语。口语表达课或上或不上。

②口语表达课通常采用封闭式的知识性、技术性教学;如:教学“打招呼”时,指名几个学生表演老师设计的“打招呼”小品,而不关注学生日常行为。

③口语表达教学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脱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许多口语表达资源没有被充分运用。如,课文中许多精彩的对话都和特定的语境有关,教学中老师欠缺语境教学意识,学生语用能力差。虽然学生常常被要求“表情朗读”,但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朗读,怎样朗读才是好的朗读,于是朗读时过于夸张,不是真情表达。

④年级越高,越不关注口语表达。学生不愿主动发言、不敢发言、不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观点等,已严重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影响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2)“新基础教育”研究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策略

①语文教学中的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童话表演课、比较阅读课等,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复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感悟文本思想、不同观点讨论和辩论等毫无异议地都应该成为学生口语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的指导课、实践课。

学校内各科教学、各种学生活动也毫无异议地应该成为学生口语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的指导课、实践课,实现能力培养的综合效应。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绝对不只是语文学科单科的教学任务,应是各科教学的共同要求。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老师上课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大声发言,而其他学科老师上课时并不在意学生说话声音大小,重点关注内容正确性。学生小声说话时,老师宁愿走到学生面前俯下身子听学生说话,然后把这位学生的发言内容转告给全班。因为各科老师要求不一致,这些学生在群体面前说话始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

为了尽快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新生入学第一节口语交际课——介绍,请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堂上生动活泼的口语教学形式,不仅使师生互相熟悉了各自的情况,而且各任课老师和学生统一了关于课堂学习常规的认识。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举手、大声说话、相互倾听等。各任课教师要求一致,学生就能很快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绝不能限于几节口语交际训练课。

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整体意识,发挥科际之间综合效应,除了高一开设口语交际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外,建议其他年级基本不开设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

如果每次班级、学校活动在每门学科都渗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每位老师都关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那么就不仅能提高学生表达水平,提高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各科教学效率,提高活动效率。

2.学生观察说话能力与观察写话能力培养并重

学生不喜欢作文,普遍反映是:没有写作材料,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或者临时胡编,或者变相抄袭,硬着头皮应付;写不具体,话题展不开,三言两语就把过程写完;文章过于平淡,没有真情实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等。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缺少观察能力可能是主要原因。

(1)事实上“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大眼找不到”。满世界的人、事、物都是写作的材料,可是学生没有自主观察、自觉表达交流的内心需要时,对生活缺少热情、不敏感,不会发现。

(2)平时没有积累的习惯,事过即忘,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空空如也,需要时提不出货。

(3)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随意性大;观察不细致、粗枝大叶;观察时缺少思考,不会追问“为什么”“怎么样”,只能看到现象的表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4)缺少具体有效的观察方法,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特征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5)为完成任务写作,没有真情实感,文章平淡无味。

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的能力,但进入高中后,大多数学生还很欠缺这种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打开语文教材,走进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