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民族地区儿童民间游戏的应用与学前特殊儿童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儿童民间游戏的应用与学前特殊儿童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导性游戏强调游戏治疗师要肩负起指导和解释的责任,在治疗前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心理诊断,针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预先设计不同的游戏方案来帮助儿童释放能量。指导性游戏治疗模式中,治疗师的角色更像一名挑战者,积极创设游戏环境,解除儿童的防御机制,力图引发他们潜意识领域的问题。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的治疗师则强调要充分信任儿童,深信儿童有能力自我指导和走向成熟。

贵州民族地区儿童民间游戏的应用与学前特殊儿童发展

(一)游戏治疗概述

1.游戏治疗的概念

众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也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学前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关于游戏的功能,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够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对现实的环境。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事物和事件的方法,将游戏看成是对经验的积极重复,是一个心理同化的过程。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够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在洛温菲尔德看来,游戏类似于语言,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使用象征性的词汇,表现和投射着内心的意向,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的认识和儿童的情绪体验之间的桥梁,是谈话、内省、沉思、娱乐等的原始、基本的模式;儿童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幻想、情感、焦虑、体验。游戏提供了一条直接进入儿童无意识情结的捷径。[6]

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会(1997)对游戏治疗的定义:游戏治疗是系统性地使用某种理论模式并以此建立人际历程,使游戏治疗师能够采用游戏所具有的治疗威力,帮助个案预防和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以及获得适宜的成长和发展。[7]随着游戏治疗日益广泛被应用和得到发展,国外心理学界对游戏治疗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越来越推崇通过游戏,给儿童创造一种温和、信任及完全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挖掘自己的潜能,觉察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生内心世界的变化。我国台湾学者何长珠认为:“游戏治疗是游戏治疗师在游戏室的环境中,提供一种安全、信任、容许和负责任的态度,与儿童发展出一种正向关系,并借由儿童自由选择玩具和扮演活动达到治疗上支持和重整的结果。”[8]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书认为游戏治疗是指游戏治疗师通过创设出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并与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使其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表现真实的自己,发展自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言语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情绪调控能力。

2.游戏治疗的基本模式

游戏治疗的方法很多,但从总体上可大致归为两种主要的模式,即指导性游戏治疗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1)指导性游戏治疗。

指导性游戏治疗模式认为由于处于某些困难中的儿童没有自我发掘能力,儿童更需要游戏治疗师而不是游戏伙伴。指导性游戏强调游戏治疗师要肩负起指导和解释的责任,在治疗前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心理诊断,针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预先设计不同的游戏方案来帮助儿童释放能量。指导性游戏治疗模式中,治疗师的角色更像一名挑战者,积极创设游戏环境,解除儿童的防御机制,力图引发他们潜意识领域的问题。

(2)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的治疗师则强调要充分信任儿童,深信儿童有能力自我指导和走向成熟。在游戏治疗的过程中,儿童被认为是有能力自我发展的,游戏治疗师可以将指导和责任赋予儿童,因而主张由儿童主导治疗过程而无须事先选择治疗方案。该模式中,治疗师的角色不是医生、专家,更像是一位朋友,与儿童建立友好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儿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情感。

3.游戏治疗的发展趋势

以游戏为交流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初萌芽于20世纪初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研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M.Klein)指出:“儿童的内心深处更具有原始的东西,必须用特殊的分析技术才能发现,这就是‘游戏分析’。通过游戏分析法,我们能够发现儿童内心深处压抑着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我们可以给予儿童的成长发展以根本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著名心理家认为,游戏治疗也非常符合罗杰斯(C.R.Rogers)创立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精神,尊重儿童的感受,让儿童自由表现自己的心灵,游戏治疗师与儿童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信赖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考虑对儿童的游戏治疗要不要设置一些“规定”,使游戏治疗变得更有效,因为没有规定的“自由”会使儿童的游戏活动变得散漫或放任。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游戏治疗不仅是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育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发展障碍儿童的一种重要手段。兰德雷思(Landreth,2001)认为,游戏治疗的发展必须普遍关注工作在不同环境中的游戏治疗师的临床实践,主张把他们的游戏理念和治疗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从四个不同角度提出游戏治疗的一些新的要求和发展。[9]

第一,强调治疗师的角色特征以及对文化的适应性。由于儿童的文化背景会直接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甚至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游戏治疗师不仅要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要熟悉来访儿童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游戏治疗师也应该了解儿童所在地区的相关法律以及父母或平时主要养育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游戏治疗师对游戏的解释和对玩具的选择、游戏治疗师与儿童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双方的角色变化。

第二,提倡把游戏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发挥游戏诊断与治疗的双重功能。在游戏治疗中,人们最关注的是游戏的治疗功效。然而,儿童所经历的一些创伤或惊吓常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可能造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游戏室内的行为不一致,从而引起治疗师的误诊。通过对儿童游戏治疗行为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存在的真正问题,也就意味着儿童在游戏室中的行为具有诊断性。游戏治疗的未来取向必然是充分发挥游戏的双重性功能,游戏诊断将包括儿童游戏行为的评价和游戏治疗过程的儿童游戏行为的鉴别以及游戏治疗效果的一般性评估。

