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试题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来看,必做题85分,必修一占20分,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涉及知识点有“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1933年—1937年期间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罗马法的特点和司法原则、英国18世纪中叶“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状况等。必修二占40分,主要通过选择题和第41题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涉及知识点有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宋代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唐宋明清以来江南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19世纪50年代洋布在中国市场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改革的内容、世界银行的宗旨和职能、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等。必修三占25分,以第40题论述题的形式考查了儒学的发展及对儒学的评价和认识问题。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除了“汉代外戚干政”超出教材范围外,其他基本都与教材关联紧密,是在教材中有印记的主干知识。同时,试题关注了历史知识与时代热点的切合,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的“小农经济”问题,呼应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三农”新政策的重视;第26题沿海经济发展的问题呼应了“一带一路”这个热点话题;第41题也是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改革开放的热点切入。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并与时代热点切合,既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又有强烈的现实认同感,高度契合了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实际,历史试题的边际从知识点的分布来说“可望可即”。
其次,从试题组成结构要素看,“材料”、“问题”和“答案”也分别能够体现专业理解与教科书知识的结合度。试题倚助的材料语言简洁,篇幅不长,阅读难易适中,与教科书知识的重合和“拓展”比重合适。例如,第40题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关于韩愈和康有为对儒学的评价,材料提供的信息非常明确:韩愈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同尧舜至孟轲的原道;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尊奉的经典是汉代学者伪造的,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用西学来解释《春秋》,把古代的“三世”说与“立君主”、“立宪”、“民主”对应。材料与教材中韩愈复兴儒学及康有为斥古文经典为伪书、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主张等相关知识点切合度较高,对韩愈如何主张复兴儒学的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和拓展。问题涉及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答案侧重比较两者的内容,在教材上也有知识依托。(www.xing528.com)
再次,从试题形式来看,传承是基础,稳中略有变化。选择题仍然是通过材料设置问题情景的形式,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表格、柱状图、图片,提供的信息均简洁明了,第41题独立成题,考查学生的四大学科能力,核心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材料形式有所创新,以公式的形式呈现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部分同学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阅读和审题难度,但其实质还是回归了类似2011年、2012年的出题模式,材料给出结论和观点,学生用判断、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按SOLO评分原则组织答案,要求表明观点及立场,用史实加以论证,基本史实准确加上逻辑性,然后总结陈词,形成结论或理论升华。学生对于问题回答的格式和行文要求比较熟悉。所以,以我省参与高考阅卷的中学老师为代表,普遍对今年的试卷质量表示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