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必然引起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在给历史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教师和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首先是传统教学方式在评价体系中“被否定”。叶澜先生曾经指出:“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病。这些弊病是学校领域里见物不见人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倒错。”这是目前对传统教学方式最一针见血的评价。
续表
续表
续表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也都认为,一个好的课堂,不能缺少多媒体教学,否则不能视其为一堂好课。过去的小黑板早已被很多老师丢弃了。现在很多评优课的评分标准也要求有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历史老师也把它当成了一个衡量的标准,纷纷效仿。传统教学方式在这种背景之下以“负面”的形象呈现,是被普罗大众“弃”的对象,对传统教学方式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是“一棒子”打死。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莫不是“价值错位”、“目标虚置”、“教学分离”这样的评价,为突出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质高效,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就作为其优质高效的对立面。
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代表、时代潮流被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校园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硬件、软件被学生、家长关注,作为当前主导教学的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困扰与无所适从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趋优附名”,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构建中“被快餐”。当今中国社会,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各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和学生的择校风气日益旺盛。择校,本质上来讲择的就是教师资源。地区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打造名师就成为一项基本的任务,成为名师也成为一项基本要求,于是各类评比接踵而至。这种背景之下,追名师的教学之法,寻优质课的教学之法就俨然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快速提升的捷径。当前名师工作室接二连三地成立,优质课评比年复一年,这些旨在有效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方法,却日益演变成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快餐化”式的方法革命。
名师的诞生,自有其诞生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其诞生的过程——名师个人在教学方式形成过程中的反复失败和不断成功的提炼和总结。名师工作室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引领过程中的总结与提升,而不是不断地去复制一个又一个“名师”,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名师教学法的推广年复一年,名师的“名”越来越响亮,名师原来的教学法却越来越“无名”。
优质课的示范效应在根本上并未彻底改变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高效的教学效果,更多学习观摩的教师却将着眼点集中在了技巧和效果上,并加以模仿,一节优质课的推广,就意味着更多这样的课在持续上演,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在模仿实践之后,并没有享受到观摩优质课时的那种“娴熟”和“高效”,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所谓的优质课,其实是授课教师三番五次地试讲、专家三番五次地淬炼,才最终出炉的。本以为学习和观摩会享受囫囵“盛宴”,其实仅仅只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快餐”,试问:这样淬炼出来的课堂教学价值究竟有多大呢?
无论是名师引领还是优质课示范,如果只能提供“名”、“优”的技术,而不能浸润“名”、“优”的思想,那这种引领和示范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注定也只是“作秀”和“乏味”。某些教师的教案、课件,甚至课堂教学完全都是来自优质课,但就是这样的完全优质课的多媒体历史教学,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突出。
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因为专家的引领和优质课的示范作用被常态化、优质化,但这种过分突出技巧的引领和示范,应用到常态化教学中却又让践行者倍感乏味,作为渴望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大展拳脚的一线历史教师的困扰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是“求新猎奇”,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取材上“被误导”。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含量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对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扰,尤其是经过大量优质课比赛所呈现出的高级软件功能和课件效果的刺激,如制作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的制作,却非要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其实课件的功能之一是辅助教学。所谓辅助教学,就是以这些手段为辅,以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主次都不分了,我们上课到底为了什么呢?很多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视频、动画、图片样样俱全,却不管能不能为教学服务,沾边就上。一些内容和教学无关,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哗众取宠的课件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然后美其名曰“信息量大”。有些教师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就能帮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反正学生愿意看,课堂热闹,就算“成功”了。可是课后检测一下,学生未必就能和课堂一样“成功”。如何适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成了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困境。
另外,为了凸显课程的新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尽量选择那些奇闻异事,甚至影视作品中明星表演的历史剧片段,以刺激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攫取出的“新素材”是饱受争议的历史观点或错误观点,这种新奇,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且还对学生正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副作用。
这种“求新猎奇”的态度与做法,当前正在日益蔓延,如何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如何让新奇的素材不受争议,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一线历史教师遇到的又一困境。
复次是“滥竽充数”,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现实中“被滥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被提倡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几乎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的状况。甚至一些年龄偏大、电脑技术不是很精通的教师,也在努力学习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水平有限,很多课件粗制滥造,网上下载来的课件,也不一定符合自己教学的对象,整合技术不高,导致用了不如不用,不仅没有汲取多媒体教学的“精华”,倒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糟粕”引进了课堂。不少教师因为在课堂上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淡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俨然成了课堂的局外人,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何能体现出其先进与高效呢?
诚然,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包含的信息量不是一般传统教学能够比拟的。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多媒体使用不当,不但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制约学生听课的效果。现在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密度,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一整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多媒体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尤其是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恨不得学生在一堂课里面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搞得很疲惫,教师搞得很狼狈,课上完了,师生感觉都不太好。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还存在生搬硬套、指鹿为马、画蛇添足、杀鸡用牛刀等滥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优质的特点呢?
