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实践及应用

贵州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实践及应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戏继续,直到其中一名幼儿的纸包输完,该幼儿退出比赛。(三)制作布依族“糠包”1.“甩糠包”游戏的文化背景“甩糠包”是布依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七月半等日子,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处所或草坪上,开展“甩糠包”活动。

贵州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实践及应用

(一)制作“拍纸包”“拍画”游戏中的纸包、画片

1.“拍纸包”“拍画”游戏的文化背景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当地的幼儿喜欢玩“拍纸包”游戏,拍纸包又叫“打四角板”“方包”“打纸板”。纸包由不同的形状组成,也可以是三角的,称“打三角板”。“打四角板”是土语,因纸包有四个角来命名。幼儿生活在农村玩具都是就地取材,年长的孩子去玩时,弟弟妹妹也会跟着去。

当幼儿看哥哥姐姐玩得高兴时,自己也产生好奇,便试着去折叠、翻转、叠加,几番的尝试才初见雏形,样子很皱;之后,进步了一点,但折叠和按压得不是很到位。之后,形状出现,但还是松松垮垮的。幼儿也会去数数它有几个面,打开再多番尝试。久而久之,就会习得折的方法和玩法,折法会了以后,会比比谁折得好和折的数量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幼儿的玩具越来越多,根据“拍纸包”而演变的“拍画”,也较为普遍。“拍画”又叫“打卡”,以同等厚度的纸片压制而成。多以圆形为主,附设不同种类的图案。“拍画”同“拍纸包”一样,深受儿童的喜爱,他们经常放学后会聚集在一起比比谁赢得多。

2.“拍纸包”“拍画”游戏的主要内容

(1)两名幼儿为一组,将正方形或三角形的纸包,放在地面上,通过猜拳决定拍纸包的先后顺序(输的一方先拍或赢的一方先拍,每次拍纸包时,两名幼儿的纸包数量须相同)。

(2)输的幼儿将自己的纸包扔在地上,赢了的幼儿用自己手里的纸包去拍地上的纸包,若将纸包铲翻,则纸包归自己,若未铲翻,则地上的两个纸包都归对方。

(3)幼儿可通过观察找准方位并借助风力,用手心去拍纸包,拍翻转的纸包归赢家所有。游戏继续,直到其中一名幼儿的纸包输完,该幼儿退出比赛。(拍画玩法与拍纸包一样。)

3.制作“拍纸包”“拍画”中的纸包、画片的材料及过程

(1)需要给幼儿正方形、长方形折纸卡纸、胶水、剪刀、圆形模型以及一些不同图案的人物头像、花边,尤其是动画片中典型人物的图片以及不同的形状,供给幼儿模仿。

(2)四角纸包制作。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对折拆分成两张长方形纸片,两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重叠呈十字。固定中心,由最底层的一头小正方形对角折成三角形叠放在中心,依次对角折进行叠放,最后一个三角穿插放置于第一个下面。

(3)三角纸包制作。将一张长方形纸片一角45度对折,对折上部的大三角,做成一个三角形的口袋,长方形下沿沿三角袋底部上折,将多余的角塞入三角口袋,三角板就完成了。

图4-6

图4-7

图4-8

图4-9

图4-10

图4-11

注:以上图片均由笔者拍摄。

(4)画片制作。将一张卡纸剪成半径为2厘米的两个圆形。两个圆形用胶水粘连合并成一个圆形,使其固定,防止游戏中脱落。

(5)做好基本形状后,可在“纸包”“画片”上进行图案的涂色、绘画,以及用花边、花纹或者其他装饰物进行装饰。制作完成后晾干,就可以选场地进行游戏了。

4.制作“拍纸包”“拍画”中的纸包、画片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能够培养幼儿的多种折叠技能。如对不同方位、角度的折叠和按压以及翻转、叠加等。

(2)使幼儿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从纸包、画片的构图,图形颜色的搭配,到折叠出理想的纸包,每一步都需要幼儿的亲自动手参与。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对纸包、画片的设计、装饰,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在一次次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5.制作“拍纸包”“拍画”中的纸包、画片的指导

(1)教师帮助幼儿掌握纸包、画片的折法。如: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重叠呈十字,固定中心,由最底层的一头小正方形对角折成三角形叠放在中心,这一步是最难的,不易掌握,幼儿可多次重复练习。

(2)教师引导幼儿掌握装饰纸包、画片的方法。如粘贴一些亮片,涂鲜艳的颜色,画上喜欢的图案,等等。

6.制作“拍纸包”“拍画”中的纸包、画片的创新

(1)设计不同形状的纸包、画片,如梯形、椭圆形等。

(2)装饰纸包、画片的方法可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手指印画、吹画、棉签点画来装饰。

