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修饰语与横向比较是进行《红岩》人物赏析的金钥匙。细究人物描写中的修饰语,并结合个人的生命体验进行品读,具体人物形象就会真实鲜活地内化于读者心中。
以江姐为例。如何品读《红岩》中的江姐形象?如何透过文本表面,品读一个真实丰满的革命女性形象?《红岩》小说从不同角度塑造江姐这一形象,对于不同的标点和修饰语加以细致品读,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1.品读标点符号
当江姐看到布告,并意外地发现第一行那个名字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彭松涛时,《红岩》的描写是这样的: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吗!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哽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8]
文段中标点符号,从问号,到感叹号,再到省略号,真实地再现了江姐当时复杂纠结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强烈对立碰撞的心理矛盾:她由震惊导致眩晕,再而怀疑、否定,最终变为确信后的悲痛,有似韩愈《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震惊、疑惑、强烈否定、确信,甚至嗔怪,反复变化,却始终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9]
“我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接连的问号、感叹号,背后是人物强烈的情感,是复杂冲突的内心世界。江姐是战友们革命道路上的引航灯,强烈的理性再一次克制住心中的悲痛。
2.品读对话及动作中的修饰语
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
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
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地跟不上了……[10]
理性力量克制着她失去丈夫的悲痛。一向爱好整洁的江姐,此时已完全无力理会道路的泥泞溅脏了鞋袜。“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越走越急,却浑然不知。细致的描写足以烘托出江姐内心的剧痛。就在护送江姐到华蓥山传达省委指示的途中,在华为询问江姐老彭是个怎样的人时,江姐还充满着无限的深情爱意,从言语中传递出思念和敬重,情感朴实而又细腻。然而,当温暖而甜蜜的美好回忆还在心中回荡时,彭松涛牺牲的噩耗使得她承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让她濒临崩溃的边缘。“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在事实和情感的矛盾中,她最终选择了艰难地克制痛苦。革命的使命感唤醒了江姐的理性,内心深处纯粹崇高的信仰使得她必须忍耐。
(成岗:)“从道理上讲,我知道恋爱并不妨碍工作,还会互相鼓舞斗争的勇气和热情。可是我看见一些人,因为恋爱、结婚,很快就掉进庸俗窄小的‘家庭’中去了。一点可怜的‘温暖’和‘幸福’,轻而易举地代替了革命和理想……”
(江姐:)“你的话有点道理,在这动荡多变的时代,确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眼前的‘幸福’而抛弃了崇高的理想。不过,你的话也不全对,许多革命领袖,马克思,列宁……你知道,马克思和他的夫人燕妮,感情多么深厚,而他们相互间的帮助,又是那么的大呀!”[11]
江姐与成岗的对话,折射出共产党人纯粹、崇高的信仰,同时更加表现出同志间温暖的人文关怀。
品读《红岩》中的细节,细究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揣摩作者的用意及人物特点,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悟出红岩英雄的坚毅和热情,才能感受到那一股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他们在困难重重的形势面前,时刻准备着牺牲,始终以献身革命的坚强意志为战友引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从而使得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并能勇往直前,与敌人战斗到底。(www.xing528.com)
当然,将人物放置于情节逻辑中与借助环境烘托,可以成为品读人物的两翼。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运用以上阅读方法,书中人物就会逐渐走入读者心中。
3.横向比较人物——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共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性格不同,言行举止就不同。”
品读《红岩》人物,不仅要细致品读标点、修饰语,还应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将人物放置在更大的文学视野中,通过对比阅读进行理性审视。对比阅读有两种:其一,人物前后行为语言的对比,即纵向对比;其二,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一般指两个人物之间在长相、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品德方面的对比,即横向对比。品读《红岩》人物适合横向对比。
对同种身份的人物进行比较,便于深入挖掘主题,有利于认识的深入。江姐、许云峰、成岗等,虽都是地下党员,却也会因其性别、身份产生细微的区别——将其进行横向比较,会更有利于精准细致地把握书中人物;而反动势力徐鹏飞、叛徒甫志高等反面人物,将其与前者进行正反对比,能更加鲜明地感受前者的光辉伟大与后者的卑鄙龌龊。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人物大放异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赏,从中发现差别或共性,把握特点,从而活跃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注释】
[1]张欣启:《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载于《山东青年》2015年第7期。
[2]同①。
[3]张欣启:《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载于《山东青年》2015年第7期。
[4]张欣启:《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载于《山东青年》2015年第7期。
[5]小说创作背景及作家情况的史料,来自《“在烈火中永生”——罗广斌》,原载《百科知识·史话听说》2007年7月号。
[6]小说创作背景及作家情况的史料,来自《“在烈火中永生”——罗广斌》,原载《百科知识·史话听说》2007年7月号。
[7]小说创作背景及作家情况的史料,来自《“在烈火中永生”——罗广斌》,原载《百科知识·史话听说》2007年7月号。
[8]《红岩》,第四章,第68—69页。
[9]《红岩》,第四章,第69页。
[10]《红岩》,第四章,第69页。
[11]《红岩》,第三章,第54—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