在当前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即将“一统天下”的时候,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一线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困境。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也都认为,一个好的课堂,不能缺少多媒体教学,否则不能视其为一堂好课。过去的小黑板早已被很多老师丢弃了。现在很多评优课的评分标准也要求有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历史老师也把它当成了一个衡量的标准,纷纷效仿。传统教学方式在这种背景之下以“负面”的形象呈现,是被普罗大众“弃”的对象,对传统教学方式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是“一棒子”打死。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莫不是“价值错位”、“目标虚置”、“教学分离”这样的评价,为突出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质高效,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就作为其优质高效的对立面。
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代表、时代潮流被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校园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硬件、软件被学生、家长关注,作为当前主导教学的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困扰与无所适从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趋优附名”,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构建中“被快餐”。当今中国社会,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各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和学生的择校风气日益旺盛。择校,本质上来讲择的就是教师资源。地区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打造名师就成为一项基本的任务,成为名师也成为一项基本要求,于是各类评比接踵而至。这种背景之下,追名师的教学之法,寻优质课的教学之法就俨然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快速提升的捷径。当前名师工作室接二连三地成立,优质课评比年复一年,这些旨在有效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方法,却日益演变成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快餐化”式的方法革命。
名师的诞生,自有其诞生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其诞生的过程——名师个人在教学方式形成过程中的反复失败和不断成功的提炼和总结。名师工作室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引领过程中的总结与提升,而不是不断地去复制一个又一个“名师”,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名师教学法的推广年复一年,名师的“名”越来越响亮,名师原来的教学法却越来越“无名”。
优质课的示范效应在根本上并未彻底改变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高效的教学效果,更多学习观摩的教师却将着眼点集中在了技巧和效果上,并加以模仿,一节优质课的推广,就意味着更多这样的课在持续上演,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在模仿实践之后,并没有享受到观摩优质课时的那种“娴熟”和“高效”,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所谓的优质课,其实是授课教师三番五次地试讲、专家三番五次地淬炼,才最终出炉的。本以为学习和观摩会享受囫囵“盛宴”,其实仅仅只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快餐”,试问:这样淬炼出来的课堂教学价值究竟有多大呢?(www.xing528.com)
无论是名师引领还是优质课示范,如果只能提供“名”、“优”的技术,而不能浸润“名”、“优”的思想,那这种引领和示范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注定也只是“作秀”和“乏味”。某些教师的教案、课件,甚至课堂教学完全都是来自优质课,但就是这样的完全优质课的多媒体历史教学,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突出。
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因为专家的引领和优质课的示范作用被常态化、优质化,但这种过分突出技巧的引领和示范,应用到常态化教学中却又让践行者倍感乏味,作为渴望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大展拳脚的一线历史教师的困扰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是“求新猎奇”,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取材上“被误导”。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含量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对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扰,尤其是经过大量优质课比赛所呈现出的高级软件功能和课件效果的刺激,如制作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的制作,却非要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其实课件的功能之一是辅助教学。所谓辅助教学,就是以这些手段为辅,以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主次都不分了,我们上课到底为了什么呢?很多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视频、动画、图片样样俱全,却不管能不能为教学服务,沾边就上。一些内容和教学无关,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哗众取宠的课件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然后美其名曰“信息量大”。有些教师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就能帮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反正学生愿意看,课堂热闹,就算“成功”了。可是课后检测一下,学生未必就能和课堂一样“成功”。如何适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成了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困境。
另外,为了凸显课程的新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尽量选择那些奇闻异事,甚至影视作品中明星表演的历史剧片段,以刺激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攫取出的“新素材”是饱受争议的历史观点或错误观点,这种新奇,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且还对学生正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副作用。
这种“求新猎奇”的态度与做法,当前正在日益蔓延,如何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如何让新奇的素材不受争议,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一线历史教师遇到的又一困境。
复次是“滥竽充数”,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现实中“被滥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被提倡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几乎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的状况。甚至一些年龄偏大、电脑技术不是很精通的教师,也在努力学习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水平有限,很多课件粗制滥造,网上下载来的课件,也不一定符合自己教学的对象,整合技术不高,导致用了不如不用,不仅没有汲取多媒体教学的“精华”,倒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糟粕”引进了课堂。不少教师因为在课堂上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淡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俨然成了课堂的局外人,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何能体现出其先进与高效呢?
诚然,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包含的信息量不是一般传统教学能够比拟的。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多媒体使用不当,不但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制约学生听课的效果。现在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密度,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一整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多媒体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尤其是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恨不得学生在一堂课里面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搞得很疲惫,教师搞得很狼狈,课上完了,师生感觉都不太好。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还存在生搬硬套、指鹿为马、画蛇添足、杀鸡用牛刀等滥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优质的特点呢?
