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常规和精品课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常规和精品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敏教学目标1.能读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生1:《月光曲》是一首钢琴曲。生2:《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曲子,《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竖起耳朵再仔细听一听《月光曲》。

小学语文常规和精品课 教学设计

徐 敏

教学目标

1.能读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画面的动态之美,并通过练笔学习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3.背诵积累语言,感受乐曲的美妙,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出传说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

生:月光曲。

师:你们知道《月光曲》吗?

生1:《月光曲》是一首钢琴曲。

生2:《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师:那你了解贝多芬吗?

生1: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

生2:贝多芬很有名。

师:是啊,老师也去查找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请你快速浏览一下,看看你对贝多芬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出示贝多芬的资料,学生快速浏览)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又了解到了什么呢?

生1:他26岁开始听力减弱,晚年失聪,一生很坎坷。

生2: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被人称为“乐圣”。

师:是啊,贝多芬是一位很坚强、很有才华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曲子,《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课文开头向我们做了这样的介绍,一起读一读。

(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齐读)

二、把握内容,梳理过程

师:那么传说中的《月光曲》到底是怎么谱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板书:传说)

(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来简洁地说一说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

生:主要讲了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听到了琴声和兄妹俩的对话,为他们弹了两首曲子,并把第二首记录了下来。

(师随机板书:听、弹、记)

师:请同学们再根据板书简洁地说一说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说)

师:抓住关键词,我们就能把内容说得既简洁又完整了,这就是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过程。

三、聚焦乐曲,想象画面

师:那么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呢?请你快速找一找。

生:第8、9、10自然段。

师:是的,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8自然段。请你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当时周围很幽静,月光照着,很美。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清幽”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真会发现,那么“清幽”是什么意思呢?

生:“清幽”是秀丽而幽静的意思。

师:是的,文中出现了几次呢?请同学们快速数一数。

生:两次。

师:对,两次。这两个“清幽”分别指什么?

生:一个“清幽”是指屋内幽静,第二个“清幽”是指月光秀丽。

师:说得真好!同一个词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美感,你能读出这种清幽的感觉吗?

(指名朗读)

师:读得真棒,透过你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样清幽的月光。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是什么描写?

生:环境描写。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环境呢?

生:这样的环境让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灵感。

师:是啊,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听,这就是《月光曲》。

(播放《月光曲》,学生静听)

师:听着这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旋律很优美,有起伏变化……

师:你的乐感真好!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一样的感受呢?

(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把《月光曲》描写出来的呢?请你快速默读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

(学生默读,自由画句子)

师:画好了吗?老师请一个同学到大屏幕前来画一画。

(指名画)

师:同学们,和他画的一样的请举手,真棒!这些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

生:不是,是皮鞋匠听着音乐产生的联想。

(师板书:联想)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指名读)

师:读得很棒!读着这些文字,你们仿佛看到了哪几个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三个画面。第一个是月亮初升,洒向海面;第二个是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第三个是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第一个画面。因为月亮升起时,月光洒向海面时波光粼粼,非常优美宁静。(www.xing528.com)

师:太美了,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粼粼波光,把你的感受用朗读带给大家。(学生读)

生2:我最喜欢第二个画面。因为月亮穿过微云时,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很朦胧,很美。

师:是啊,老师也仿佛看到了月亮若隐若现的样子,多么朦胧啊。也请你读读这句话吧。(学生读)

生3:我最喜欢第三个画面,因为海风刮来,波涛汹涌的样子很壮观。

师:是啊,多么震撼的画面,你能不能用朗读告诉大家你此时的感受呢?(学生读)

师:同学们的想象太丰富了,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个个画面!(师板书:想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画面,美美地读一读这些文字。(播放画面,教师引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同学们,请你们再把这三个画面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月亮是在变化的,它越升越高,很美。

生2:我发现海面也在变化,由平静变得波涛汹涌。

生3:我发现海面的变化是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师:是啊,月亮是有变化的,海面也是有变化的,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动态的美。你们真有一双慧眼。(师板书:动态之美)

师:再读读这段话,你还从哪里看出动态的美。

生:我还发现这里用了不同的动词,通过这些动词我能感受到动态之美。

师:都有哪些动词呢?

生:洒、升、刮、卷、照、涌……

师:是啊,我们还能透过这些动词感受到这种动态之美,其他同学也赶紧把这些动词圈一圈吧。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我们是透过文字看到了画面,那皮鞋匠是怎么看到这样动态的画面的呢?

