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将生活和行为融入幼儿教育?

如何将生活和行为融入幼儿教育?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1]张雪门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养育和卫护是指教师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保障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管理之目的在于使儿童养成有规律之生活习惯。

如何将生活和行为融入幼儿教育?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她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1]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她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1]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她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1]

张雪门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他强调“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他创研了行为课程,主张幼儿园应该通过自然的生活过程帮助孩子成长,幼儿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分为管理、教导、养育、卫护四者。养育和卫护是指教师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保障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管理之目的在于使儿童养成有规律之生活习惯。教导(不同于“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习新事物,强调幼稚园教师必须在劳力上劳心。

1.如何设计课程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提醒幼儿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就需要认真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方面要从幼儿的生活中取材、设计引导幼儿的课程,另一方面要让幼儿走向生活,唤起学习的自觉性。为此,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研究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课程。

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学习、观察和研究,分清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其认知能力,如此才能在设计时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某教师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给地球妈妈一点爱”的活动课,设计的内容偏重于实践活动,以便让幼儿可以从实践中感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设计了捡垃圾、植树、社区宣传的活动等,让这些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知。幼儿多多本是一个粗枝大叶、做什么事都不在乎的孩子,然而通过这样的活动,他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公交车上,甚至宁愿将一块脏脏的棒冰纸紧紧地握在手中,直到回到家才认真地扔到了垃圾桶里。

(2)要在课程设计时树立幼儿主体意识。

所谓幼儿主体意识,是指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自己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要给幼儿营造轻松无压力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与同伴、老师相互作用。幼儿教师还要认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他们对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进行准确的辨别。为了避免幼儿习得的内容过于肤浅片面,教师必须提供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教师要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倾听、轮流讲述、协作游戏、共同阅读,随时观察引导幼儿。

(3)课程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诚如张雪门所说,幼稚生“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学就是做,做就是学,学和做打成一片”,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知识的觉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就要体现生活化。

何为生活化?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这就提示我们教师,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就要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将自然和社会相融合,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制课程。

“叔叔,豆芽多少钱一斤?”“阿姨,西红柿怎么卖?”“我要买黄瓜!”“我要买青菜!”“阿姨,我要买营养最丰富的菜。”“我最喜欢吃螃蟹了。叔叔,1块钱能买几只螃蟹啊?”“我钱很少的,你能不能少要一点啊?”“阿姨,这是什么东西啊?好不好吃啊?”……

这是某幼儿园老师设计的“买菜”主题活动。幼儿在菜市场买菜的过程中,东看看,西瞧瞧,争先恐后地选购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满载而归。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幼儿认识了更多的蔬菜,而且对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的语言得到了锻炼,情感获得了满足。

上述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真实生活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课的模式,幼儿能获得的发展已不言而喻,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快乐更是可见一斑。

2.如何编制出这样的课程

(1)要多些生活意识,树立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

教师要树立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以此唤醒自己的多种角色意识。如此,教师才能和幼儿在共同生活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是幼儿学习的同伙,或是玩耍的孩子王,或是幼儿的知心朋友,或是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的伙伴和支持者……只有这样的改变,才能让课程内容真正进入生活化的实质。

(2)要多捕捉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将教材作为储备的学习库存。教师一旦以生活为基础,就能将生活作为线索和导火线,选择适合的教材改编、设计融入生活中。教师才能够抓住发现的一件小事,和幼儿自然地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幼儿自主、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幼儿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此一来,生活就成为课程,课程设置的主人则是幼儿和教师,课程才能实现班本化。

(3)要多把生活交还给幼儿。

教师不能认为幼儿还小,什么也不懂,将幼儿的一切包办,替幼儿决定一切,甚至替幼儿决定学什么、怎么生活。实际上,幼儿在园里要学的是如何快乐地生活。而要让幼儿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相信幼儿,大胆地把幼儿的生活交还给幼儿,甚至把自己的生活也交给幼儿,结果就会发现原来幼儿对生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则的。

(4)要注意形式多样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生活化,还要注意灵活多变。这种灵活多变,是基于生活的变化性的。教师要注意变化形式,让生活和课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一环紧扣一环,只有轻松和谐,只有生活中的自然。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下就更能主动学习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一些有益的关键经验。

【注释】

[1]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28.

