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人口空间演变研究:城市移民与公共治理

上海人口空间演变研究:城市移民与公共治理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人口分布仍以“摊大饼”模式为主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初现端倪。数据分析显示,当前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蔓延与多中心集聚模式并存的演变态势。图6-42000年与2010年上海不同方向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动就上海各地区城市移民绝对量而言,外环沿线各地区相对高于其他各地区,绝对量与常住人口数及地区面积等呈正相关。2013年年底,上海的移民总数高达953.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移民空间分布呈现出迅猛的郊区化趋势。

上海人口空间演变研究:城市移民与公共治理

上海人口分布仍以“摊大饼”模式为主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初现端倪。90年代,受经济水平特别是交通条件的制约,上海人口向郊区分散分布的距离有限,中心城区呈“摊大饼”式向四周蔓延。2000—2010年,即便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摊大饼”式蔓延扩散仍是全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主导模式。通过对上海“五普”数据分析可知,除郊区少数几个老城区以外,2000年上海人口密度在3 000人/km 2以上的区域主要局限在外环线以内及附近地区,每平方千米超过万人的区域主要局限在中环线以内及附近地区(图6-2)。而“六普”数据则表明,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在3 000人/km 2以上的区域在空间上圈层状连续地向外环线以外推进,每平方千米超过万人的人口密集区也在向外扩张,突破外环线分布到了宝山和闵行两区的部分街道镇(图6-3)。

图6-2 2000年上海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态势

图6-3 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态势

上海郊区不再是单一成片的人口稀疏区,而是出现了几个人口集聚副中心,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初现端倪。如图6-4所示,从2000年与2010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人口密度曲线来看,共同的趋势是人口分布曲线变得更加缓和,人口密度从断崖瀑布式下降逐步向滑梯式下降转变,说明城郊人口密度差异减小;人口密度曲线均在20 km以外出现不同程度抬升,而且这种抬升并非均衡抬升,西向密度曲线分别在约27 km和35 km处出现小高峰,南向密度曲线在33~36 km处出现小高峰,北向密度曲线在约27 km处出现小高峰。2000年郊区地带仅有零星分布的人口密集小块区域,经过10年的发展,原有人口密集点的人口密度变得更高。如郊区嘉定青浦和松江三个区的老城区,有些街道镇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每平方千米一万人,同时以这些既有点为中心向外扩展。数据分析显示,当前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蔓延与多中心集聚模式并存的演变态势。

图6-4 2000年与2010年上海不同方向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动

就上海各地区城市移民绝对量而言(表6-5),外环沿线各地区相对高于其他各地区,绝对量与常住人口数及地区面积等呈正相关。浦东新区作为上海面积最大、改革力度最强的一个区,其接纳的迁沪移民总量最多,占比达到22.55%;其次是松江、闵行、嘉定、宝山等区。对比入沪移民绝对数量,上海各区移民人口占比整体上呈现由外环内到外环外渐次升高的趋势,其中以松江区为最高,移民人口占比达59.24%,其次是嘉定、青浦两区,移民人口占比也均超过50%。(www.xing528.com)

表6-5 上海各区城市移民指标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中心城区的移民数量分布特征表现为按圈层由内到外递增,其中宝山区的大场镇和庙行镇,普陀区的长征镇、桃浦镇以及浦东新区的三林镇、金桥镇和张江等区域均是移民数量超过1万人的单元区域。高校校区、工人新村和产业园区等地街道的城市移民相较于其他地方的街道更为集中。虽然上海市近80%的轨道交通线网分布在外环线以内地区,并且在4号环线内形成网络状结构,但迁沪移民分布特征与轨道交通线网的分布关联程度并不高,仅在东南扇面以及西北扇面部分地带形成移民聚集片区。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外环以外地区被进一步划分成中心外围地区和其他地区。中心外围地区的迁沪移民集中分布特征为在浦西地区以中心外围城区分界线为轴向延伸,并形成带状布局。外围其他地区的城市移民分布受到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的限制,仅在西北扇面和西南扇面轴向延伸,其他地区部分块状集聚。以镇为单位,并作为一个空间单元,上海外围地区的城市移民主要集中的空间单元包括: 松江区的九亭镇、新桥镇和洞泾镇;嘉定区的南翔镇、徐行镇和马陆镇;闵行区的梅陇镇、华漕镇和吴泾镇;奉贤区的南桥镇。整体而言,上海城市移民主要聚集于“城市西翼”,而在“城市东翼”及“沿海切线”区域聚集不明显。中心城区内除城市副中心周边有移民聚集外,中央商务核心和其他三个城市副中心周边各空间单元移民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外环线沿线集中分布,部分地区块状集聚,远郊区呈分散分布(肖扬等,2016)。2013年年底,上海的移民总数高达953.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移民空间分布呈现出迅猛的郊区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近郊是移民的聚居区位(付磊等,2008)。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移民大量聚居在远郊区。从区位商分析看,全市的外来人口主要集聚于闵行区、奉贤区、嘉定区、青浦区和松江区,其中,嘉定区、青浦区和松江区的移民人口数量甚至大于本地居民。相比之下,中心城区的主要人口仍为本地人,占总人口的75%。

上海城市移民分布特征与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虹口区这4区的移民数量最多,且大多集中在新城区域,从而移民聚集特征表现为长三角城市切线带状分布,对苏浙地区产生较强的扇面辐射效应,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分布在沿海切线地带的城市移民仅少量聚集在规划核心节点周边,主要为产业园区附近。受制度和市场等因素约束,中心城区的移民绝对数量较少,尤其是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地区,这些区域往往是金融、贸易和高端服务等行业聚集地,虽然分布的移民数量较少,但移民融入性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