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内移民
移民是指人口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过程,具有三个属性,即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目的属性,其中,空间属性是移民的本质特征(闫庆武等,2015)。移民包括多种类型,其中,发生在一国境内的移民主要包括省内移民和省际移民,常以省内移民为主。本章中所讲的省内移民主要是指五年前的常住地与现住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且五年前的常住地在本省,换句话说,人口只是从省的一地迁移到同省的另一地。
省内移民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呈同心圆形分布,省会城市对其他周边省内城市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口主要从周边地区向省会城市集聚,溢出效应显著。当省内一个地区的禀赋结构、经济水平越优于其他地区时,该地区的人口集聚现象就越明显,对省内迁移人口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一个地区的禀赋结构特征优势可以用GDP、人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比例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指标来间接衡量。
中国的国内移民以省内移民为主,省际移民规模相对较小。如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22 103.11万移民人口中,省内移民人口为13 515.48万人,省际移民人口为8 587.63万人,省际移民人口只有省内移民人口的64%。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省内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加大了对省内移民人口的吸引力。此外,省内移民不论在距离成本上还是在城市融入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就使中国的国内移民由2000年的省内、省际移民人口规模相当转变为当前的以省内移民为主。
各省份的省内移民规模具有较大差异。苏、浙、鲁、豫、粤、川6个省份的省内移民规模最大,其规模均超过700万人,总占比超全国省内移民总量的30%。广东省的省内移民规模最大,占全国省内移民规模总量的10%。京、津、沪、琼、藏、青、宁等地区移民规模基本都少于100万人,占全国省内移民规模的比例都在1%以下(王桂新等,2013)。大致规律是一省的人口基数越庞大,其省内移民规模往往越大,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3。
表3-2显示,1990—2010年中国移民总量持续扩大。其中,省内移民占移民总量的比例增加明显,1990年省内移民占总移民人口的67.47%,2000年增加到了73.35%,2010年更是达到了95.39%,表明省内移民是当前中国移民的主体。这一方面是因为省内移民占比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省际移民占比的不断降低。中国的国内移民还是以近距离移民为主(闫庆武,2015)。
表3-2 中国第四~六次人口普查国内移民人口数量统计表
续 表
注: 1.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10%的长表数据整理,并放大10倍得到。
2.研究区外是指港澳台及国际移民的人口数。
3.总移民人口为省内移民、省际移民与研究区外移民之和;省际移民人口为地理区内与地理区间移民之和。
尽管中国的国内移民是以省内移民为主,省际移民次之,但各省份的移民情况却存在差异。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的移民均以省际迁入为主,其规模均超过各自省内移民规模的6倍,上海更是超过了14倍。经济较为发达的苏、浙、粤三省,其省际迁入规模也都大于或基本等于省内移民规模。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的皖、赣、豫、湘、黔等经济较不发达省份的移民以省际人口迁出为主。鄂、桂、川三省的省际迁出与省内移民规模基本相当。除上述省区以外,全国剩余的近三分之二的省区,移民活动主要发生在省内,继而使得中国的移民以省内移民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省内移民占移民总量的比例在持续上涨,但各地理区的移民情况又有所不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华南、华东与华北地区的省内移民占移民总量的比例较小。这些区域经济发达,是中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因此这些地区省际移民占比较大。省内移民与省际移民占比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地区的省际移民占比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省内移民占比较大(闫庆武,2015)。省内移民流向一般遵从由省内较不发达区域流向省内较发达区域、从不适宜区域流向适宜区域、从经济回报率较低区域流向经济回报率较高区域这一规律。从大范围来看,中西部省份省内移民规模较小,人口大多向东部进行省际移民;而东部沿海省份,其省内移民规模较大,省际移民规模较小,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向发展程度更好的地区迁移,这也符合移民规律,因而这些省份的移民多发生在一省范围内。
2.省际移民
省际移民,通常是指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省际界限的空间移动,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又可将其细分为“发生户口变动的省际移民”和“未发生户口变动的省际移民”(杨传开等,2015)。本章考察的省际移民是指五年前的常住地与现住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且五年前的常住地在外省(不包括港澳台)。省际移民规模主要从人口迁出与迁入两方面进行考量,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等的。省际移民包括地理区间移民与地理区内移民两部分,五年前的常住地与现住地均在同一地理区的移民称为区内移民,五年前的常住地与现住地不在同一地理区的移民称为区间移民(闫庆武,2015)。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跨地理区移民占省际移民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2.33%、67.69%和67.54%,可见跨地理区移民是中国省际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移民空前活跃的时期,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95—2000年全国移民总量达到12 466.25万人,比十年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移民总量(3 412.76万人)增长了约2.65倍。