第三,提倡改革游戏治疗程序,整合传统游戏治疗和当代短期治疗模式的优势。传统游戏治疗主要是基于心理分析学派理论发展而成的,治疗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不能过多干涉治疗进程,需要给儿童充分的时间自然而然地玩出他们的心境、困惑和挫折,并从中自我解除精神困扰,这种传统的游戏治疗模式有着周期长、效率低的明显弊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速有效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短期游戏治疗兴起。短期游戏治疗结合传统游戏治疗的一些优势,对治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留游戏治疗原则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效率。

第四,从临床治疗向预防和发展性教育发展。从游戏治疗产生至今,大量的临床实践不仅证明它在原有的临床治疗和诊断属性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彰显出它教育和预防的功能。如今,游戏治疗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如学校、社区、家庭等,成为幼儿、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集中于理论层面,而忽视技术层面的现状,更好地满足儿童心理教育的需要。(www.xing528.com)

(二)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对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节融入到儿童游戏中,不仅使游戏更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少数民族民间游戏不仅对普通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功能的发展

部分学前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其身体功能的发展较普通儿童缓慢。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可很好地发展特殊儿童的基本动作。在少数民族传统游戏中,既有促进特殊儿童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比如“弹珠珠”“画地图”等;也有发展特殊儿童大肌肉动作的游戏,如“抬杠”“新娘坐轿”等;还有促进特殊儿童感觉系统发展的游戏,如“跳房子”“滚铁环”等,这些都有利于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功能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还比较缓慢,针对特殊儿童的活动设施及玩具比较缺乏,但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可以使学前特殊儿童灵活利用空余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开展游戏活动,保证特殊儿童的活动总量,促进其身体功能的发展。

2.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智力的开发

学前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其感知、语言、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困难或迟缓,民间游戏可以对这些缺陷起到补偿作用。例如有的民间游戏可以让盲童通过触摸来认识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玩具,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发展其以手代眼的能力。传统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学前特殊儿童在自由玩耍时,其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他们不仅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且还会自主生成新的玩法和规则,这些有利于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游戏的认知和技能,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主感。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还伴随着唱儿歌、童谣等形式,如“木头人”“点数歌”“网小鱼”“躲猫猫”等,这些游戏为学前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使学前特殊儿童把视、听、想、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知识经验集于一身,这些都有助于学前特殊儿童观察力判断力的锻炼和提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更加敏锐、发达,使其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情节有趣、形式多样,易于保持学前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的愿望,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3.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情感发展

学前特殊儿童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困难或失败,容易感到自卑,但游戏本身是一种令人愉悦和令人满足的活动。许多民间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具体,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学前特殊儿童可以边游戏边吟唱,兴趣盎然,始终处于欢乐之中。游戏中的特殊儿童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相互选择玩伴、游戏内容,准备游戏材料,制定游戏规则,任意摆弄物体,表演人物形象,充分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如果成功了他们会感到自豪,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和压力,可以重来。因此,民间游戏是学前特殊儿童快乐的源泉。此外,由于很多学前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喜怒哀乐宣泄出来,既体验到快乐成功的情感,又可以宣泄压抑悲伤的情感,还可以学会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4.有利于学前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特殊儿童最终要融入社会,那就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生活。然而,学前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障碍大大减少了这种社会交往的经历,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木讷,不懂交往技巧。民间游戏大多具有重情感交流、重群体合作、易学、易会、易传的特征,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在民间游戏中,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可以模仿成人活动,了解和学会社会生活,通过游戏获得他人的表扬或惩罚,逐步体会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学会遵守社会准则,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初步认知,使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逐步形成。通过民间游戏,他们逐渐学会了解认识同伴、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遵守自己所在集体的规则,学会履行集体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职责,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与人分享等。如侗族的民间游戏“抢花炮”“打花脸”等,注重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学前特殊儿童在类似的游戏中不断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为其较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应用于学前特殊教育领域的可能性

1.民间游戏衰落,急需保护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与日俱增的教育压力、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对民间儿童游戏认识上的偏差等都是造成民间儿童游戏处于岌岌可危地步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间游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后,一部分因丧失其赖以存活的传统文化根基而归于消亡,一部分则经过时间的洗礼,一直延续传承到今天,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挖掘及传承这些具有人文价值的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对发扬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2.游戏治疗效果显著,急需借鉴

诸多研究者都认为,游戏对于特殊儿童具有教育治疗作用,如促进知觉发展、增进动作发展、协助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动机、培养语言沟通能力、稳定情绪和提高团体参与的意愿等。上述游戏的功能对特殊儿童而言非常重要,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缺陷,游戏可发挥独特的治疗功能:透过游戏学习与游戏活动相关的用语,发展特殊儿童生活上常用的语言,并借着儿童彼此互动机会,增加特殊儿童使用沟通性、互动性语言的概率;透过游戏熟练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因而增进大小肌肉的灵巧性。

3.特殊儿童群体弱势,急需关注

长期以来,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些特殊的孩子仅仅被简单归类为内向等,错误的认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康复特殊儿童,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忽视了“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一理念,一味将其特殊化,同样不利于身心发展。所以,不论在普通幼儿园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都应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以适应性行为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性功能恢复为主的康复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就集中在儿童0~6岁的阶段,可以说,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活动同样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样,民间游戏作为游戏内容和形式的来源也具有补偿特殊需要儿童身心缺陷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