在当前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即将“一统天下”的时候,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一线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困境。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也都认为,一个好的课堂,不能缺少多媒体教学,否则不能视其为一堂好课。过去的小黑板早已被很多老师丢弃了。现在很多评优课的评分标准也要求有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历史老师也把它当成了一个衡量的标准,纷纷效仿。传统教学方式在这种背景之下以“负面”的形象呈现,是被普罗大众“弃”的对象,对传统教学方式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是“一棒子”打死。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莫不是“价值错位”、“目标虚置”、“教学分离”这样的评价,为突出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质高效,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就作为其优质高效的对立面。
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代表、时代潮流被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校园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硬件、软件被学生、家长关注,作为当前主导教学的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困扰与无所适从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趋优附名”,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构建中“被快餐”。当今中国社会,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各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和学生的择校风气日益旺盛。择校,本质上来讲择的就是教师资源。地区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打造名师就成为一项基本的任务,成为名师也成为一项基本要求,于是各类评比接踵而至。这种背景之下,追名师的教学之法,寻优质课的教学之法就俨然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快速提升的捷径。当前名师工作室接二连三地成立,优质课评比年复一年,这些旨在有效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方法,却日益演变成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快餐化”式的方法革命。
名师的诞生,自有其诞生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其诞生的过程——名师个人在教学方式形成过程中的反复失败和不断成功的提炼和总结。名师工作室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引领过程中的总结与提升,而不是不断地去复制一个又一个“名师”,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名师教学法的推广年复一年,名师的“名”越来越响亮,名师原来的教学法却越来越“无名”。
优质课的示范效应在根本上并未彻底改变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高效的教学效果,更多学习观摩的教师却将着眼点集中在了技巧和效果上,并加以模仿,一节优质课的推广,就意味着更多这样的课在持续上演,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在模仿实践之后,并没有享受到观摩优质课时的那种“娴熟”和“高效”,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所谓的优质课,其实是授课教师三番五次地试讲、专家三番五次地淬炼,才最终出炉的。本以为学习和观摩会享受囫囵“盛宴”,其实仅仅只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快餐”,试问:这样淬炼出来的课堂教学价值究竟有多大呢?
无论是名师引领还是优质课示范,如果只能提供“名”、“优”的技术,而不能浸润“名”、“优”的思想,那这种引领和示范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注定也只是“作秀”和“乏味”。某些教师的教案、课件,甚至课堂教学完全都是来自优质课,但就是这样的完全优质课的多媒体历史教学,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突出。
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因为专家的引领和优质课的示范作用被常态化、优质化,但这种过分突出技巧的引领和示范,应用到常态化教学中却又让践行者倍感乏味,作为渴望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大展拳脚的一线历史教师的困扰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是“求新猎奇”,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取材上“被误导”。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含量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对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扰,尤其是经过大量优质课比赛所呈现出的高级软件功能和课件效果的刺激,如制作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的制作,却非要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其实课件的功能之一是辅助教学。所谓辅助教学,就是以这些手段为辅,以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主次都不分了,我们上课到底为了什么呢?很多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视频、动画、图片样样俱全,却不管能不能为教学服务,沾边就上。一些内容和教学无关,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哗众取宠的课件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然后美其名曰“信息量大”。有些教师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就能帮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反正学生愿意看,课堂热闹,就算“成功”了。可是课后检测一下,学生未必就能和课堂一样“成功”。如何适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成了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困境。
另外,为了凸显课程的新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尽量选择那些奇闻异事,甚至影视作品中明星表演的历史剧片段,以刺激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攫取出的“新素材”是饱受争议的历史观点或错误观点,这种新奇,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且还对学生正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副作用。
这种“求新猎奇”的态度与做法,当前正在日益蔓延,如何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如何让新奇的素材不受争议,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一线历史教师遇到的又一困境。
复次是“滥竽充数”,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现实中“被滥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被提倡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几乎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的状况。甚至一些年龄偏大、电脑技术不是很精通的教师,也在努力学习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水平有限,很多课件粗制滥造,网上下载来的课件,也不一定符合自己教学的对象,整合技术不高,导致用了不如不用,不仅没有汲取多媒体教学的“精华”,倒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糟粕”引进了课堂。不少教师因为在课堂上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淡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俨然成了课堂的局外人,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何能体现出其先进与高效呢?
诚然,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包含的信息量不是一般传统教学能够比拟的。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多媒体使用不当,不但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制约学生听课的效果。现在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密度,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一整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多媒体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尤其是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恨不得学生在一堂课里面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搞得很疲惫,教师搞得很狼狈,课上完了,师生感觉都不太好。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还存在生搬硬套、指鹿为马、画蛇添足、杀鸡用牛刀等滥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优质的特点呢?
在当前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即将“一统天下”的时候,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一线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