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认识和学习过程。运用小组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需要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并给以相应的任务安排,力图使每个成员都能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关于武昌起义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两幅电子地图来完成设计的。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认识和学习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此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以我校PGP双板式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基础,PGP双板式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一类,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等同于一般交互式电子白板,其独特优势在于拥有并排安装的两块电子白板,可以同时呈现多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支持多种同步功能。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方案设计的重头戏,主要分为导入、新课、小结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1.课程导入设计

课程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一种渴望的心理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6]。因此,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将以电视剧《走向共和》第44集关于武昌起义的片段作为本教学方案的导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战火纷飞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回到100年前武昌起义爆发的模拟场景中。待学生观看视频完毕之后,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刚才的视频讲述了一个什么事件?”进而将课堂焦点和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内容上来。

在导入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情况如下:首先,教师点击左边的“活动一”图标(用作课堂导入的视频),播放视频。等待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然后,教师点击左边的“活动二”(“辛亥革命课件),再点击播放按钮,展示PPT第一页“‘辛亥革命’标题”。点击屏幕下方的向后翻页按钮,翻到PPT第二页“树形图前半部分”,再点击屏幕下方的“-1”按钮,之后再点击屏幕上方的双板按钮,使之呈现出双板展示的局面,左板是PPT第一页“‘辛亥革命’标题”,右板是PPT第二页“树形图前半部分”。

2.新课环节设计

本教学方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历史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并辅以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能力的一种教学”[7]。它对于问题设计的标准要求很高,因为一个问题设计得是否恰当、巧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败。小组讨论法属于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运用小组讨论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需要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并给以相应的任务安排,力图使每个成员都能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因此,基于上述几点注意事项,在新课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三个板块,分别是辛亥革命爆发背景和过程、探究活动“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和以“百年辛亥,变与不变”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板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关于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我们设计了一个树形结构图来展示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所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此树形结构图设计如图。

在树形图内有一部分知识点是空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第1~5段之后进行补充。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中国革命的总体形势,在脑海中生成了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爆发背景的清晰简洁的结构图,而且也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随写、随画、随时修改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情况具体如下:首先,教师点击屏幕下方的向后翻页按钮,使右板翻页到PPT第三页“树形图后半部分”,左板呈现的是PPT第二页“树形图前半部分”。然后,教师点击屏幕下方“笔”形状的按钮,将鼠标切换成“笔”的格式,再在颜色框里选择笔的颜色为红色。最后,让学生上讲台用笔在电子白板上补充完整树形图内空缺的内容。

关于武昌起义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两幅电子地图来完成设计的。第一幅地图是武昌起义形势图:

关于武昌起义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两幅电子地图来完成设计的。第一幅地图是武昌起义形势图:

关于武昌起义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两幅电子地图来完成设计的。第一幅地图是武昌起义形势图:

图1 武昌起义形势图[8]

在武昌起义形势图上,教师根据讲述武昌起义经过的进度,用颜色笔在地图上以箭头的形式,标出攻打经过和军队行进路线。具体设计如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操作:用笔圈出“楚望台军械库”)各标、营闻枪声后,纷纷响应均向军械库集中。(操作:圈出“三十二标”,用箭头从三十二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炮八标”,用箭头从炮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马八标”,用箭头从马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辎重二十一队”,用箭头从辎重二十一队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其中炮八标入城,在蛇山架炮,炮轰总督府。(操作:圈出在蛇山的炮兵驻地。圈出“清督署驻地”)湖广总督瑞徵逃出文昌门,顺长江而下逃走。(操作:圈出“文昌门”,用箭头从文昌门顺长江向下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到12日,革命军又相继占领了汉口、汉阳。这就是武昌起义。因为这场起义发生在农历辛亥年,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但这只是狭义上的概念。而广义上,则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操作:在电子白板上用笔书写下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整个过程)

第二幅是晚清地图:

图1 武昌起义形势图[8]

在武昌起义形势图上,教师根据讲述武昌起义经过的进度,用颜色笔在地图上以箭头的形式,标出攻打经过和军队行进路线。具体设计如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操作:用笔圈出“楚望台军械库”)各标、营闻枪声后,纷纷响应均向军械库集中。(操作:圈出“三十二标”,用箭头从三十二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炮八标”,用箭头从炮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马八标”,用箭头从马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辎重二十一队”,用箭头从辎重二十一队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其中炮八标入城,在蛇山架炮,炮轰总督府。(操作:圈出在蛇山的炮兵驻地。圈出“清督署驻地”)湖广总督瑞徵逃出文昌门,顺长江而下逃走。(操作:圈出“文昌门”,用箭头从文昌门顺长江向下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到12日,革命军又相继占领了汉口、汉阳。这就是武昌起义。因为这场起义发生在农历辛亥年,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但这只是狭义上的概念。而广义上,则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操作:在电子白板上用笔书写下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整个过程)

