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应对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应对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参与主体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意识包括金融主体对风险现象所持有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风险现象的理论认识与把握。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认识上,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及金融风险研判能力是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较弱的风险意识使其不能正确认识、及时化解金融风险,严重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应对

(1)数字普惠金融参与主体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意识包括金融主体对风险现象所持有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风险现象的理论认识与把握。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的金融业态,许多金融主体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出正确的认识。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认识上,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及金融风险研判能力是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金融知识、信息披露方面的不平衡特征相当明显,农村地区居民普遍存在金融活动参与较少、金融风险敏感度不高的情况。一方面,存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主体缺乏忧患意识、责任心不强、对风险危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其缺乏系统的金融风险理论学习,对数字金融风险的理论把握不够等现象。因此,较弱的风险意识使其不能正确认识、及时化解金融风险,严重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2)数字普惠金融的风控技术水平不足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加速“互联网+农业”方向下的产品创新,一方面,以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等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的客户群体为重点,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信贷服务;另一方面,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无缝对接”,相继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支付产品,优化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导致金融服务层次低、创新不足,产品仍然存在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和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信息安全上的严峻考验。在移动金融发展加速的背景下,新型的系统攻击、安全隐患、数据风险随之而来,应用故障、客户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风险管理现实。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转变以往以技术防范为主的被动防御模式,改为建立“事前有预防、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检查”的主动防御信息安全体系。

(3)数字普惠金融开放性监管实践有待尝试(www.xing528.com)

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的创新都有待后续检验,但创新尝试往往会给现有监管框架带来即时挑战,由此引发金融风险。在封闭性监管的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如果对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保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则容易导致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主动探索的新兴机构被管住手脚,普惠成效低于理想状态。由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监管思路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理论认可和实践尝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迫切需要建立一块容错、试错的试验田,在风险种类被清晰认识的前提下,经过检验的创新才能推广应用。金融监管部门遴选出部分金融科技机构,允许这些机构在划定的“安全空间”里,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不断调整既有监管框架,探索新的监管边界。开放性监管的理念是美好的,但国内监管实践却对此存在质疑。对于这一弹性试验田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金融创新隐蔽的风险无法事先判断;二是监管框架和监管边界随着创新主体而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可能会导致监管俘获的产生。

(4)数字普惠金融征信系统不完善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活动参与程度较低的现象,而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央行征信系统以信贷记录信息为主,因而农户征信信息存在明显空白。同时,除征信信息外,农户其他诸如消费、社交、诚信等可纳入风险评级的信息资源孤立于司法、工商税务电信等行业信息数据库,而各个行业间互相缺乏沟通融合,数据资源的“信息孤岛”现象明显,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信贷风险的管理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