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划者要想找到活动的引爆点,在抓住了用户刚需后,还需要从用户“高频”入手,在用户需求频次最高的领域做好文章。所谓“高频”,就是用户的高频次需求,用户对某类产品或情感在单位时间内需求的频率越高,意味着这类产品或情感的被消费次数越多,越受用户的关注和喜爱。企业针对用户“高频”策划出来的活动,受欢迎的可能性自然也会越高,成功引爆的概率也会变得更高。
(1)用而不频是制造爆品的毒药。很多活动策划者设计出来的活动,不管是从品质还是风格上都是一件“精品”,然而一旦面对用户投放,反应却乏善可陈,关注的人寥寥无几,门可罗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活动策划者并没有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设计的“完美活动”只是抓住了用户的“伪”需求,进入了一个“需而不频”的陷阱。
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活动火爆起来,活动策划者就必须抓住用户的高频次的真需求,避开低频次的伪需求陷阱。那么,企业怎样区分真需求和伪需求呢?
所谓真需求,是指用户的需求本身就客观存在,企业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培养用户的习惯。也就是说,这种需求对企业而言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能够为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需求频次较高,可持续性强,能够为用户真正解决问题。在这种需求下,企业只需整合资源,打通环节,提升效率,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即可盈利。比如打车需求,对人们而言就是一种真需求,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高频需求。反之,假如需要并非客观存在,企业又得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培养用户习惯,那么这种需求就可能属于伪需求。
另外一个判断伪需求的标准就是烧钱过后看需求量是否增减。如果是真需求,烧钱过后依然会保持一个可观的需求量,伪需求就不同了,没了补贴马上下降,这就是伪需求。(www.xing528.com)
“从A点到B点,开车只花了15分钟,结果找停车位花了30分钟。”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这绝对不是一个笑话,停车难已经成了有车一族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能有一个类似于滴滴打车这样的打车软件,临出门前查好车位信息,进行网上预约,到地方后可以停车不用排队,更不用担心没有位置,是不是会方便很多?这就是一个高频需求,能够做好这一点的企业,势必会成为有车一族出门之前必定聚焦的所在,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因为抓住了用户这一高频需求,滴滴快车的各种活动总是能够引发用户积极参与,甚至成为社会热点事件。
(2)细分引导,制造高频。企业除了直接针对用户的高频需求设计活动外,还可以通过细分传统低频需求行业的方法制造高频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要知道某个行业看似属于用户低频需求,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将之细分化、多元化,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契合用户的高频次需求,甚至制造出一个全新的高频需求领域。
如家电清洁维修行业,到底是高频还是低频?有人说上门维修O2O肯定是低频行业,谁家东西成天坏,而且坏到需要修理的地步?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确实非常对。但是假如我们细分一下家电维修这个行业,把传统意义上的维修细分为安装、保养、清洁等领域时,就抓住了“70后”和“80后”的高频次需求。“70后”和“8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经济实力比较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却并不具备自己动手保养、修理和清洁家用电器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类人群时间比较紧凑,精力有限,对于这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家务事,很自然地就会选择做一个“懒人”,把问题一股脑地交给专业人士解决。对他们而言,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亲自做呢?所以,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懒人”活动,就能够获得高流量的回报。
(3)聚焦小众,挖掘高频。对活动策划者而言,假如对用户普遍性的高频需求把握不好,不妨把用户进行细分,在小众群体中挖掘高频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要知道,对某一类群体而言,对活动的需求相对于大众消费而言可能比较狭隘,但是特定活动需求频次非常高,比如儿童群体喜欢卡通娱乐活动,老人群体喜欢健康养生活动等。假如企业能够把握住这类小众群体的高频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那么也可以凭借着小众群体的高频次需求成功引爆活动人气,达到预设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