省际移民的增长更加突出。除去乡际移民,按空间尺度可比的县际以上移民量,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移民总量为7 018万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06倍,年均迁移率也由6.0‰增长到11.3‰,增长了0.88倍。其中省际移民由1 106.54万人增加到3 324.14万人,增长了约2倍,平均每年增长11.6%,迁移率由2.0‰增长到5.4‰,增长了1.70倍,大大超过县际移民的增长幅度。移民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高活力的一种社会反映。省际移民通常是长距离的移民,移民者需要具备比省内移民更高的能力、更大的能量。因此,如果说移民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移民的高活性时代的话,那么省际移民的更快增长意味着中国正在步入移民的高能力时期。
按照时间划分,中国省际移民变化趋势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1995年,省际移民主要迁入地为珠三角、沪苏、北京。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1985—1990年省际净迁入规模最大的是广东,高达100.7万人,其他净迁入人口超过10万人的省(区、市)有5个: 京(54万人)、沪(53万人)、辽(25万人)、津(17万人)和苏(17万人)。其中,粤、京、沪的省际移民净迁入人口合计占比高达67.4%,而净迁出规模最大的则是四川,为85万人,其他省际移民净迁出人口超过13万人的省(区、市)有5个: 桂(45万人)、浙(30万人)、湘(26万人)、黑(24万人)和皖(20万人)。据1995年1%抽样调查资料,1990—1995年省际移民净迁入规模最大的依然是广东,增至168万人,其他净迁入人口超过20万人的省(区、市)有5个: 沪(59万人)、京(56万人)、苏(51万人)、新(41万人)和辽(23万人)。省际移民净迁出规模最大的仍然是四川,为103万人,其他省际移民净迁出规模超过15万人的省(区、市)有7个: 皖(57万人)、湘(48万人)、豫(46万人)、桂(42万人)、黑(38万人)、赣(38万人)和贵(24万人)。
第二阶段为1995—2000年,省际移民主要迁入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新疆、福建等地,此时浙江从移民净迁出地转变成移民净迁入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移民规模大幅增长。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1995—2000年省际移民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粤(1 165万人)、长三角地区(465万人)、京津地区(221万人),总占比达到87.1%。此外,新(97万人)、闽(76万人)、辽(39万人)和云(35万人)也是省际移民主要净迁入地。省际移民净迁出省份主要包括川(401万人)、湘(305万人)、皖(272万人)、赣(257万人)、豫(194万人)、鄂(169万人)、桂(163万人)、贵(102万人)和渝(69万人)等地。2005—2010年,省际移民主要迁入地未变,但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第一大省际移民净迁入地。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2010年省际移民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长三角(1 453万人)、粤(1 226万人)和京津地区(471万人),总占比达到91.8%。此外,闽(134万人)、新(55万人)和辽(49万人)也是省际移民主要净迁入地。省际移民净迁出省份主要包括豫(500万人)、皖(470万人)、川(394万人)、湘(390万人)、鄂(296万人)、赣(278万人)、桂(222万人)、贵(209万人)、黑(114万人)、渝(111万人)和冀(109万人)等地。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省际移民主要迁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2010年至今,省际移民净迁入第一聚集地是京津地区,中西部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造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际移民净迁入人口大幅减少。(www.xing528.com)
东部地区是移民人口最主要的聚集地,其省际移民人口迁入总量从2000年的3 211.5万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6 813.6万人,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总量的比例也由75.7%升至了79.3%。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最主要的人口迁出地,迁出人口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总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5%左右。其中,中部地区的迁出人口占全国移民人口总量的比例仍然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43.6%上升到了2010年的44.5%。东北地区的省际移民,不管是迁入还是迁出,其规模都相对较小,人口流动较为均衡,但总体仍是人口迁出占更大比例(杨传开等,2015)。