第二幅是晚清地图:

图1 武昌起义形势图[8]

在武昌起义形势图上,教师根据讲述武昌起义经过的进度,用颜色笔在地图上以箭头的形式,标出攻打经过和军队行进路线。具体设计如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操作:用笔圈出“楚望台军械库”)各标、营闻枪声后,纷纷响应均向军械库集中。(操作:圈出“三十二标”,用箭头从三十二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炮八标”,用箭头从炮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马八标”,用箭头从马八标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圈出“辎重二十一队”,用箭头从辎重二十一队指向楚望台军械库)其中炮八标入城,在蛇山架炮,炮轰总督府。(操作:圈出在蛇山的炮兵驻地。圈出“清督署驻地”)湖广总督瑞徵逃出文昌门,顺长江而下逃走。(操作:圈出“文昌门”,用箭头从文昌门顺长江向下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到12日,革命军又相继占领了汉口、汉阳。这就是武昌起义。因为这场起义发生在农历辛亥年,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但这只是狭义上的概念。而广义上,则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操作:在电子白板上用笔书写下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共和的整个过程)

第二幅是晚清地图:

图2 晚清地图[9]

在晚清地图上,随着讲解的进度会随之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用作讲解湖北军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当再次点击地图时,三幅图随之消失,在晚清地图上的武昌这一地点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地点。之后会出现十四面小红旗,代表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而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分别是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然后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具体设计如下:

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操作:单击鼠标,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在武昌这一点上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革命形势迅速扩散到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操作:单击鼠标,分别在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十四个省上面出现小红旗,代表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总共包括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在内的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操作:单击鼠标,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在电子白板上写下辛亥革命的大致过程——“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第二个板块的内容是探究活动“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这一部分内容是本教学方案的重点和亮点。之所以是重点,因为此探究活动预计用时甚多,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探究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掌握当时社会各方面对革命党和袁世凯之间临时大总统之争的态度,了解袁世凯最终当上临时大总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历史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而不应简单地归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作用。之所以说它是亮点,则是因为此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切入点比较新颖,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中“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这一固定说法,给学生丰富的材料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等能力。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规划表

图2 晚清地图[9](www.xing528.com)

在晚清地图上,随着讲解的进度会随之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用作讲解湖北军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当再次点击地图时,三幅图随之消失,在晚清地图上的武昌这一地点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地点。之后会出现十四面小红旗,代表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而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分别是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然后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具体设计如下:

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操作:单击鼠标,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在武昌这一点上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革命形势迅速扩散到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操作:单击鼠标,分别在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十四个省上面出现小红旗,代表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总共包括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在内的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操作:单击鼠标,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在电子白板上写下辛亥革命的大致过程——“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第二个板块的内容是探究活动“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这一部分内容是本教学方案的重点和亮点。之所以是重点,因为此探究活动预计用时甚多,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探究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掌握当时社会各方面对革命党和袁世凯之间临时大总统之争的态度,了解袁世凯最终当上临时大总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历史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而不应简单地归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作用。之所以说它是亮点,则是因为此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切入点比较新颖,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中“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这一固定说法,给学生丰富的材料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等能力。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规划表

图2 晚清地图[9]

在晚清地图上,随着讲解的进度会随之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用作讲解湖北军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当再次点击地图时,三幅图随之消失,在晚清地图上的武昌这一地点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地点。之后会出现十四面小红旗,代表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而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分别是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然后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具体设计如下:

