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反思。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自古早有论之,例如,我国古代的“反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包含反思的“实践”(praxis)概念等。到了现代,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种比较好的思维形式,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维拉则说得比较具体,他也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其目的是为了重组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改善自己后续的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不同于“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的中心词是教学,它是与操作性教学或技术性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态,而教学反思则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但两者也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教学反思是反思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反思性教学则是教学反思的系统化表达,它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大致有五个特征。一是回溯性。教学反思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的思考,即使这种活动正在发生,但它主要也是针对发生过的行动,这与以预测或对未来为主的思考是不同的。二是批判性。反思的目的就是要尽力摆脱常规思维或经验模式所带来的行动惯性,它要求教师的认识和行动尽量与当时的情境相符,所以反思往往寻找的是某种线索,通过线索来判断行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异位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他是站在做出某种行动时的“自我”之外的位置,只有这种“异位”的特点,才可以保证反思批判性的实现。四是实践性。教师不能为反思而反思,反思并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教师通过反思重组自己的经验,进而改变自己后续的教学行动才是最终的目的。五是超越性。教师往往能根据一些现象而得出超越这些现象之外的结论,这就是反思的作用。正如杜威所言,反思是“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也就是说,教学反思可以引导教师获得一些经历之外的新认识。
就反思内容而言,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技术层面的反思。即对课堂教学内容、策略、途径等进行反思,具体如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与技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等。2.观念层面反思。即对教学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进行反思,具体如人性假定、目标预设以及对知识性质和可行性的假定等。3.解释层面反思。即对师生沟通、人际理解、自我理解等的反思,具体如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如何理解自己的个人品质如谦逊、勇气、公正、开明、移情、判断力、想象力以及耐性、自我知识、热情和幽默等。4.解放层面的反思。即对教学中师生权利与自由、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反思,具体如教学中教师控制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获得了平等的对待等。5.宏观背景层面反思。即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进行反思,具体如与某个教学事件相联系的教师文化背景、学生文化背景、当时社会背景等。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发展程度不同,其教学反思的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新手教师的反思内容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而经验教师,特别是其中的专家型教师,他们才有可能对观念、解释、解放和宏观背景等层面逐一进行反思。还有的学者将教学反思的内容分为理念和行动两个领域,但认为单纯对行动进行反思而不考虑理念问题,其反思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种反思“由于不能达及灵魂深处而不能奏效,旧的不合宜行为‘卷土重来’在所难免”;而单纯作用于理念的改造,而没有对行动的反思,其效果“往往流于空泛甚至悬妙”,所以,合理的教学反思内容应同时包括理念和行动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教学反思除了有内容的不同,还有层次上的区分。范梅南曾把反思分为四个层次,由这四个层次也可以类推到教学反思。第一层次,常识性反思。这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反思,它可能是习惯性的,也可能是常规化的。这种反思是由直觉的、前反思的以及半反思的理性组成,也就是说,这种反思我们有时可以意识到,有时还意识不到,它存在于普通生活之中。第二层次,有限反思。这种反思是将经历付诸语言的叙述,如我们详细描述发生的事件、讲述故事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性的判断、实践性的原则、注意事项以及有限的看法和理解。第三层次,系统反思。它是以一种更加系统的和更加持续的方式对我们和他人的经历进行反思,以便对我们的日常行动形成理论性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会自觉地使用一些理论来支持或否定我们的行动。第四层次,反思的反思。我们对我们的反思方式、理论化形式进行反思,例如,我们是怎样思维的,我们的各种理论是如何应用于行动的,反思的结果将达到我们经验的重组。
范梅南对反思所划分的四个层次或者阶段是按照逐步深入的原则,由无意识走向意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对教育事实的揣摩、解释发展到对这种揣摩、解释本身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意义上,我们的反思往往只是处于某一较低的层次或孤立层次,没有继续深入,有时也懒得深入,这种反思就很难达到对自己及行动的更深入的认识。由此,可以借鉴这种划分来比照我们的反思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