张雪门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他强调“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他创研了行为课程,主张幼儿园应该通过自然的生活过程帮助孩子成长,幼儿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分为管理、教导、养育、卫护四者。养育和卫护是指教师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保障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管理之目的在于使儿童养成有规律之生活习惯。教导(不同于“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习新事物,强调幼稚园教师必须在劳力上劳心。

1.如何设计课程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提醒幼儿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就需要认真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方面要从幼儿的生活中取材、设计引导幼儿的课程,另一方面要让幼儿走向生活,唤起学习的自觉性。为此,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研究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课程。

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学习、观察和研究,分清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其认知能力,如此才能在设计时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某教师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给地球妈妈一点爱”的活动课,设计的内容偏重于实践活动,以便让幼儿可以从实践中感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设计了捡垃圾、植树、社区宣传的活动等,让这些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知。幼儿多多本是一个粗枝大叶、做什么事都不在乎的孩子,然而通过这样的活动,他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公交车上,甚至宁愿将一块脏脏的棒冰纸紧紧地握在手中,直到回到家才认真地扔到了垃圾桶里。

(2)要在课程设计时树立幼儿主体意识。

所谓幼儿主体意识,是指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自己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要给幼儿营造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与同伴、老师相互作用。幼儿教师还要认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他们对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进行准确的辨别。为了避免幼儿习得的内容过于肤浅片面,教师必须提供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教师要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倾听、轮流讲述、协作游戏、共同阅读,随时观察引导幼儿。

(3)课程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诚如张雪门所说,幼稚生“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学就是做,做就是学,学和做打成一片”,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知识的觉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就要体现生活化。(www.xing528.com)

何为生活化?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这就提示我们教师,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就要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将自然和社会相融合,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制课程。

“叔叔,豆芽多少钱一斤?”“阿姨,西红柿怎么卖?”“我要买黄瓜!”“我要买青菜!”“阿姨,我要买营养最丰富的菜。”“我最喜欢吃螃蟹了。叔叔,1块钱能买几只螃蟹啊?”“我钱很少的,你能不能少要一点啊?”“阿姨,这是什么东西啊?好不好吃啊?”……

这是某幼儿园老师设计的“买菜”主题活动。幼儿在菜市场买菜的过程中,东看看,西瞧瞧,争先恐后地选购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满载而归。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幼儿认识了更多的蔬菜,而且对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的语言得到了锻炼,情感获得了满足。

上述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真实生活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课的模式,幼儿能获得的发展已不言而喻,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快乐更是可见一斑。

2.如何编制出这样的课程

(1)要多些生活意识,树立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

教师要树立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以此唤醒自己的多种角色意识。如此,教师才能和幼儿在共同生活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是幼儿学习的同伙,或是玩耍的孩子王,或是幼儿的知心朋友,或是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的伙伴和支持者……只有这样的改变,才能让课程内容真正进入生活化的实质。

(2)要多捕捉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将教材作为储备的学习库存。教师一旦以生活为基础,就能将生活作为线索和导火线,选择适合的教材改编、设计融入生活中。教师才能够抓住发现的一件小事,和幼儿自然地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幼儿自主、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幼儿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此一来,生活就成为课程,课程设置的主人则是幼儿和教师,课程才能实现班本化。

(3)要多把生活交还给幼儿。

教师不能认为幼儿还小,什么也不懂,将幼儿的一切包办,替幼儿决定一切,甚至替幼儿决定学什么、怎么生活。实际上,幼儿在园里要学的是如何快乐地生活。而要让幼儿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相信幼儿,大胆地把幼儿的生活交还给幼儿,甚至把自己的生活也交给幼儿,结果就会发现原来幼儿对生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则的。

(4)要注意形式多样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生活化,还要注意灵活多变。这种灵活多变,是基于生活的变化性的。教师要注意变化形式,让生活和课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一环紧扣一环,只有轻松和谐,只有生活中的自然。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下就更能主动学习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一些有益的关键经验。

【注释】

[1]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28.

