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文化发展研究: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

黄河文化发展研究: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此提供了文化内核,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民族—国家”的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文化发展研究: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

1.随着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民族”视角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

中华先民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在黄河流域开发、利用与生活。自秦汉以来,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随着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形成,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行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千百年来,尽管国家政权虽然屡次更迭,但中华民族在迁移、聚焦和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成为历史主流。“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昭示着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求同存异,“一”与“多”的辩证统一认同感形成。

2.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理念与精神,夯实了民族与民族交融的基础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历来被大多数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奉为经典。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家庭道德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儒家文化在个人修行上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在这种家与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接受制约,强调道德自律,从而形成了农耕宗法社会所需要的超稳定结构与文化自我维护能力。中国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曾有过“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风俗,但是随着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许多民族及他们的后代逐渐改变了旧传统、旧风俗,采纳了优秀风俗礼仪。少数民族逐渐认同与接受了儒学所宣扬的“礼治”思想文化,中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且进一步系统化、世俗化、平民化,长期交往交流中,少数民族逐渐接受并认同了“礼治”文化,其系统化、世俗化、平民化,成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强大的整合力量。(www.xing528.com)

3.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民族—国家”的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关切解决各民族强烈现实诉求,亦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此提供了文化内核,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民族—国家”的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