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儿童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的目的出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功性。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游戏不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每个儿童在做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是假装的”“只是玩玩”,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儿童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他们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也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使儿童在游戏情境中,“神神秘秘”“非同寻常”地玩耍。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游戏就是一种娱乐,游戏能给儿童带来快乐。自发的行为往往是趋乐的,机体的需要状态随时促使其为满足需要而运动,以求舒适、安全、快乐。儿童在游戏中因为需要的满足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儿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他们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身体处于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游戏能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
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游戏活动员是虚构的、想象的,而这种虚构与想象又是非常具体的。如做扮装医生打针的游戏时,针筒虽是玩具,但它是具体的材料;“医生”操作玩具针筒给“病人”打针的动作虽是假的,但它的操作性游戏动作却是实际的;医生虽是一个假扮的角色,但角色所表现的人物却又是具体的;游戏中的具体语言对游戏者之间的交往和形成各种关系起着重大作用。游戏中的动作、材料、语言等都是具体的。
(二)游戏的本质(www.xing528.com)
1.游戏本能论
游戏本能论者,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描述了儿童游戏产生的生物学因素,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儿童在活动中的生物需要相适应,是与儿童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能力相适应的活动。游戏本质中的生物学意义是不可否认的,游戏本能论者在揭示游戏生物学因素的同时,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是游戏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使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2.游戏社会反映论
游戏社会反映论者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它具有社会性。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同样也指出游戏存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苏联研究者的影响。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的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他们并不是从小就会做游戏,只有当儿童的智力和体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才会做游戏。儿童生活于人类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引起的社会化反映到游戏中。
3.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游戏是儿童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直观地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游戏是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呆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游戏是独立的活动。游戏是内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的活动,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样玩,从而使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按照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游戏是创造性活动。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游戏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