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黄河的一次次抗争中,民众把黄河河神尊为地位最高的水神,以敬畏之心祈求自然灾害的平息和生活的安宁。从表面上看,以河为神是民众自然崇拜观的投影,但其深刻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黄河祭祀作为源于黄河本体并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仪式,是黄河文明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黄河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对于进一步塑造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神圣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0]
“黄河宁,天下平”是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的共同心愿。延续了几千年的黄河祭祀活动正是民众与自然沟通、与神灵交流的途径。山西民众的祭祀对象既有作为自然崇拜形象的河神、龙王,也有传说演变而来的河伯冯夷,但影响最大的是对治水英雄的祭祀,如大禹、台骀等。国家层面的黄河祭祀活动“始于夏商,传于隋唐,盛于明清,雍正朝时达到顶峰,止于民国”[11]。山西蒲州曾有规模宏大的河渎庙,作为历代祭祀黄河之所,清康熙皇帝为之亲书“砥柱河津”匾额,然现已不存。民间黄河祭祀活动是地方民众的自发行为,在山西沿黄地区一直延续至今。在运城市夏县有禹王村,留存一处禹王城遗址。夏县大禹庙会是民众伴随着祭祀大禹的传统仪式而形成的群体信仰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人们在禹王庙前赶庙会、打锣鼓、跳舞蹈,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故事在山西广为流传,其主人公台骀因成功治理汾河水患,被尊为汾河之神,一直受到山西百姓的供奉,太原市晋源区的民众每年端午节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等方式纪念台骀。在临汾市大宁县,黄河边的民众数百年来供奉着一位黄河仙子,名曹仙媪,她护佑黄河流域的传说故事优美动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黄河仙子祠坐落在黄河东岸的山崖上,每年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五当地民众都会举办传统庙会祭拜这位曹娘娘。(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事业有了极大进展,黄河实现了岁岁安澜。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下,黄河流域民众对黄河的敬畏之心已经逐渐转化为敬爱之意。那些“民间水神”也被民众赋予了更多的能力,从单纯的司雨治水之神逐渐演化为兼具求子求姻缘、治病求平安的复合型信仰。黄河祭祀不只是人、神、自然的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作为黄河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成为集传统戏剧、舞蹈、曲艺、美术、民俗等多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仪式活动。“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是柳林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盘子”集雕刻、面塑、绘画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身,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财神、送子娘娘等神祇。“盘子会”的高潮为元宵节晚上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柳林弹唱、伞头秧歌、大唢呐、斗活龙、竹马、旱船等轮番上阵,为当地民众带来丰盛的非遗文化大餐。交城卦山庙会以挖掘传承端午民俗文化为核心,把祭祀活动扩展成了大型的庙会文化节,既有晋剧、锣鼓、民俗杂技等表演,又有玉雕、琉璃咯嘣、刺绣堆锦等民间工艺品展示。这些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庙会民俗活动的内容,吸引了更多游客,同时也为庙宇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