张雪门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他强调“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他创研了行为课程,主张幼儿园应该通过自然的生活过程帮助孩子成长,幼儿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分为管理、教导、养育、卫护四者。养育和卫护是指教师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保障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管理之目的在于使儿童养成有规律之生活习惯。教导(不同于“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习新事物,强调幼稚园教师必须在劳力上劳心。

1.如何设计课程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提醒幼儿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就需要认真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方面要从幼儿的生活中取材、设计引导幼儿的课程,另一方面要让幼儿走向生活,唤起学习的自觉性。为此,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研究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课程。

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学习、观察和研究,分清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其认知能力,如此才能在设计时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某教师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给地球妈妈一点爱”的活动课,设计的内容偏重于实践活动,以便让幼儿可以从实践中感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设计了捡垃圾、植树、社区宣传的活动等,让这些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知。幼儿多多本是一个粗枝大叶、做什么事都不在乎的孩子,然而通过这样的活动,他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公交车上,甚至宁愿将一块脏脏的棒冰纸紧紧地握在手中,直到回到家才认真地扔到了垃圾桶里。

(2)要在课程设计时树立幼儿主体意识。

所谓幼儿主体意识,是指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自己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要给幼儿营造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与同伴、老师相互作用。幼儿教师还要认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他们对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进行准确的辨别。为了避免幼儿习得的内容过于肤浅片面,教师必须提供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教师要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倾听、轮流讲述、协作游戏、共同阅读,随时观察引导幼儿。

(3)课程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诚如张雪门所说,幼稚生“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学就是做,做就是学,学和做打成一片”,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知识的觉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就要体现生活化。

何为生活化?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地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这就提示我们教师,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就要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将自然和社会相融合,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制课程。

“叔叔,豆芽多少钱一斤?”“阿姨,西红柿怎么卖?”“我要买黄瓜!”“我要买青菜!”“阿姨,我要买营养最丰富的菜。”“我最喜欢吃螃蟹了。叔叔,1块钱能买几只螃蟹啊?”“我钱很少的,你能不能少要一点啊?”“阿姨,这是什么东西啊?好不好吃啊?”……

这是某幼儿园老师设计的“买菜”主题活动。幼儿在菜市场买菜的过程中,东看看,西瞧瞧,争先恐后地选购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满载而归。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幼儿认识了更多的蔬菜,而且对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的语言得到了锻炼,情感获得了满足。

上述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真实生活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课的模式,幼儿能获得的发展已不言而喻,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快乐更是可见一斑。

2.如何编制出这样的课程

(1)要多些生活意识,树立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

教师要树立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以此唤醒自己的多种角色意识。如此,教师才能和幼儿在共同生活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是幼儿学习的同伙,或是玩耍的孩子王,或是幼儿的知心朋友,或是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的伙伴和支持者……只有这样的改变,才能让课程内容真正进入生活化的实质。

(2)要多捕捉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将教材作为储备的学习库存。教师一旦以生活为基础,就能将生活作为线索和导火线,选择适合的教材改编、设计融入生活中。教师才能够抓住发现的一件小事,和幼儿自然地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幼儿自主、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幼儿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此一来,生活就成为课程,课程设置的主人则是幼儿和教师,课程才能实现班本化。

(3)要多把生活交还给幼儿。

教师不能认为幼儿还小,什么也不懂,将幼儿的一切包办,替幼儿决定一切,甚至替幼儿决定学什么、怎么生活。实际上,幼儿在园里要学的是如何快乐地生活。而要让幼儿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相信幼儿,大胆地把幼儿的生活交还给幼儿,甚至把自己的生活也交给幼儿,结果就会发现原来幼儿对生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则的。

(4)要注意形式多样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生活化,还要注意灵活多变。这种灵活多变,是基于生活的变化性的。教师要注意变化形式,让生活和课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一环紧扣一环,只有轻松和谐,只有生活中的自然。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下就更能主动学习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一些有益的关键经验。

【注释】

[1]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