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方案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以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对本课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直观现象和问题入手,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剖析,抓住事件的本质和关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调动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方式,从多角度出发,用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后得出结论。此外,在教学方案中还搜集了辛亥革命爆发百年来,社会各阶层人物代表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并最终带领学生就“辛亥印象”这一话题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设计构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按照新教材中外合编体例设计的旨意,注意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宏观把握历史脉络,这是本课教学方案的设计基础。
(2)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了解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体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坚韧品格,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合格现代公民,这也是本课设计的宗旨所在。
(3)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因此,本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的科学研究思维为轴,围绕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问题,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情景,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讨论。
1.学习者情况分析
学习者情况分析,简称学情分析,是指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之前,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其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学情分析有什么作用呢?刘春兴认为学情分析“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和操作教学过程”[2]。因此,做好学情分析是设计出一堂精彩历史课的关键。
本课程所面对的学生是刚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一年级是个转折点,同学们的抽象思维慢慢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学生们遇事开始有了“个人的见解”,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因此,在进行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历史课程设计时,必须注意到他们的这种特点,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个人的自主意识,同时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获得成功和荣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还应该注意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中就涉及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历史课程时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力图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
最后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本文拟作为例子的武汉中学和华师一附中的学生属于中高层次的学生群体,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需将该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设计原则,将探讨主题的难度、问题的深度等都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最适合这两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
2.教材分析(www.xing528.com)
教材分析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位于人教版《历史1(必修)》第13课,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组成部分,因此“辛亥革命”一课是我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尝试,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对于该课的教材分析如下:
(1)教科书内容概述。“辛亥革命”一课位于人教版《历史1(必修)》的第62~65页,标题之下到正文之前,呈现了一段概述孙中山早年弃医从戎的文字。正文共三个子目,分别是“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武昌起义”子目首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的事实,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做的努力,然后简要概述了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中华民国成立”子目主要讲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子目主要讲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两部分内容。纵观以上三大块内容我们可知,“辛亥革命”一课主要以中国人探索自强独立、振兴中华为主线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包括“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两个要点。其中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分布于必修2和必修3。
(2)课程观点陈述。明确课程观点是教材分析的重要方面。“辛亥革命”一课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探索独立自强道路的实践尝试。在课文的第一个子目“武昌起义”中,就通过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党人的活动来展示中国人在清末黑暗中不断探索着独立自强的道路。当寄希望于清政府的和平改良道路化为泡影之后,他们毅然决定武装起义,发动武昌起义。课文的第二个子目“中华民国成立”包括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两个内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明中国人希望通过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而《临时约法》的颁布更是这一群热血的革命党人关于利用民主、法制的现代化政治来挽救中国的伟大尝试。课文的最后一个子目“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讲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使中国人在探索独立自强道路上再次遭到重大挫折,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和将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功绩却不可磨灭,中国人依旧在探索独立自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3)重点、难点确定。所谓重点,是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重头戏,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起主体作用。教学难点则是指学生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关节点,是头绪较多或较艰深的内容,也就是学生难于理解而有待于教师启发解惑的教学内容[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辛亥革命”一课课程标准的表述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因此本教学方案的重点确定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的背景和胜利原因、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临时约法》的颁布四个要点,只有将这四个要点的线索理清后,才能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讲述完整。本教学方案的难点确定为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才能理解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进而把握该课的核心观点和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本插图和补充材料分析。课本的插图和补充材料,包括照片、史料、地图、文物图像等,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设计之后选入教科书的,它对课本正文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便于学生对正文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辛亥革命”一课总共有8幅图片,分别是章炳麟照片、邹容照片、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图片、湖北军政府图片、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照片、《大总统誓词》图片、宣统帝溥仪照片;3则补充资料,分别是民主革命思潮兴起概况、黄花岗起义简介、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浪潮的发展状况。以上的插图和资料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考虑和挑选的,有利于学生对该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和材料,充分挖掘它们的作用。
(5)相关资料呈现。历史教材,包括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包括教科书、各种参考书、历史文献资料,还有文物,视、音频等非文字类的材料。因此,教材分析除了研究教科书之外,还有对相关其他材料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辛亥革命”一课的相关材料包括:人物照片,如孙中山、袁世凯、溥仪等。地图,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图、武昌起义形势图、全国独立省份分布图等。史料,如《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回忆录》、《辛亥革命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史稿》等。视频,如《走向共和》、《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谁孕育了辛亥革命》。网站,如:辛亥革命——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http://www.xhgmw.org;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官方网站:http://www.xhgm100.com;中学历史教研网:http://www.lsxkc.cn/lsjy/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29;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
3.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产生预期的行为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描述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5]。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以上述课程目标为宗旨,制定出细化、可测量、可操作的三维目标。将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融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中,这就更加需要制定可行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否则整堂课就只会流于形式,盲目而没有方向。因此,经过仔细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三维目标,再加上对“辛亥革命”一课的深入分析,以及关于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同一内容的比较,最终我们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