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鸿章议和行为的讨论成果

李鸿章议和行为的讨论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些时间,随着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热播,人们围绕李鸿章的议和行为评价、围绕爱国与卖国的标准又重新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中国人习惯用道德尺度来衡量政治事件,尤其是在面对外来势力时,抵抗就是爱国,妥协就是卖国,往往没有第三种评价。但历史事实是,在全面不如人时,殊死抵抗带来的损失会更大。”李鸿章就是这种思想在晚清朝廷的代表。现在我们以李鸿章为例,对其在甲午战争期间和战争后的行为加以分析。

李鸿章议和行为的讨论成果

前些时间,随着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热播,人们围绕李鸿章的议和行为评价、围绕爱国与卖国的标准又重新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中国人习惯用道德尺度来衡量政治事件,尤其是在面对外来势力时,抵抗就是爱国,妥协就是卖国,往往没有第三种评价。但历史事实是,在全面不如人时,殊死抵抗带来的损失会更大。”更有人理解李鸿章,说:“对李鸿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不要轻易下一个卖国的结论。国家积弱,不得已而为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弱国无外交——这战败的条约总得要人来签。”

实际上关于议和的评价争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在探讨琦善与鸦片战争时,就撰文认为:“琦善审察了中外强弱轻重的形势,权衡了利弊,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中国则为和,中国维新有可能提前20年,减少战争的损失。”蒋的观点在当时日本大举侵华的社会背景下遭到国人的声讨。近年又有某导演设计了琦善因妥协议和获罪被发配边疆与林则徐告别时的场景,琦善对林则徐说:“你进行禁烟将名垂青史,我琦善议和却遗臭万年,我的苦心谁能理解?”纵观中国近代历史,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的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问题,中国内部就存在避战、和议救国的思想,他们认为:中外形势敌强我弱,中国要发愤图强需要时间,若打则消耗钱财,无力学习,和为上策;虽然西方国家对中国确有野心,但实现手段是通过贸易,中国完全可以因其利而导之,所得奇巧为中国所用,又避免了战争;中国之所以导致外侵虽有外国原因,但中国外交处理不当也有责任。李鸿章就是这种思想在晚清朝廷的代表。(www.xing528.com)

中国近代面临强敌入侵,敌强我弱,选择议和妥协的策略真的能救国吗?李鸿章在战争中的表现真的是“屈辱救国”吗?现在我们以李鸿章为例,对其在甲午战争期间和战争后的行为加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