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红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1925年创作的散文诗。当时鲁迅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失,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时间,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鲁迅后来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说“实在黑暗的可以”,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象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借助“阅读链接”中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他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他是谁?
师:同学们说得对,我们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看到小名片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
在那个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里,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大量的文章。
本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请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
二、揭示课题
《好的故事》,它是一篇——散文诗,请同学们记在课题旁边。
三、初学课文
1.读准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和之前的课文不同?有什么不同?
3.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那么我们该怎么读呢?
预设:我们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可以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4.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难懂的地方,并标注。
5.交流反馈:难懂的地方或者你觉得要注意的地方。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近:周围、附近。
膝髁:多指膝盖。
伽蓝:寺庙。
奔迸:水泼剌时的动态。
6.有目的地读课文,思考“好的故事”其实是什么?“故事”从哪一自然段开始,到哪一自然段结束?
预设:好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梦,梦从第3自然段开始到第10自然段结束。
四、研读“现实”
1.师过渡:让我们先走进那个做梦前的夜吧,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昏沉)哪里让你感受到昏沉?(课文第1自然段)所以昏沉就是?(昏暗)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
2.繁密的鞭炮声在周围响起,屋外是热闹的,而屋内呢?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鞭爆”的热闹与屋内“我”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3.作者的心情怎样?(孤寂,忧愁)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混乱)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4.感受象征手法。
政治混乱,民不聊生,黑暗的不仅仅是这个夜,更是当时的社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征手法,这个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
5.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
五、小结存疑
就是在这样昏沉、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走进梦境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就是作者的一个梦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作者觉得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
3.交流反馈。(www.xing528.com)
抓关键词:美丽,幽雅,有趣。
辨析:优雅与幽雅。
二、研读想象
1.读第4~8自然段,找找“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①关注修辞手法——比喻。
②错综:纵横交织。
③一天云锦:一天,漫天、满天,说明多。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小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纵横交织起来才像一天云锦。
④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展开”“无穷”感受梦境的变化无穷、绵延不绝。
⑤齐读句子。
3.交流展示,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自由地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你觉得故事中“美丽,幽雅,有趣”的地方,可以运用作批注的方法。
(1)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①请你说说你认为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理由。
②在这个句子里你还发现了什么?(很多事物的名称)名词连排,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师范读句子,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④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
⑤再次朗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2)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请说说你认为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理由。
通过抓关键词来感受。(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等)
(3)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①请你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预设:比喻,将诸物的水中倒影比作夏云头。
②出示水中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是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方面来具体描写。
③指导读出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
(4)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小结:学习第5自然段时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
4.用上述方法自学第7自然段,找一找你觉得故事中“美丽,幽雅,有趣”的地方,可以运用作批注的方法。
(1)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请生说感受,感受句子的写法。
(2)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请生说感受,感受句子的写法。
预设:这个句子里,省略号省略了浮动着的其他东西。学生一起朗读体会。
(3)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请生说感受,感受句子的写法。
预设:①泼剌奔迸:水一边发出泼剌泼剌的声音,一边奔跳着水花四溅。
②省略号说明“我”看到的美好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③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男女生上下句对读,师生上下句对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
(4)齐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5.播放视频,欣赏江南水乡,更直观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三、升华主题
1.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中作者描绘了一些水中的倒影,这是为什么?
预设: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是水乡的孩子,这些景物都是他记忆里童年熟悉的事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
2.童年美的景象在成年后的现实生活中能看到吗?请借助课后阅读链接,说说你的理解。
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社会极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饥寒交迫。
小结:好的故事只能存在于作者的梦境中,只能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一种象征。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作者骤然醒来时,心中满是不舍。
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了解?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