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调查
诵读教学在经历过鼎盛、淡化、复苏等多个阶段后,于上世纪末再次受到重视。而在现今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诵读,而是该诵读什么,诵读多少以及怎样诵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调查人员针对某学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11份,其中男生114人,女生97人。本问卷从对诵读的理解、诵读的内容、开展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样本真实有效(见表1-1~表1-8和图1-1)。
表1-1 学生对诵读含义与诵读作用的理解
表1-2 学生朗读时间
表1-3 学生花费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与其他科目比较
表1-4 学生课上诵读情况
表1-5 学生诵读指导情况表
表1-6 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情况
表1-7 教师的诵读能力
表1-8 所在的班级、学校开展过关于诵读的活动
(www.xing528.com)
图1-1 学生对所诵读的不同体裁的喜欢程度排序
(二)问题梳理
1.师生对诵读重视程度低
依据表1-1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理解与认识偏差不大,一半以上同学认为诵读包含读、理解、背诵,诵读的意义重大,有且仅有极个别同学认为诵读毫无作用。由此证明,诵读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师生对诵读的认识上,而是对使用诵读这一教学、学习方式缺乏耐心与恒心。
学生在英语、数学等其他课上会尽力振奋精神,语文课却放纵自己昏昏欲睡;在语文练习课上写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课上诵读,但即使在课上诵读也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通过对多个班级的《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教学情况调查来看,教师并不重视文章的诵读,将大量时间用于人物分析、情节梳理上,甚至有少数同学存在上完一篇文言文,依旧读不通顺课文的现象。不重视,是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开展难的重要原因。
2.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尤其是文言文诵读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基于兴趣的诵读在调查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带功利目的地进行诵读。大多数的学生对诵读秉持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态度;对于课外诵读与积累,大部分同学较少进行课外诵读,部分同学是在教师要求下完成课外诵读任务。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学生的喜欢程度如下:戏剧类>古诗词>现代散文>现代诗歌>文言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其他体裁。文言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诵读是帮助学生熟悉文言的最佳途径,是学习文言的基石,当代教育名家张必馄先生认为:“文言文非诵读不可。”学生对于文言文诵读的兴趣低,是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困难之一。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诵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诵读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诵读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记忆,充分调动大脑中的语文知识储备,使原有的知识常识等能与诵读的内容之间搭建起融会贯通的桥梁。没有兴趣作为基础,诵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诵读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重要动机,是集中学生诵读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脑,协调诵读、思考、感悟、记忆的动力。缺乏兴趣的诵读活动,难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有口无心地读是在做无用功,这也是造成现阶段诵读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3.可供教师进行诵读教学的时间少,学生课下诵读时间少
通常情况下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时间较少,尤其是高中阶段,年级越高读书时间越少,各科试卷铺天盖地,已没有诵读的容身之地。在高中阶段学生读书的时间大多局限于语文早读,而每周早读通常是语文、英语交叉进行,一周有三天的语文早读,一节早读45分钟,一周135分钟,而这还不包括时常被讲题讲试卷所占据的时间;部分班级会有课前五分钟的活动,主要是分享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课前读书与课前分享不可兼得,分享尚且可以充分利用五分钟,但课前读书往往是读一两篇就结束了,视语文教师从办公室到教室的时间而定,最多不过两三分钟。每天两节语文课,每周12节,加起来也不过30多分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语文课上的时间,在解读写作背景、赏析据点,拆分结构后所剩无几,往往多读就难以保证教学进度,少读又显得敷衍了事。
高中的课余时间不同于初中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难,高一年级除开语文、英语、数学之外,还有物理、化学、政治等六门科目需要耗费时间精力。高二分科后,文科生情况或许稍微好点,减少了一定程度上“题海战术”的时间,理科生愿意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少于文科生。无论文理科,高中生花费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都远远赶不上英语、数学。
由于语言学科的长期性,短期努力难以见到成效,更何谈诵读需要大量时间,反复吟咏体会、钻研探究,才能厚积薄发。考虑到高中阶段学习的特殊性,在高考的大环境下,学生诵读时间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4.“应试”背景下的诵读范围狭窄,学生课外积累少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但在考核上依旧是单一的“应试”模式,命题不涉及口语、诵读,无法考核到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文本诵读能力上。高考背诵篇目中涉及高中仅14篇古诗文,初中占较大比重,诵读范围窄,考试以简单机械的理解性默写为主,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背诵情况,又限制了学生诵读范围。同时,由于高考默写分数比重低,如全国卷5分、江苏卷8分、北京卷6分,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核较少,师生于是将语文教与学的重心放在了答题技巧的训练,对诵读并不十分上心。
5.教师诵读水平有限
新课标扬起了“诵读教学”的大旗,学者教师们也在大力倡导诵读教学,但是有效的诵读教学需要有具备较高的诵读专业水平的教师来开展、引导。就高中必修、选修教材而言,哪些课文适合诵读、该如何诵读,一篇课文之内,哪些片段适合诵读,哪些不适合诵读,都要依靠教师的正确判断。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诵读的方法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说来,文学色彩较浓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比较适合诵读,而逻辑性较强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就不太适合诵读,另外,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课堂上也不适合整篇诵读,应该选择有特点的片段来读。一篇新课文,开始就在教师的指引下读,缺乏一个自由思考的过程。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涉猎的作品在风格、流派上又大不相同,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有不同于教师阅历丰富的独特阅读视角,因而应充分给予学生先行体会的时间。在把握情感基调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诵读后、对文章有着初步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大方向,同时也应保留学生个人的见解,这对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依据表1-6可以看出,该校教师的范读情况有待改进,有近40%的学生表明教师从未在课上范读,我们可以考虑到问卷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刚入学几个月,高中学习时间短,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这并不能作为教师从未范读的理由。课文《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无一不是适合教师进行示范诵读的;即使刚开学两个月,也不应该是“从未在课上范读”。甚至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诵读水平“不怎么样”,诵读水平有限也是制约诵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受师生重视、学生兴趣不浓、诵读范围狭窄、教师诵读水平有限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从源头抓起,紧扣新课标的培养要求,改变诵读教学不受重视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诵读教学观;其次要因地制宜,依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可行的诵读教学方案,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