生:皮鞋匠是听着音乐看到画面的。

师:那你觉得这音乐是怎样变化的?

生:音乐的变化应该是这样的:从轻柔舒缓到逐渐增强,再到高昂激越。

(师随机板书:箭头)

师: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变化的呢?让我们竖起耳朵再仔细听一听《月光曲》。

(师播放《月光曲》,生静听)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音乐的变化读出来?

(配乐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能不能试着将它背下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一下吧。

(生自由背,指名背)

师:你们不仅会思考,会表达,连记忆能力都是那么强!真了不起!

师:这变化的画面皮鞋匠看到了,我们看到了,盲姑娘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是啊,盲姑娘也看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师出示描写盲姑娘的句子,齐读)

师:当一首曲子被赋予了感情,就会变得有生命,有画面感,哪怕是一位盲姑娘同样也可以用心感受到。贝多芬趁着兄妹俩陶醉在琴声中时,飞奔回客店,记录下了这首曲子,就这样,《月光曲》诞生了。

四、学法迁移,设疑结课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中的一小段,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写出它的动态之美。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边静听,边想象,描述动态的画面)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到了森林里正在采蘑菇的小白兔们,它们四处逃窜,躲雨。突然雨渐渐小了,小白兔们悄悄地从树叶底下探出脑袋,继续出来采蘑菇,突然又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又是一片慌乱……

生2: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同学们正在举行激烈的跑步比赛,其中有个人跑得飞快,脚上像装了小马达。跑着跑着,他发现对手被他甩开了。于是他开始放慢脚步,正当他想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突然发现对手追上来了,于是他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拼命跑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读着你们写的文字,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音乐就会带给我们无尽的联想,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之美)

师: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点评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常常对两个问题感到困惑:一堂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做到正确把握课堂的“核心”,从而使语文教学有据可依。课堂确立了“核心”之后,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全员参与,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学其文,悟其意,得其言,从而学习力得到提升。《月光曲》这一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课堂核心,让阅读教学有据可依

核心知识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它是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能直接指向“学什么”的问题。核心知识点的突破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它直接体现“怎么学”的问题,即从知识到理解,再到运用。《月光曲》的教学在把握课堂核心这个点上做到了以下三方面:

(一)以《课程标准》为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四个学段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一堂阅读课核心知识点的确立,首先要考虑学段阅读目标。教师在教学《月光曲》时,很好地把握了学段的阅读目标,注重文章的结构布局及表达方式、语言现象的领悟和学习。教师一开始就关注了这篇文章“传说”的文体特点。从传说入手,整体关注全文,注重篇的教学。

(二)以语文要素为方向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年级各单元安排什么人文主题,用什么方法学习,达到什么目的,篇章页上都有明确出示。正确解读语文要素是挖掘课文核心知识点的前提。《月光曲》的主题是“艺术之美”。其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师在教学时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语文要素,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老师引领学生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月光曲》的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由文字变成画面,再由画面回归文字,从而感受艺术之美,学习语言。

(三)以教学目标为目的

检测一堂课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可以从目标上去对照,目标是基于学情和教材分析而制定的,因此高效地达成目标就是一堂好课的体现。教师基于语文要素和课文、学情的分析制定了《月光曲》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画面的动态之美,并通过练笔学习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课堂上老师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达成度较高,效果较好。

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使能力提升水到渠成

教师在执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其文、悟其意、得其言”三个步骤展开,准确而快速地实现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并且能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一)引领学生学其文

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自由地初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聚焦第9自然段,让学生理解大致内容后再进行教学。这是文本的认识过程,有了这个任务,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大概知道写了什么,读的过程就是学习文本的过程,熟悉内容的过程。

(二)引领学生悟其意

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并理解文章的语言现象是如何建构的。比如第9自然段的教学时,老师引领学生分为以下几步进行学习:

1.用横线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

2.聚焦句子,梳理画面。

3.结合朗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之美。

4.小组合作,发现画面的动态之美,体会语言的魅力。

5.透过文字,感受音乐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艺术之美。

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文本,带着任务发现语言的特点。这样的学习是有深度的,使学生自然学有所获。

(三)引领学生得其言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掌握了语用知识,要及时迁移,让学生能用、会用,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借助音乐展开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变成语言文字,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还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运用就变得水到渠成。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学得多,学习效率高;教师讲得少,引导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完成对核心知识点的突破,真正实现了每个学生的高效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