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工场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资本论:工场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场手工业的起源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操作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有特征的形式,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一直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图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纺织业车间工场手工业的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资本论:工场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产品,于是对劳动进行了分工,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割开来,并把每一种操作分配给相应的手工业者,最后,共同完成一种产品。

工场手工业的起源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操作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有特征的形式,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一直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同一个资本家把那些不同种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完成。例如,资本家把马车匠、马具匠、裁缝钳工、铜匠、旋工、饰绦匠、玻璃匠、彩画匠、油漆匠、描金匠等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组成马车工场手工业,整个马车就是通过这些工人分工后,联合劳动而完成。另一种方式是,资本家把许多从事同一类工作或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集中在一个工场里,开始是简单协作,后来,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商品,于是对劳动进行了分工,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割开来,并把每一种操作分配给相应的手工业者,最后共同完成一种产品。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等工场手工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

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二重方式,使单个的手工业者在生产过程中只能从事局部操作,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局部操作逐渐成为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因此,工场手工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并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都是一样的,即把人变成生产机构的一个器官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把握住它的特点。首先,手工业在生产过程的分工是同手工业活动分成各种不同的局部操作完全一致的。工场手工业仍然属于手工业性质,因而,它的生产,完全取决于工人使用工具的技艺和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它的基础仍然是手工业。就是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不能得到真正的科学分解。其次,在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中,每个工人都只从事一种局部的手工劳动,他的劳动力就转化成为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最后,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特殊的协作,这种协作分工的许多优越性,仍然是通过简单协作产生的。

在工场手工业中,由于工人终身只从事同一种专门的简单操作,这就使他们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逐渐转化成了适应这种专门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从而使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渐进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因此,同独立的手工业相比,工场手工业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产品,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另外,当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专门职能之后,一个人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有限的动作上,就比较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由于许多时候都是几代工人同在一个手工工场内共同劳动,这就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和推广。单个的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依次完成各个局部工作过程,这样,他就会因变更位置、调换工具而打断他的劳动流程,从而使他的工作日出现某种空隙。而在工场手工业生产中,由于局部工人整天不断从事同一种操作,这就可以避免因为变更位置、调换工具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工作日的空隙就会缩小或随着工人操作变化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在这里,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了劳动力的支出,或者是减少了劳动力的非生产耗费。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还取决于劳动者工具的完善程度。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劳动工具的分化使每一种特殊工具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途的固定形式,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则使每种特殊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它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为机器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16至18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并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工场手工业通过长期发展,劳动分工日益发达,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日趋专门化,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图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纺织业车间

工场手工业的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这两种形式虽然有时相互交错,但却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类别。这两种基本形式来源于制品的本身性质。一种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如钟表、马车等;另一种是依次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操作过程而取得完成的形态,如制针、烧砖等。

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是工场手工业的完成形式,这种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制品要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例如,在制针手工工场中,针条的制作要经过72个甚至92个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这样就缩短了制品的各个特殊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转移时间,从而用在这种转移上的劳动也相应减少。这样,同手工业相比,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是由工场手工业的一般协作性质而产生的。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工人按照他们的特长进行分类,这样,一些局部工人便终身从事某一操作。由于操作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所以,这些局部工人需要的教育程度也极不相同,不同的教育程度使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极不相同。这样,工场手工业就出现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资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的阶梯旁边,工人被简单地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对非熟练工人来说,由于操作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学习,因而完全不需要学习费用;而对熟练工人来说,由于职能的简化,尽管需要培训学习,学习费用也比手工业者要低。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这种因为学习费用的减少或消失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相对贬值,实际上是资本的更大增殖,因为,凡是缩短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时间,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领域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www.xing528.com)

以上,我们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及其简单要素——局部工人和工具。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构成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就劳动本身来说,社会生产可以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这种分工叫作一般的分工,如果把这些生产大类再分为种和亚种,就叫作特殊的分工,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则叫作个别的分工。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某种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与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是由完全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而来的。第一个起点,是首先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因为生理的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自然分工。随着氏族公社的扩大,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的冲突,一个氏族征服另一个氏族后,这种分工的材料也随之扩大。另外,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氏族、不同的公社互相接触中产生的,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以独立资格互相接触的是家庭、氏族而不是个人。不同的氏族公社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它们发现以及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不同的,因而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自然的差别,使它们在公社互相接触时产生了产品的互相交换,后来,这些相互交换的产品逐渐变成商品。产品的相互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将不同的生产领域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中的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部门。在这里,社会分工是在各个互不依赖的氏族于生产领域之间的产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第二个起点,是以生理分工为基础,互相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特殊器官的互相分开和分离。推动这个分离过程的主要动力是氏族公社之间相互交换商品,相互交换商品可以把不同的劳动联系起来。第一种情况使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而第二种情况则使原来非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所有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都是建立在城乡分离的基础上的。因此,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人类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图为19世纪后期,两名美国妇女分工协作,使用原棉轧棉机从植物种子中剥离出棉纤维

同时使用一定量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而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则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这里,工人在同一个工场内的密集程度被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所代替,但是,人口密度是相对的。人口较少但交通工具发达的国家,比人口较多但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更加密集,例如,美国北部各州的人口比印度的人口更加稠密。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前提,因此,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还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促进分工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也日益分化。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那种由主要行业或辅助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在一起并由同一生产者经营的行业,就会发生分离和互相独立的现象。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某种商品的一个特殊的生产阶段,该商品的各个生产阶段就会变成各个相互独立的行业。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的产生,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和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那些通过内在联系把不同的生产部门连接起来的地方,这种相似之处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社会内部的分工:牧人生产毛皮,皮匠把毛皮制成皮革,鞋匠把皮革制成皮靴。在这里,牧人、皮匠、鞋匠每个人所生产的都只是一种中间制品,而最后完成的形态则是他们的特殊劳动的结合产品。那么,使牧人、皮匠和鞋匠的独立劳动发生联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各自生产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也就是说,牧人、皮匠和鞋匠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工场手工业分工则与此不同,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生产的共同产品。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交换为媒介的;工场手工业内部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则是不同的劳动者把他们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劳动力整体来使用从而成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的。

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一定比例这个铁一般的规律将一定数量的工人固定在某一技能上,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部门中的分配上,是杂乱无序的。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也力求保持一种平衡,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这些各不相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独特商品。但是,这种在不同生产领域中保持平衡的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能动反映。工场内部的分工是事先就有计划、有目的的,而社会内部的分工只是在事后由一种自然必然性来发挥着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晴雨表的变动,可以觉察出这种自然必然性,这种自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控制为前提的,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一个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权威,只承认竞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

资产阶级一方面实行工场手工业分工,把工人固定在终身从事某种局部操作上,把资本对局部工人的绝对统治,歌颂为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与此同时,他们又高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进行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些社会监督和调节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强制性是互相制约的。

作为资本主义过程的特殊形式,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为资本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靠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这种靠牺牲工人来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方法,创造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进步因素,又是资本家进一步加强剥削的手段。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图为18世纪早期伦敦的一个纺织厂内景

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由于工人的反抗,资本始终不能占有工场手工业工人可供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它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又不能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生产。因此,当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狭隘的技术基础就会和它本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这样,工场手工业就必然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