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金燕教材分析本课《七律·长征》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把诗题补充完整,补上“七律·”。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诗的题目:七律·长征(齐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一、复习回顾1.校对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赵金燕

教材分析

本课《七律·长征》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课后习题中的第1题是要求读出诗的磅礴气势,并能背诵。通过朗读,理清脉络,对重点诗句细品味,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文。

诗中描写的具体场面,点面结合,让人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时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会描写过雪山时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长征的资料: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了解长征的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

师:在我国的革命史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2.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

师小结时间、路线等,让学生对长征这一段历史有总体的认识。

3.揭示课题,并板书。

师:在长征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长征。

二、初读诗歌,走近长征的难

1.了解诗题。

(1)指名朗读课题,指导朗读出长征的长、难、远。

(2)把诗题补充完整,补上“七律·”。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的题目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预设:多了“七律”;多了中间一个圆点

师小结:中间的圆点叫作间隔符号。这首诗一共八行,每行七个字。像这样的诗叫作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诗的题目:七律·长征(齐读)。

2.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诗,读准字音。指导“逶迤”“磅礴”等词,重点指导“五岭”的读音,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一个词时,前面这个字要读第二声。

3.读出韵味。

(1)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注意停顿和韵律,读出诗的韵味来。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指名朗读,注意停顿。

(3)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韵味。(齐读)

三、总览全诗,感受长征的难

1.师过渡:红军跋山涉水,经历了千辛万苦,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一读,圈一圈,画一画。

2.体会“远征难”。

(1)学生自读全诗,交流:在这漫漫的长征途中,红军涉过了哪些水,爬过了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板书)

(2)师过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仅仅就这几座山、几条河吗?不,那是“万水千山”啊,所以毛泽东才会说“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3)快速读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了“难”?

预设: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千里风雪的岷山。

3.感受红军的“不怕”精神。

(1)师过渡:如此艰难的征程,红军是怎么对待的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只等闲。

(2)四人小组讨论并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红军“不怕”这万里长征,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反馈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红军“不怕”这万里长征?

预设1:这连绵高耸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翻滚的细浪。

预设2: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就像一颗颗小泥丸。

预设3:金沙江的山崖都高耸入云了,红军还是能过去。

预设4:大渡河上的桥只剩下铁索了,红军依然勇敢地爬过去,与敌人抗争。

预设5:岷山是一座雪山,但是红军没有害怕,却“更喜”。

预设6: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三军过后“尽开颜”,就要取得胜利了,人人都露出了笑容。

(4)师小结:同学们,毛泽东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仅仅用56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辛,还体会到了红军的这种勇敢无畏、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4.齐读全诗。

四、小结、作业

1.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跟着红军一起翻越了五岭、乌蒙山、岷山,一起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

2.完成相关作业。(www.xing528.com)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校对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2.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毛泽东选取了典型的山和水,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个英勇画面,我们可以给每个画面取个题目。

3.交流、板书。

预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二、领略诗境,体会红军的英勇

师过渡:这五个画面中,哪一个画面让你感触最深呢?请你选择一句诗好好地读读,把你的感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诗句)

预设1:腾越五岭

1.学生交流。

2.出示连绵山岭的图片,解释“逶迤”。

3.指导朗读,读出山的“逶迤”及红军的乐观。

预设2:疾跨乌蒙山

1.学生交流。

2.出示文字资料,感受乌蒙山的险峻,体会“磅礴”。

3.指导朗读,读出山的“磅礴”及红军的乐观。

(一)整合“五岭”和“乌蒙”

师小结:红军是多么不怕困难,多么乐观啊!

1.对比朗读、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难怪毛主席会发出这样的赞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首句)

预设3:巧渡金沙江

1.理解“暖”,“暖”的是什么呢?(天气暖、喜悦的心情

2.简单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感受红军的机智勇敢。

3.女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预设4:飞夺泸定桥

1.理解“寒”,“寒”的又是什么?(水、天气、心寒)

2.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交流观后感受。

3.“寒”有“害怕”的意思。你觉得谁害怕了?(敌人)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5.男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整合“金沙江”和“大渡河”

1.圈出一对反义词。

2.师过渡:毛泽东仅用一暖一寒两个字就写了两场战斗,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襟啊。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师小结:红军的这种豪气、这份乐观让我们不禁再一次感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首句)

预设五:喜踏岷山雪

1.理解“更喜”,体会长征即将胜利的最后关头,红军的喜悦心情。

2.出示图片、音乐。从一张张图片中感受过雪山时的不易,想象: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3.请你想象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你可以聚焦一个红军战士,也可以聚焦几个红军战士,甚至整个红军队伍。请你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交流反馈,板书:点面结合。

5.这些都是我们的想象,也是当时真真实实的困难。但毛泽东的这两句诗却让我们读出了红军不同凡响的伟大与坚强。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师小结:红军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胜利时一定会尽情欢笑。这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首句)

三、总结全诗,赞叹红军精神

1.根据板书,回顾五个画面,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乐观坚强。(板书)

2.了解全诗总分的结构、首联统领全诗的特点。

3.出示对长征的历史评价,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4.师总结: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铭记这首诗,铭记这一段历史吧!齐诵。(音乐起)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

2.完成相关作业。

3.自学“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英勇无畏 巧渡金沙江 点面结合

乐观坚强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