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题继续体现了对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而且在材料形式上又“独具匠心”,以“科技与生产力”这一当前时政热点切入,用一个比较抽象的公式表述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求学生首先解读公式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调动和运用已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历史知识,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说明公式内在逻辑(生产技术提高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合理性,最终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认识。立意新颖,逻辑严密,兼有知识、能力、价值升华的三维考查,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问题意识与思辨精神。
2015年高考成绩已经放榜了,历史卷主观题第40、41题学生得分整体往前进了一步,湖北省考生40题平均得分近11.3分,满分400多人,第41题平均得分近4.1分,比去年有所提高。进步令人鼓舞,但学生从卷面上反馈的学科能力不足依然存在: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不足。例如主观题部分,首先是审题不清。第40题第(1)问问的是不同之处,很多同学没有对比回答,或仅回答汉代儒学如何,而没有回答孔孟儒学怎样。第(2)问问的是“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有些考生没有读出题中隐含条件,即“汉代之前儒学”与“汉代以后儒学”是有差别的,以致在答题时笼统而言“韩愈与康有为都赞同儒学”,导致失分。第46题第(1)问限制语是“抗战胜利前后”,一些考生答的却是抗战前后的事;第(2)问问的是“各党派地位变化”,绝大多数考生答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地位的变化,只有少数人答出了民主党派的地位变化。其次是仅从材料中找答案,没有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如整段抄袭“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等。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不足。部分考生历史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如度量衡和货币是两个概念,度量衡在秦始皇时代已统一,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唐朝币制改革是改革衡法,并不是统一度量衡,很多考生没有搞清这些概念。生搬答题公式,如宋代儒学的发展答成“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理学形成”等。
3.历史思维不够开阔,导致答案角度单一。例如第46题第(2)问“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99%的考生只能答出第一点,第二点则只有少数考生答出来。第48题第(2)问,此问是回答西行的意义,要进行深层次挖掘,学生不能从大处着眼,往往局限于具体史料,围绕着“有利于全真教发展迅速”或是“关于全真教传播”的具体史料来回答。
4.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不足。第41题绝大部分考生能读懂历史公式,提取“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史实论证上,大部分学生能从“科技与生产力”这一论题入手,调动工业革命等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证,但有学生在答题中出现了无论点,只有史实;有论点,无史实;有论点、史实,无论证等情况。(www.xing528.com)
这几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已经比较成熟,在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考试测量难度等方面相对稳定,试题呈现方式比较平稳。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尽量减少阅读障碍,但这并不代表试题难度的下降,而是更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感觉总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为增强历史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脉络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学习既要注重其组成内容的历史细节,也要关注长时段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书上对《权利法案》有一个标签式的结论: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这里老师就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结论中的“开始”这个时间副词,开始只是开端,后面还有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变化。国王与议会、国王与内阁、立法与司法的关系演变就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的内容。例如同一阶段有多条历史线索并行,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标准理清主要线索,把握阶段的主要特征。
2.要训练阅读能力。历史材料的呈现尽量多样,表格、图片、文字等理性的、形象的材料形式都要让学生见识,材料可以是对主干知识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可以是评价型、观点型内容。训练学生熟悉表格、数据图、历史图片的读取方法,提炼文字材料的核心内容,依据标点分层概括,分析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3.要培养思维能力。历史试题无逻辑思维不成题。历史思维方法如时间线索、因果关系、性质评判、意义定位、阶段分析等,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理解的重要依据。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练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