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
“游”,即“斿”(liu或you)在秦朝小篆出现时加了三点水演变而成。据甲骨文专家解释,“斿”字中的“子”即为幼儿,“子”上方的笔画意味着幼儿举着旗子或者飘带,那么我们由此推测并加以想象,“斿”字代表着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仪式。后来,不同朝代对“游”都有着大同小异的解释,如《荀子·礼论》中的“龙旗九斿(释义为飘带)”[1],《汉书》《说文》把“游,族旗之流也”中“游”的释义从流动、游动引申为“出游”“游览”等含义。再如,《诗经·泉水》中的“驾言出游”、《论语·里仁》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颜渊》中的“樊迟从游于舞槽之下”等。从字源和古人对“游”字的应用来看,其总体上可以基本被解释为“飘动、游荡”,引申为“出游、游玩、玩弄”等含义,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二)戏
“戏”,由古代的“戲”字演变而来,从字形结构来看,与虎、豆、戈有着紧密的联系,“虎头”在上,“豆”在下,结合在一起,即为“虔”字,意为虔诚,再加上古代有“豆肉”的习惯,在这里“豆”并不是名词意义上的食品类别,而是一种食器,用“豆”来装肉进行祭祀,由此看来“戲”最初与祭祀是有一定关联的。“戲”古音可读为“hu”,即“呜呼”之意,后演变为“xi”音,除了带有原本的“庄严、神圣”之意以外,还演化出一种相反性质的含义,即“随意、玩笑、戏谑、鄙俗”等。(www.xing528.com)
(三)游戏
“游”“戏”二字作为一个词语首次出现在《韩非子·难三》中——“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此处“游戏”的含义与现今的释义还相去甚远,但被作为组合词语使用了。到汉朝以后,游戏已多见于文献之中,如《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我宁游戏污读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当代汉语对“游戏”的解释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不断完善,如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把“游戏”解释为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游戏”的释义进一步完善,即游乐嬉戏、玩耍犹戏谑,包括一些不郑重、不严肃的文娱活动,如拼七巧板、猜灯谜、玩魔方等智力游戏,捉迷藏、抛手绢、跳橡皮筋等活动性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