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戏起源及其发展影响

游戏起源及其发展影响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帕特里克认为游戏是现代人工作性质造成的“松弛”的需要。格鲁斯第一次提出了“游戏期”的概念,认为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低有关。(二)我国古代传统游戏的起源1.起源于物质生产活动经济文化类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驱力。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游戏早已失去了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但我们仍可看出一些射箭、投射类游戏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狩猎生产活动的最初痕迹。

游戏起源及其发展影响

(一)西方经典游戏起源论

1.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席勒英国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存在的富余精力的产物。席勒的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5]席勒认为,游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游戏或者称为物质游戏在剩余精力的条件下产生,一类是审美游戏在想象与艺术需求下,从物质游戏转化而来。席勒谈这两类游戏之间的关系时,写道:“由需要的强制和自然的严肃性经过盈余的强制和自然的游戏,才能转变到审美的游戏。”[6]可以看出,席勒把“游戏”理解为一种自由状态,看到了这种“游戏”的自由的本质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斯宾塞指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遥倾向但是动物所从夺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生存活动上,除了生存之外,它们没有力来游戏……”[7]斯宾塞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由于儿童不需要像成人一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因此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这种本能活动相似的、但并不具有其实际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游戏。[8]

2.松弛说

17世纪时,“松弛说”产生,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家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他们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拉察鲁斯认为游戏的产生不是“剩余精力”,而是能量的“缺乏”或“不足”,游戏来自娱乐的需要,是产生于满足工作疲劳后恢复体力的生理需要。因为游戏或娱乐活动能起到恢复精力的作用。帕特里克认为游戏是现代人工作性质造成的“松弛”的需要。他指出“儿童之所以游戏,是因为发达的文明所倚重的心理能力尚未在年幼的儿童身上形成。成年人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注重抽象推理、集中主义、坚持性等心理能力的工作极易使人疲劳。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的游戏都具有以原始的种族活动形式来进行的倾向的原因。游戏实质上是对古老的种族活动的练习或复演”[9]

3.生活预备说

生活预备说又称“本能说”或“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格鲁斯,主张游戏起源于人的本能,是对生来不完善的本能的一种练习手段,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格鲁斯第一次提出了“游戏期”的概念,认为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低有关。越是高等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格鲁斯认为动物生来不成熟的本能,在实际需要它们之前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因此他特别强调游戏的训练作用,认为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他指出“幼年时代是为游戏而生存的,动物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它们年幼的缘故,它们之所以有幼年期,是因为它们必须要游戏……鉴于未来的生活任务,它们必须这样做,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生俱来的不完善的机制”[10]。格鲁斯把儿童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以及社会性游戏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两类。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出现练习性游戏,随后出现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的作用是促进控制能力的发展,而社会性游戏的作用在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的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是对人类祖先的“回忆”,是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每一个儿童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每一个阶段的游戏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的本能,是现代人对祖先生活的复演。霍尔还提出,儿童按照原始本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出现的顺序逐渐摆脱这些原始本能、从野蛮走向文明。游戏可以减弱由原始冲动所引起的本能行为的倾向,为更高级、更复杂的人的文明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可能。复演说根据生物学中的遗传学说来说明游戏现象虽缺乏科学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为后人研究和“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www.xing528.com)

(二)我国古代传统游戏的起源

1.起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经济文化类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驱力。如狩猎经济类型时期,人类生存主要依靠的武器和工具是石球和弓箭。早期“石球捕猎法”随着弓箭的发明失去最初的捕猎功能便开始向娱乐性方面转化,扔石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击伤或击倒野兽,而只是为了玩乐、消遣,增加一些欢乐的情趣。而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类型的转化使弓箭的作用逐渐减弱,弯弓射箭已不再是为了射得野兽饱腹充饥,而是为了显示射箭技艺和本领,由此产生了射箭游戏。宋代契丹族中盛行的射兔、元代蒙古族中盛行的射草狗、清代满族中盛行的“射鸽”游戏、达斡尔族传统的“射萨克”等游戏活动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游戏早已失去了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但我们仍可看出一些射箭、投射类游戏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狩猎生产活动的最初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种游戏的产生都代表着向更高一级的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和提升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生活。

2.起源于军事活动

我国古代社会氏族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军事战争的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原本属于军事性的活动便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的游戏。如以角抵戏为例,角抵戏最早的原型是一种军事活动。《史记·乐书》中云“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说是古代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打仗时,头上戴着一种有角的器具,敌人进犯时,便用头上的角器来抵撞。这种特殊的角抵攻击方法,实际上是来自蚩尤部落对牛的搏斗方式的模仿。战争结束后,这种用角抵人的方式被保留下来逐渐演变成人们的一种嬉戏方式,被称为“蚩尤戏”。再如在战争中由于人们传递信息的需要出现了一种叫作“木鸢”的特殊通信工具,也叫“飞鹊”,是风筝的前身。古籍云:“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可见,当时公输班等人制作木鸢、飞鹊的真实用意就是面对当时诸侯并起、各国争雄的现实,通过“木鸢”侦察和窥探对方的军事实力和攻防布置等军事情报。到了唐代、南北朝时期,木鸢逐渐演变成为用纸制成的“纸鸢”,但它仍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到了五代时,纸鸢逐渐演变成为真正的娱乐游戏的器具。据明代陈沂《询鱼录》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称风筝。”可以看出,到了五代真正出现了风筝的名称,且已变成了统治者玩乐的工具,这是游戏渊源于古代军事战争的一个典范。从我国各民族发展历程上看,最初来源于军事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消遣娱乐、寻求愉悦的游戏种类举不胜数,这为我们提供了游戏起源的另一个历史依据。

3.起源于社会风俗

风俗是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性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群体观念和心理特征。新旧风俗的交替和更新,推动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意识观念的变迁,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一些风俗也逐渐失去社会规范的作用,由功利的范畴转化为娱乐的范畴,最终演变成为游戏,从而建构和塑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和精神风貌。我国古代的很多游戏最初也是从许多风俗中逐渐转化而来的。例如中国古代有一种叫作“曲水流觞”的酒令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酒令游戏中获得的,历史上被称为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游戏。后来这种游戏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很多民间酒会中的娱乐节目。再如中国古代的“斗百草”游戏,渊源于古代辟邪除毒风俗的活动;我国北方农村一种叫作“叉元宵”的游戏是由古代传统饮食风俗演变而来的。

4.起源于文化交流

翻开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在落后愚钝的蒙昧时代,还是在诸侯纷争、外族骚扰不断的各个朝代,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从未间断过。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自然相互传播到对方,并逐渐演变成为各民族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如我国古代十分盛行的秋千游戏,最早便是从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那里引进的。据高承《事物纪原》引《古今艺术图》中的说法,“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齐桓公伐山戎,流传于中国”。再如中国汉魏时期十分盛行的擂蒲之戏,最早是从西域地区的“胡”“戎”等少数民族那里传入的。还有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的握架又称婆罗塞戏、马球古称“击鞠”又称“波罗球”游戏也是从西部民族那里传入的。显然,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各民族娱乐方式和内容,也为各民族游戏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的领域。很多游戏通过文化交流,通过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传播,通过接纳、融合和改进逐渐成为适应和促进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游戏项目,成为具有浓厚娱乐、消遣性质的精神层面的娱乐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