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传承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传承革命精神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佳林教材分析《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连队及群众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连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传承革命精神

施佳林

教材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连队及群众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连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来敌、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部分。本文描写的主要场面是痛击来敌、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加强渗透指导,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个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电影、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有关“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导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2.交流反馈。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

(2)反馈故事内容:接受任务、痛击来敌、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串联小标题,尝试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毅然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舍身跳崖的故事。

三、聚焦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体会人物英雄形象

1.品读片段,发现“点面结合”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么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的?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交流反馈。(把描写群体战斗的语句出示在课件的左边,把描写个体战斗的语句出示在课件的右边)

(4)再读语句,想想课件左边的句子和右边的句子都是在描写战士们和敌人做斗争,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课件左边的句子写了他们五个人怎么和敌人做斗争;课件右边的句子写的是每一个人具体怎么和敌人做斗争。

(5)评价:通过阅读,同学们发现了这一段先整体描写五个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是“面”的描写,再分别写每个战士的表现,这是“点”的描写。

过渡:那么这五个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课文又是怎么把每个战士的表现写具体的呢?

2.细读语句,感受人物英雄形象。

(1)再读描写每个战士斗争的句子,圈画关键词,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点拨并明确:马宝玉——从神态、语言上表现人物的冷静善战

葛振林——从动作、语言上表现人物的勇猛

宋学义——从动作上表现人物的疾恶如仇

胡德林和胡福才——从神态上表现人物对敌时的专注和认真

(2)小组合作,演读第2自然段。

过渡:战士们一个个是那样的痛恨敌人、英勇善战,这就是“个体”描写的魅力所在,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描写“面”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生自由读句子。

(4)交流反馈。(写出了当时战斗场面的激烈,有助于“群体”的描写)

(5)指导朗读。(www.xing528.com)

3.感悟妙处,评议“点面结合”作用。

过渡:课文第2自然段中涉及的“点面结合”写法,你觉得有什么作用吗?

预设:更加有画面感和层次感,让我们既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歼敌的整体画面,又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的个人形象,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那么课文其他段落中有没有这样的写法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探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歼敌的整体画面,又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的个人形象,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那么课文其他段落中有没有这样的写法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学法迁移,再悟“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1.聚焦“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部分。

(1)自由读“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点”“面”展开描写的?用横线画出描写“点”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面”的语句。

(2)自由读课文。

(3)课堂交流。

①写“点”的语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②写“面”的语句: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品悟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写“点”的语句,侧重描写马宝玉的动作、语言、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马宝玉的当机立断、英勇无畏,对敌人满腔的仇恨以及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

写“面”的语句,想象画面感受五壮士英勇杀敌,为能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感到欣慰和自豪,以及五壮士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师生合作演读片段。

2.对比“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和“痛击来敌”部分在写法上的区别。

过渡: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和“痛击来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1)聚焦不同。

①课件以图表的形式出示两次“点面结合”的内容。

②发现“点”的不同:“痛击来敌”是逐一围绕五位战士展开;而“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主要是写马宝玉。

(2)梳理原因。

预设:写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表现,或是动作,或是语言,或是神态,更能全面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小结:这样的点面描写,不仅让主人公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还使得五壮士的英勇杀敌、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拓展延伸,学法运用

1.回忆一次班级比赛或活动,尝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当时精彩的画面或激烈的氛围。

2.温馨提示。

(1)写群体活动画面的同时也要写三四个个体活动的画面。

(2)描写“点”时,重点抓住个体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体现比赛或活动的激烈等。描写“面”时要抓住总体的氛围。

3.练习写作。

4.评议片段。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