省际移民人口增速明显。2000年省际移民人口约4 242万人,到2010年,省际移民人口已达到8 587.6万人,10年间的增长量超过了1978—2000年累计移民总量(杨传开等,2015)。相较于省内移民,省际移民是长距离、大尺度的人口流动,对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空间再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省际移民的分析,主要是从人口迁入、迁出两方面进行展开。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区、市),同时,新疆、湖南、河北、四川、重庆、山东、云南、辽宁等省(区、市),在小范围区域内具有相对经济优势,吸引了相邻省份的人口迁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刘晏伶等,2014)。京、沪、苏、浙、闽、粤6省(区、市)省际迁入人口均超过400万,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比例均超过5%。可以发现,这些省际迁入人口大省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在2013年,6省合计迁入人口数已达到6 103.62万人,约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的71.07%(王桂新等,2013)。其中,广东省省际迁入人口规模遥遥领先,约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的四分之一。另外,小范围内存在经济优势的地区,对周边的省区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因而苏、浙、粤等省都存在一定规模的人口迁出(刘晏伶等,2014)。人口迁出大省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川、豫、陕、鄂、湘、赣、云等省。皖、赣、豫、鄂、湘、川是全国省际迁出规模最大的6个省份,均超过500万人,占全国省际移民人口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5%。在2013年,6省合计迁出人口数量达到了4 606万人,超过全国省际移民人口总量的一半。其中以安徽省为最,省际迁出规模达到962.26万人,超过全国省际移民总量的十分之一(王桂新等,2013)。由此可见,省际移民人口主要由西向东、由较不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迁出地较为分散,迁入地较为集中。当前,中西部地区作为主要省际迁出地,其迁出人口大多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按绝对规模数据,2010年中国省际移民人口十大流入地(规模超过150万人)包括: 粤(2 149.8万人)、浙(1 182.4万人)、沪(897.7万人)、苏(737.9万人)、京(704.5万人)、闽(431.4万人)、津(299.2万人)、鲁(211.6万人)、新(179.2万人)和辽(178.7万人)。可以看出,除西部的个别省(区、市)以外,省际移民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省际移民人口十大流出地(规模超过300万人)包括:皖(962.3万人)、川(890.5万人)、豫(862.6万人)、湘(722.9万人)、鄂(589.0万人)、赣(578.7万人)、桂(418.5万人)、贵(404.9万人)、渝(350.7万人)、冀(349.8万 人)、鲁(309.6万 人)和 苏(305.9万人)(刘晏伶等,2014)。
从大区域来看,2000—2010年这十年间,东部和西部占总迁入人口比例有微小提高,而中部地区有微小下降;在迁入人口规模增速方面,西部地区增速明显,超过85%,其次是东部地区,增速近80%,最后是中部地区,其增长幅度超过75%。这表明,十年间东部与西部地区在迁入人口规模增速方面差距不大。西部地区增长显著,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东部地区仍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迁入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王宁,2016)。
比较各地理区人口迁入与迁出规模,可以发现中国省际移民的主要迁入与迁出地的变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华东地区是省际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区域,而西南地区是省际人口迁入量最少的区域。华北地区与华南地区是中国人口的主要净迁入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华南地区是最大的省际人口迁入区域,而西南地区仍然是最小的省际人口迁入区域。华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净迁入区,而华中地区是中国人口净迁出量最多的区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是省际人口迁入量较多的区域,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省际人口迁入量较少的区域。华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净迁入区,而华中地区也仍然是中国人口净迁出量最多的区域。
中国最大人口迁出区由西南地区变为华中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华中地区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等人口净迁入区的距离比较接近,可见距离对中国省际移民的影响较大。同时,经济发展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省际移民的重要因素。省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更适宜居住、经济报酬更高的生活区域,因此华中和西南这些人口稠密、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区,而华东和华南这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迁入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超过百万人口的省际移民流共有17条,超过二百万人口的省际移民流共有7条。省际移民规模超五十万人的共32条,也就是说近一半省际移民规模超百万人(刘晏伶等,2014)。较大规模移民人口的城市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的东莞、深圳,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温州,以及北京、天津的省际移民规模都超过50万人,而这些城市大多是中国的核心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中西部地区省际移民规模较大的城市包括昆明、重庆、西安、武汉等城市。昆明因其靠近人口迁出大省四川,故其省际移民规模较大。重庆、西安和武汉均是中西部地区重镇,对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移民人口吸引力较大,因而其移民规模往往较大(王国霞等,2012)。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省际移民呈现网状结构,而中西部地区的省际移民呈现“独峰”结构。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省际移民较活跃,而在西部,则形成四川和云南两省份省际移民一枝独秀的局面。
