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与结果,本研究就教科书编审的各个环节提出几点拙见,以期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能够有所改善。
1.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引入性别平等观念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都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规定,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和内容上应该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进而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科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科书进行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科书的灵魂。课程标准就是通过教科书等教育环节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意识,性别教育也日益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关注,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中,欧美国家已将性别平等理念引入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国国务院在2001年5月22日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写入文件。在同时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作出指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两份正式文件的发布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教育所承载的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理念和生活原则的重要功能,并已将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与公平的努力具体化到课程与教科书层面[9]。然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却没有涉及性别平等内容。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应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程的内容应该切合时代发展潮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历史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性别平等教育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我国教育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教育的民主化与平等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教科书编撰依据和指导思想的课程标准却没有对性别平等等方面的教育作出具体的规定,这不但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基于以上原因,应该将性别平等理念引入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应对性别平等教育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2.在教科书编纂过程中落实性别平等观念
(1)重新挖掘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是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重要来源,历史资料即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在历史教科书编纂存在性别比例不均、刻板印象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关女性以及草根阶层的第一手史料数量有限,那么作为二手史料的教科书可选的女性和平民百姓余地也就不大;第二种情况,在一手史料中,对平民大众和女性是有记载的,只是编辑在选择教科书内容时受各方面原因限制,忽略了这部分内容。不论是哪种情况,事实上,在一、二手材料中还是有较多的平民形象和女性身影的,他们多数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史学研究范式所限,他们极少被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史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史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以前不被重视的女性和草根阶层,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历史教科书在编纂过程中,应该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改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规避教科书内容中的性别问题
图片部分:通过本文第一部分中对教科书图片部分的统计分析发现,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封面图片还是课文中的图片都以男性居多;图片内容也多是赞颂、肯定男性。还有许多图片是男女共同出现,但是男性居中,女性作为陪衬出现。但就图片来说,已经存在男女比例严重不均,传递着刻板印象。因此,在编纂历史教科书时要注意图片的选择。如果不是非得选择男性图片,就尽量选择无性别因素的图片。例如,现行历史教科书有29个单元选择男性人物作为单元的封面图片,其中有部分单元完全可以选择女性作为封面或者是选择不带性别因素的建筑、器物等作为封面。
正文部分:在现行历史教科书中,只有慈禧、宋庆龄、李清照等17%的女性出现在正文部分,其余女性都出现在课文的辅助系统中;而38%的男性是在课文正文部分出现的。因此,在正文部分应该增加女性角色出现的比例,例如,在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就可以增加武则天这样的女性形象,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人们对她的评价不一,完全符合选修4的主题。但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选修4中,通篇都是以男性为主角。
综上所述,教科书在编纂过程中应实现男女比例均衡,尽量避免隐性的性别偏见问题的存在。(www.xing528.com)
(3)培养教科书编辑的性别意识
教科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历史材料为基础,经过编辑的选择加工编制而成。编辑对教科书最终的成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避免教科书中出现性别问题,必须从编辑上着手。首先,增加女性编辑的数量。现行教科书的编委会中,男性占据绝对优势,无形中使得教科书会体现强烈的男权色彩。如果多吸收一些女性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可能会淡化男权色彩,增加女性意识。其次,有意识地对编辑进行性别意识培养。教科书的编辑们也是生活在社会中,势必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教科书中出现的性别问题。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真正性别平等意识的树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全方位的努力。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使得教科书编辑们尽快从“性别无意识”发展为“性别有意识”,从而改善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
3.在教科书审定过程中加强性别平等的检视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编写教科书事先须经有关教科书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科书须经教科书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管理。
我国对教科书编写实行项目管理。要想编写教科书,首先得依照规定向相应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以后才能进行。教科书编写好后,要经过初审、试验和审定,最后才能走进全国学校的课堂。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初审、审定。教科书审定委员会下设由各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各学科教科书审查委员会或学科审查组,负责本学科教科书的审查,向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报告。
由于我国教科书编纂的特殊程序,教科书的审定部门是教科书走向学生的最后一道关卡。从笔者前面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虽然对性别平等教育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却未对性别平等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教科书的审定部门缺少关注性别平等教育的意识,以致教科书中存在着种种性别问题。因此,在教科书审定过程中应当增加是否存在性别问题这一检视项目,邀请相关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专家学者进行审定,或者是对教科书审定人员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教科书编纂过程的全程监督,从选材到成书,每个环节都仔细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给学生的教科书是无性别问题的。
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的发现、探讨以及最终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墨守成规,静待其慢慢改善,我们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方式来弥补这一问题造成的危害。
第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平等意识的培养。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推进,况且这一问题也不可能完全解决。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阅读与性别相关的书籍,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的性别意识,增强教师对性别平等观念的敏感度,从而使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注意到存在的性别问题,进而想办法去弥补和改善这一问题。对于学生性别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设置相关课程。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要关注女生的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社会和家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而培养他们的“双性化人格”。双性化的人格兼具有男女两性的人格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向更成功的人生。
第二,教师应该通过自身教学活动改善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教科书中存在性别问题已经是既成事实,而改变这一事实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教师不应该任其发展,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利用教学来改善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也意识到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对教科书中存在性别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其次,教师应该对教科书中存在性别问题的内容进行重新解释,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消除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负面影响。再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挖掘课外材料,从而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并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第三,学校应该积极开发具有性别平等教育功能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在国家新课改的前提下,开发具有性别平等教育功能的相关校本课程。如历史教科书中缺乏积极正面的女性形象,学校就可以结合地方乡土史,挖掘其中的优秀女性形象,然后设置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给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提供了积极正面的能量,从而引导她们积极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