(3)绘制一些具有布依族、苗族风情的特色图案。

(二)制作“打蚂螂”球

1.“打蚂螂”游戏的文化背景(www.xing528.com)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相传,有一年稻谷正抽穗时,蚂螂(蝗虫)布满田间,无情地蚕食庄稼,影响丰收。人们用石头去打,却把稻谷打坏了。为了不损坏庄稼,保住丰收,又能驱赶蚂螂,人们就想出个办法来,用稻草扎成草球,在田的一边(在田的两头也可)用草球对打,把蚂螂打跑了,获得了丰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打蚂螂夺得丰收,就把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十五这四天定为蚂螂节,也称“打蚂螂”。人们聚集在一起用事先用彩丝编成的“蚂螂”互相对打、追撵。[16]

2.“打蚂螂”游戏的主要内容

(1)把小朋友带到宽阔的操场上。

(2)教师用粉笔在操场上画出一块长方形的地,当作是庄稼。

(3)把10个小朋友分成两组(5个人一组),让他们站到教师画好的庄稼地旁。

(4)介绍游戏规则:手里拿着打蚂螂球的幼儿将球抛给自己对面和自己一组的幼儿,对面的幼儿接住后,再抛回来(重复以上动作直到淘汰);抛的过程中打蚂螂球不能落地,如果对面的幼儿没有接住,或是抛的幼儿没抛出去让球掉到了地上,就算淘汰。

3.制作“打蚂螂”球的材料及过程

幼儿可以先在美工区制作打蚂螂的球,然后再在户外活动时玩打蚂螂的游戏。

(1)准备制作打蚂螂球的材料:稻草、碎布、棉花、海绵、米豆等粮食,作为打蚂螂球的填充物。

(2)准备打蚂螂球的各种形状的“球衣”,比如椭圆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

(3)准备颜色亮丽的毛线、丝带、布条等,让幼儿对打蚂螂球做装饰,把打蚂螂球打扮漂亮。

(4)准备好材料后,让幼儿观看打蚂螂的视频、图片,同时听教师讲打蚂螂的传说故事。

(5)教师示范制作打蚂螂球的过程,设计球的形状,填充材料,装饰球。

(6)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帮助幼儿缝纫、粘贴。

图4-12 打蚂螂球

图4-13 开展打蚂螂活动

注:来源于网络。

(三)制作布依族“糠包”

1.“甩糠包”游戏的文化背景

“甩糠包”是布依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七月半等日子,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处所或草坪上,开展“甩糠包”活动。“糠包”用多色花布缝制而成,形如四方小枕头,四角系有2厘米长的五色洒须,内装棉籽或粗谷糠。“甩糠包”,有顺甩、倒甩两种:顺甩是右手拿包从上向前绕三转,甩出去;倒甩是右手拿包从上向后绕三转,倒身向前甩出去。甩时,脚不离地,接时要在三步范围内单手接住,才算技艺高超。丢到热闹时,几十个糠包在空中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甩糠包”也是布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方式之一。青年自选心爱的人对甩,传递爱情信息。

2.“甩糠包”游戏的主要内容

(1)幼儿分成两组,一对一,分别站在平地两边适当距离。一方有1个糠包,有糠包的一方抛向没有的,另一方接住后,反抛回去,循环游戏。

(2)双方用不同的自己喜欢的方式互抛,看谁能稳稳接住对方的糠包,接得最多的为胜。

3.制作布依族“糠包”的材料及过程

幼儿可以先在美工区制作糠包,然后再在户外活动时玩甩糠包的游戏。

(1)准备制作糠包的材料:蜡染或织锦花布作布包,棉籽、粗谷糠作为糠包的填充物。

(2)准备制作各种形状的糠包,大小10~15厘米,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等。

(3)准备颜色亮丽的丝穗、彩带作为流苏装饰,让幼儿装饰糠包,把糠包打扮漂亮。

(4)准备好材料后,让幼儿观看甩糠包的视频、图片,同时聆听教师讲甩糠包的传说故事。

(5)教师示范制作糠包的过程,设计糠包的形状,填充材料并装饰。

(6)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帮助幼儿缝纫、粘贴。

图4-14 开展甩糠包游戏

注:图片由兴义市百春幼儿园提供。

4.制作打蚂螂球、糠包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通过制作打蚂螂球、糠包,幼儿能够了解、熟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2)在制作打蚂螂球、糠包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设计、装饰打蚂螂球、糠包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