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盛世,宁夏黄灌区出现繁荣景象,可与当时最富庶的关中平原相提并论,被誉为“新秦中”。此后,史籍中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地区的称赞:隋唐称为“塞北江南”;西夏时期黄灌区已是“岁无旱涝之虞”;明代“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清代“宁夏富庶甲于秦陇”;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黄河灌溉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先后建成的青铜峡、固海、盐环定、扶贫扬黄、沙坡头等水工程以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并将黄河水引入宁南干旱地区,引黄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4倍多。如今,“天下黄河富宁夏”已成为宁夏最亮丽的名片。这一切,源于黄河之利、农耕之功、民族之力。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黄河灌区一直是宁夏经济建设的核心区。从“黄河经济”战略,到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银川”战略,到宁夏经济核心区发展战略,到“黄河金岸”发展战略,其一脉相承的是以黄河灌区作为发展重点、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
2008年,由《中国国家地理》发起进行的十大“新天府”评选活动,宁夏平原被评为十大“新天府”之一。“新天府”评委会认为,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宁夏平原,不仅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宁夏平原又是国家向西开放,特别是向阿拉伯地区开放的重要平台。
2017年10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在墨西哥城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在黄河主干道上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宁夏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国际灌排委员会称赞它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www.xing528.com)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一条分界线,即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是一条大致呈45度倾斜的基本直线,这就是“胡焕庸线”。“胡焕庸线”的历史和地理特征造就了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胡焕庸线”造成的差异是很难突破的。但宁夏黄河灌区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在被认为干旱贫瘠的北方地区,在被沙漠包围的地区,也可以创造出环境、土地、人口较好协调发展的区域,创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胡焕庸线”的局部突破不是不可能的。宁夏黄河灌区之所以被誉为塞北江南,比喻成“胡焕庸线”以东的景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交给了宁夏。从整个黄河流域来看,在沿黄9个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就是宁夏。宁夏的5个地级市中,4个都是沿黄分布。黄河虽未流经固原市,但引水工程已使黄河水流向南部山区高地。固原市境内的清水河,是宁夏境内黄河上游最长的支流。全区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66%的人口、80%的城镇,78%的人喝的是黄河水。目前宁夏黄河流域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宁夏引黄灌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区总量的4/5。宁夏沿黄地区创造了全区90%的经济总量。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就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宁夏要从国家战略全局中、在全国生态体系中、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中,来看待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跳出一时一域,考虑“国之大者”。宁夏受益于黄河最多,黄河不仅是宁夏发展的基础和出路,也是服务于全国大局的着眼点,宁夏理应先行一步,担当使命,做出样子。
建设“先行区”,传承彰显黄河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郑州座谈会上讲的,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宁夏黄河文化是宁夏各族儿女创造的,凝聚着宁夏各族儿女的内在力量,她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实保障,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传承彰显黄河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对于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各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建设美丽新宁夏,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作出规划,从人力、精力、财力各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包括文旅设施、遗迹遗址保护、展陈场所、标志性建筑等,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包括设置相应的机构、组织研究队伍、开展保护、传承、创新研究和多种形式的普及活动,让黄河故事进学校、上课堂、登舞台,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开展各类宣讲、研讨、展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调动各族人民内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巨大作用,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再创历史新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