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在操作中存在目标散乱的现象。针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核心目标”,即在对三维目标有统一性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某些维度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其他维度的相关因素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核心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教师找到一根“红线”来引领整个课堂教学[6]。
“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一般将此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为: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基本史实,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带来的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泱泱大国丧失独立自主地位,任人欺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爱国情感会油然而生。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在当时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潮流下,鸦片战争应该给21世纪的中国学生带来怎样的具有时代价值的判断和思考呢?(www.xing528.com)
新课程改革以来,舍弃了旧教材大量繁难偏旧的内容,保留了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学习,一是应该把历史置于“当时”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看其地位和价值,即向后看;二是应把历史放在“当前”时代下,看其对今天和未来的价值和启迪,即“向前看”。对鸦片战争,蒋廷黻先生曾论述道:“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7]陈旭麓先生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8]正所谓“无目标不教学”,非有指向历史教育终极价值的教学目标,不足以参透历史教学的真义,不足以彰显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真谛[9]。基于以上认识,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了“鸦片战争”的核心目标:学生能置身于世界历史潮流(千年变局)中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能运用多元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能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进行理性反思。简单地说,这节课的价值追求是:变局(当时)和反思(当前)。面对千年变局,只有改革求变,才能迎接民族新生。理性反思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当今的中国,我们不也是面对国际和国内大变局吗?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个变局,积极、灵敏地做出应对,更好地发展自身,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国家和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这正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学生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其全球视野、历史意识、公民素养、爱国主义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