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已经成为省际移民的主要迁入区,而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安徽、甘肃等地则成为省际移民的净迁出区。人口迁入多的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及西部个别地区,前者源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后者则得益于支持性政策。人口迁出率较高的地区大多集中在中西部,东北及区位偏中的西部部分省份的省内移民较为频繁。总体来看,中国省际移民有如下规律: (1)省际移民总体上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沿海地区,从中部地区流入南北地区增长中心;(2)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仍是全国主要移民迁入区;(3)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腹地存在大量交叉和过渡地带,如川、贵、鄂、赣等省份,京津和长三角地区腹地的交叉地带主要位于鲁、冀两省,表明这些地段同时受到多省份人口迁移的影响(刘晏伶等,2014)。省际移民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西北地区的移民人口除了直接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外,更多的是先迁入中部地区,继而以此为跳板,再迁入东部地区。
图3-4模拟了2010—2030年这段时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各年份的省际移民人口净迁移的方向仍保持相对一致。2020年与2010年相比较,省际净迁移规模均有较大幅度缩减。2030年,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实现,地区间发展差距大幅缩小,省际移民趋近平衡,净迁移人口绝对值趋于零。净迁入省份中,浙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新增累积移民人口占全国省际移民总量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粤、沪和京三个省市,新增累积移民人口占全国省际移民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0%、19%和12%。苏、津和闽三个省市的移民人口规模占比均小于10%,但移民数量依旧可观(徐姗等,2016)。净迁出省份中,豫、皖两省迁出移民最多,其次是鄂、湘、贵等省份,占比达到2%~8%。这些省份大都位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它们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富足,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足,导致了庞大的人口迁出规模(邓羽等,2014)。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增移民人口规模占比不高,处于-1%~1%,人口流动不活跃。
图3-4 中国省际移民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模拟(2010—2030年)
省际移民人口的空间再分布,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结构,导致地区总人口、农村和城镇人口占比发生变化,推动了全国和区域城镇化进程。2000—2010年,省际移民对全国城镇化率提升的贡献占到了18.13%。此外,省际移民缩小了省际城镇化率的差异,促进了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杨传开等,2015)。
与此同时,都市圈或城市群内部人口迁移流动也开始加速,尤其是迁移活性最为强烈的劳动力的流动性更为频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人力资本向其集聚,形成了人力资本的“辐合流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三角16个城市15~64岁就业人口总量为5 048.3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15~64岁,下同)总数的7.80%;1995—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共迁入、迁出就业人口847.90万人、171.79万人,各占16个城市就业人口总数的16.80%、3.40%;净迁入676.11万人,占净迁入人口总数(15~64岁)的74.97%,占16个城市就业人口总数的13.39%。长三角16个城市在与长三角外地区间的迁移中都表现为净迁入。
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产业跟随性,因此,长三角的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迁移梯度与长三角的经济梯度表现一致。在长三角16个城市就业人口迁入、净迁入总量中,各城市所占比例以上海高居首位,各达28.04%、33.21%,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高强度集聚区;第二层次为苏州、杭州和宁波,占迁入总量比例分别为9.96%、9.04%和8.95%,占净迁入总量比例分别为11.02%、9.64%和10.10%;第三层次为无锡和南京,占迁入总量比例分别为6.31%和6.69%,占净迁入总量比例分别为6.31%和7.61%。其他10个城市迁入、净迁入合计仅占31.01%、22.11%。
长三角内迁移流动活跃,但主要以长三角外迁入为主。长三角的劳动力迁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间迁移,二是长三角16个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间的迁移。在长三角各城市迁入就业人口总量中,来自长三角以外地区的有789.36万人,占88.44%,因此来自长三角外的迁入人口是长三角各城市迁入就业人口的主体。其中长三角迁移就业人口以长三角外迁入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绍兴、镇江和杭州,各达93.17%、93.14%和91.07%,即便是迁入比例最低的南京也是以长三角外迁入劳动力为主,高达83.66%。
从长三角城市内迁移就业人口看,虽然较长三角外数量少,但表现也相当活跃。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嘉兴7个城市表现为净迁入,其他9个城市表现为净迁出,后者(9市)共向前者(7市)净迁出53.32万人,其中,上海吸纳的比例高达56.11%。长三角各城市迁出就业人口总体上是以迁往长三角内其他城市为主,占53.05%,但各城市差别较大。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嘉兴6个城市的迁出就业人口以迁往长三角以外地区为主,而其他9个城市则以迁往长三角内其他城市为主,湖州市迁出就业人口中迁往长三角以外地区的比例最低,仅为13.33%(图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