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是21世纪的一种全球性趋势,跨国移民数量增长、迁移规模大型化,成为世界各地区社会转型的重大影响因素。地区发展差距带来的以经济因素为主要驱动力的迁移行为仍然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多受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较高等问题的困扰,从而产生了迁移的内在需要。移民总数净增长大多集中在较发达地区。2005—2010年,较发达地区的移民净增长达到1 472万人,而较不发达地区净增长仅为965万人。在较不发达地区,大约每70个人当中有一个国际移民,而在较发达地区,每10人当中就有一个国际移民。大约60%的移民目前居住在较发达地区,有3/4的国际移民集中在28个主要目的地国家当中。其中美国(4 280万人)、俄罗斯(1 230万人)、德国(1 080万人)、沙特阿拉伯(730万人)、加拿大(720万人)、法国(670万人)、英国(650万人)、西班牙(640万人)、印度(540万人)和乌克兰(530万人)为全球国际移民规模最大的前10位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仅印度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活跃期,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8%。在全球化、城市化、区域一体化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对国内外人口的吸引力强劲,流动人口持续高位增长,上海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已高达39%。
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前提下,不同的劳动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由此形成内部分化的、多元的移民群体。国际移民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按照人口迁移的原因一般可以分成智能型、劳工型和难民型三种。智能型移民,包括留学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目的地国家的生存处境较好一些,一般劳工型移民的生存状况居中,难民型移民的生存状况较差。一方面,美、加、澳等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和优惠政策吸引高技能人才和商业移民;另一方面,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中的廉价劳工,并从事家政服务、餐饮娱乐、组装等低端工作。据联合国统计,国际移民中约有一半为女性,而在发达国家,女性移民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男性。
经济全球化在加剧国际资本和商品频繁流动的同时,也加速了国际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在移民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以就业为主的劳动型移民无疑是移民主体。国际移民为目的地国家补充了劳动力,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世界各国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度存在明显差异。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多数成员方的外来劳动力(占本地区全部劳动力的)比例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目前外来劳动力比例最大的国家是卢森堡,达到66.7%,奥地利和瑞士的外来劳动力比例均超过10%,英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希腊等国的外来劳动力比例占8%~10%,法国、捷克、荷兰、挪威等国的外来劳动力比例占4%~6%。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外来劳动力比例均较小,日本为0.3%,韩国为2.2%。据相关统计,上海市外来劳动力所占比例大约为30%,这一比例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地区发展差距带来的以经济因素为主要驱动力的迁移行为仍然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随着全球化、区域化过程在深度与广度两方面不断推进,较发达地区和较不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结构性链条,以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以及制度要素为主要纽带影响着人口迁移的规模以及主要流向。(www.xing528.com)
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发展出现新形态,突破城市行政区划界限而形成城市密集地区。这些城市区域成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在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作用下,加之交通、通信等现代技术的支持,城市发展在空间上呈现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形成一类不同于以往单核心城市的新型经济单元,统称为“城市区域”(City Region),城市空间呈区域化发展。这类城市区域往往是本国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巨大的“人类集聚区”。这一城市化过程看似为分散发展,但其背后的实质是城市区域整体影响力逐步增强,囊括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的更大尺度的集聚过程。
城市区域表现出强劲的人口吸引力,人口迁移活跃。据统计,1960年以来被批准进入美国的移民中几乎有一半都居住在著名的东北部城市群。这种“大城市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