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强调语文学科要“教书育人”,但那是从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角度认识“育人”的。语文是工具,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熟练掌握语言工具的人,能识字、会读书、会写文章。在学习期间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将来到社会上作为生存的工具。于是,课堂成了记忆知识、操练技能的场所,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训练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而学生只能处在被传授知识、被训练的地位。语文学科虽然也强调育人,但其实质还是为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知识考试获高分才是直接的、最重要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把“育人”价值异化了,割裂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把人、学生、老师当成了工具,看不到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鲜活的生命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看不到学生具有主动性、潜在性,有多重发展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们天性中存在的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兴趣、期待、问题、原有生命中的灵气在慢慢消失,鲜活的生命色彩在慢慢消退。教师只为学生付出,为完成别人交代的任务而忘我地运转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课堂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考虑自己生命的价值与发展。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母语学习背后是人的生命世界的存在。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它是学生“获得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实现自我的特有的路径、视角,发现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及思维转换的策略和经历,丰富情感,提高言语智慧,最终获得宽广的精神视野和较高的精神品位”;要“打造中国学生的汉语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www.xing528.com)
呼唤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的内容。缺失主体精神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首先把教育的重心落在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这个根本目标上来,促进学生整体、综合、充分发展。原先那种“面向过去”的价值观需要转为“面向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