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操作:单击鼠标,出现“黎元洪”、“湖北军政府”和“军政府告示”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在武昌这一点上出现“烽火”,代表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革命形势迅速扩散到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操作:单击鼠标,分别在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十四个省上面出现小红旗,代表宣告独立的十四个省份)总共包括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在内的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操作:单击鼠标,出现孙中山像、五色旗和孙中山召开国会三幅图,再次单击鼠标,三幅图消失,之后在南京这一地点上出现一面红旗,代表宣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在电子白板上写下辛亥革命的大致过程——“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第二个板块的内容是探究活动“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这一部分内容是本教学方案的重点和亮点。之所以是重点,因为此探究活动预计用时甚多,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探究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掌握当时社会各方面对革命党和袁世凯之间临时大总统之争的态度,了解袁世凯最终当上临时大总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历史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而不应简单地归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作用。之所以说它是亮点,则是因为此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切入点比较新颖,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中“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这一固定说法,给学生丰富的材料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等能力。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规划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此探究活动中,我们会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份材料,分别是袁世凯方面、革命党方面和帝国主义立宪派方面,每份材料后面都附有相应的问题,问题均是围绕“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这个主题而设计的。此外,材料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如果上课教室接入了互联网,学生还可以自行在网站上进行搜索查看,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网站。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材料中所给的问题讨论完毕之后,便将自己组的观点写在电子白板上,并请每组派1个代表进行讲解,各组讲解完毕之后再相互之间进行质疑和答辩。最后,当学生讨论、展示、质疑等环节都完成之后,教师再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最后一个板块是以“百年辛亥,变与不变”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感想,以及在这个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值得纪念的2011年里,谈一谈自己身为武汉人的特殊感受。发表观点的途径是QQ讨论群或者微博,根据上课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3.课堂小结设计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始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的耐人寻味[10]。因此,经过几番思考和修改,本教学方案的课堂小结设计为:

辛亥革命的炮火已经远去,而当我们站在红楼的前面,站在孙中山的塑像下,依旧能听到他那倡导革命的呼喊。中国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走出了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走进了一个追求民主,探索独立的新时代。时至今日,距离辛亥革命爆发整整一个世纪,中国已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了脚跟的时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秉承辛亥精神,继承中山先生的志愿,吸取这一百年里探索民族独立自强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经验教训,继续前行。

此课堂小结用简短的话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一次点明主线,照应导入,最后以一种勉励的方式结束总结,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这样既显得整节课浑然一体,有头有尾,又升华了主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在此探究活动中,我们会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份材料,分别是袁世凯方面、革命党方面和帝国主义、立宪派方面,每份材料后面都附有相应的问题,问题均是围绕“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这个主题而设计的。此外,材料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如果上课教室接入了互联网,学生还可以自行在网站上进行搜索查看,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网站。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材料中所给的问题讨论完毕之后,便将自己组的观点写在电子白板上,并请每组派1个代表进行讲解,各组讲解完毕之后再相互之间进行质疑和答辩。最后,当学生讨论、展示、质疑等环节都完成之后,教师再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最后一个板块是以“百年辛亥,变与不变”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感想,以及在这个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值得纪念的2011年里,谈一谈自己身为武汉人的特殊感受。发表观点的途径是QQ讨论群或者微博,根据上课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一个板块是以“百年辛亥,变与不变”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感想,以及在这个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值得纪念的2011年里,谈一谈自己身为武汉人的特殊感受。发表观点的途径是QQ讨论群或者微博,根据上课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3.课堂小结设计

3.课堂小结设计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始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的耐人寻味[10]。因此,经过几番思考和修改,本教学方案的课堂小结设计为:

辛亥革命的炮火已经远去,而当我们站在红楼的前面,站在孙中山的塑像下,依旧能听到他那倡导革命的呼喊。中国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走出了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走进了一个追求民主,探索独立的新时代。时至今日,距离辛亥革命爆发整整一个世纪,中国已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了脚跟的时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秉承辛亥精神,继承中山先生的志愿,吸取这一百年里探索民族独立自强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经验教训,继续前行。

意识、逻辑推理、价值立意和材料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等组织机理,决定命题中考点知识的结构状况,学科能力往往寄寓在组织机理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或过程性测量中使用的学科能力训练,必须有这样的命题布局。

课堂教学中,我们在使用历史教科书或其他历史资源时,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将上述8条作为有机渗透的能力培养的操作目标。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这样,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但是根据教学内容

此课堂小结用简短的话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一次点明主线,照应导入,最后以一种勉励的方式结束总结,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这样既显得整节课浑然一体,有头有尾,又升华了主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料依据(或呈现方式);③事实运用下的因果分析与逻辑推论;④“买办与官督商办”与“民族工业与新气息”的理解与证据;⑤聚焦于张骞与荣氏兄弟身上的事实与观点、个案与全局。如此,本课教学内容的纲目不再是背景、表现、意义之类的陈词滥调与僵化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