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琴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组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和“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题跋。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生字,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常用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七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课前出示篇章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提醒“鼓”字的书写)
4.齐读课题并理解。
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二、纵情吟诵识知音
1.初读文言文,读准字词。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读准“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两个词的读音,引导学生根据意思去辨别。
②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②理解“足”“复”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2.再读文言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2)出示停顿,学生练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点名读,齐读。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过渡: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2)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文言文里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想到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伯牙不仅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四、破琴绝弦祭知音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想象补充: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5.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www.xing528.com)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6.诵读最后一句,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极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五、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相遇知音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颂它!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一、导入——解题意
1.看文字猜成语:出示文言文,请学生说出相应的成语。(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2.谈话导课: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4.理解课题。重点理解“书”的意思,明确:写在字画、书籍等前后的有关记事、鉴赏的文字,称为“题跋”,是一种文体。
二、读通——知文意
1.大声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多音字“处”“好”“数”“曝”的读音。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适当关注停顿。
(3)齐读课文。
2.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出示学习小贴士。
①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②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同桌间讨论一下。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3)指名交流,相机指正。(你读懂了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理解“倒装句”这一文言常识。
预设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出示两幅《斗牛图》,比较理解)
理解“矣”,放在句末表示语气词。
预设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3.整体感知。
让学生连起来讲讲这则文言文的意思。
三、趣读——入情境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文章里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板书:杜处士牧童)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板书:《牛》),杜处士和牧童有不同的表现。快速浏览,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牧童的句子,再用一两个词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用哪个词来概括杜处士的表现?(爱)
(2)“尤所爱”表现在哪儿?
(3)“常以自随”: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杜处士做什么的时候会带着它?睡觉的时候、会友的时候、外出游玩的时候……)
(4)小结:刚才我们紧扣“尤所爱”“常以自随”进行合理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预设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面对《斗牛图》,牧童有怎样的表现?用哪个词形容牧童的表现?(笑)
(2)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出牧童的天真可爱、大胆。(做“拊掌大笑”的动作,天真地笑、不假思索地笑。读好牧童的语言)
(3)为什么牧童能一眼看出这画中的问题呢?(因为他整天放牛,善于观察,熟悉牛的各种动作)
(4)指导带上动作再读一读。
(5)看到聪明自信、天真可爱的牧童,处士又有怎样的表现?
预设3:处士笑而然之。
(1)处士也笑了,他的笑跟牧童的笑一样吗?(一个是天真的、不假思索的笑,一个是尴尬的、虚心接受错误的笑)
(2)想象一下,面对小儿“拊掌大笑”,处士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处士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小结:一个天真烂漫,笑得不假思索;一个淡然处之,虚心接受。让我们边读边感受。
四、想象——讲故事
1.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试着练习讲讲这个故事。提醒学生讲故事要注意语速、语气、动作等,还要加入想象,这样会让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2.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五、小结——明事理
1.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写什么呢?(写作者的感受,告诉我们道理)
2.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画牛当问________,打鱼当问________,看病当问________,做饭当问________,种菜当问________……(术业有专攻,实践出真知。遇到问题多向行家请教)
3.引导学生看整篇文章和板书,说说自己的发现。
本文以《斗牛图》为线索,先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的故事,最后阐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这就是“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
4.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之美。
5.课后作业: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小组内展示。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